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2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45篇
海洋学   36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晋县凹陷高硫重质稠油饱和烃馏分中检出了异常丰富的含硫甾烷化合物.从结构上看,这些含硫甾烷是以噻吩形式并入到甾核D环上或者结合到侧链C-22位上的.结合文献中甲硫基甾烷和分子内含硫甾烷的报道,提出了含硫甾烷的四种形成机制和富硫沉积中甾类的成岩演化途径.甾类侧链上的烯键同时存在氢化作用和硫化作用两种过程:H2S或HS?的非生物化学氢化作用形成长链甾烷;硫化过程成功形成侧链含硫甾烷;环化或者硫化的不成功,则形成短链甾烷.这种侧链氢化/硫化机制,为晋县凹陷原油和烃源岩中高丰度短链甾烷(峰高超过规则甾烷和植烷以及正构烷烃)的发育提供了可能的成因线索.  相似文献   
92.
生物标志化合物甾烷、藿烷的定量分析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和全二维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选择合适的分析条件,建立了石油地质样品饱和烃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甾烷、藿烷类化合物的定量分析新方法.新方法利用全二维气相色谱对甾烷、藿烷的有效分离,实现了甾烷、藿烷的色谱方法定量分析.12个标准物质在GC×GC-FID上定量分析结果与原始数据的相对偏差小于5%,7次重复对甾烷、藿烷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定量分析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该方法与传统的色谱-质谱定量分析方法相比具有标样易于选用、分离度高、无共馏化合物和无相同特征离子峰干扰等优点.  相似文献   
93.
晋县凹陷赵芯2井(2459m,Ezk)低熟蒸发岩样品中检出了异常分布的C22-C27甾烯和C24-C30四环萜烷(17,21-断藿烷),但在同井更深、成熟度相对更高的沉积物中并未检出。实测镜质组反射率R^0=0.43%以及芳烃馏分中有高丰度的苯并噻吩和多烷基化的二苯并噻吩,说明热催化作用成因是不可能的,微生物参与成为最可能的生成途经。沉积抽提物未显示出常规生物降解的痕迹,因此这些化合物很可能是在早期成岩阶段特定微生物作用的结果。该区油样中检出的C21-C29甾烷的特征与同时检出的C22-C27甾烯特征一致,进一步表明微生物作用的可能性;高丰度的C24-C30四环萜烷(17,21-断藿烷)和常规藿烷、甲基藿烷相匹配,以及高丰度的C22-C27甾烯和规则甾烷缺失相匹配,特别是芳烃馏分中多取代二苯并噻吩类有机含硫化合物的检出,均表明异常分布的C22-C27甾烯与C24-C30四环萜烷类似,很可能是早期成岩阶段微生物改造作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94.
以甲烷的量子化模型及正构二十四烷(n C24)金管限定体系裂解成气实验为基础,从理论上进一步论述了量子化模型应用于重烃气体(乙烷和丙烷)碳同位素动力学模拟的适应性,计算了甲烷、乙烷及丙烷生烃动力学与碳同位素动力学参数, 重点探讨了δ13C2与δ13C3变化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n C24裂解生成的气态烃碳同位素与早期报道的n C18、n C25及原油裂解生成的气态烃碳同位素具有可比性,可应用于地质条件下解释原油裂解气的某些地球化学特征。n C24生烃地质模型表明,其在150~160℃是稳定的,主要裂解温度介于180~200℃之间,与目前所报道的原油裂解地质模型吻合。随热解程度的增加,δ13C2与δ13C3体现了比δ13C1更明显的变化。气藏充注历史控制的同位素累积效应对天然气碳同位素有很大的影响,与累积聚集气相比,阶段聚集气的δ13C变重,并在更大程度上影响了演化曲线的分异。在此基础上,应用n C24裂解成气碳同位素分馏地质模型探讨了塔里木盆地某些油气藏天然气碳同位素值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95.
沉积有机质中通常可检测到C21(孕甾烷)、C22(升孕甾烷)和C27~C29甾烷,但C19、C20和C23~C26甾烷并不常见。在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黑色页岩中检出了完整的C19~C29甾烷系列和25 降藿烷系列。如此完整且丰度较高的此类化合物,尚无文献报道。这一新的资料可能蕴含着丰富的油气地球化学信息。初步认为这2个系列的化合物指示:其古环境为干旱和咸化水体环境;有机质以藻类和浮游生物等低等水生生物来源为主,在沉积初期遭受强烈的生物降解作用;原始有机质与细菌降解的产物共存,成为生烃先质。  相似文献   
96.
5α and 5β cholestane, ergostane, stigmastane, hopane, etc., as well as 4-methyl-5β-stigmastane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an Tertiary oil shale sample from the oil field in North China, using cappillary gas-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 The resalts show that steroids occur in large amounts and a great variety, which thus provides an indication of their origination probably from higher plant debris.  相似文献   
97.
Pr/Ph值与煤化程度的关系及成煤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r/Ph值与煤化程度的关系及成煤环境意义窦廷焕,高菊芬(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710054)关键词姥鲛烷,植烷,煤化作用,煤相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P593作者简介窦廷焕男57岁高级工程师煤田地质1引言类异成二烯烷烃的主要组分姥鲛烷(2,6,1...  相似文献   
98.
甲藻甾烷、4-甲基甾烷、24-降胆甾烷及C28甾烷等常被作为沟鞭藻和硅藻的生 物标志,所以它们在中生代以来的地层中常常具有很高的浓度.然而,这些公认具有特 殊结构和局限生源的化合物却在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和震旦系含较高有机质丰度的岩石 抽提物中普遍存在,且具有异常高的浓度.这种结果意味着某些浮游藻如沟鞭藻和硅 藻可能具有更古老的前驱种属,在塔里木盆地和4井及肖尔布拉克剖面寒武系地层中 观察到的一些异常的藻化石,为这种推测提供了可能的生物学证据.  相似文献   
99.
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指沉积岩或原油和煤中碳—碳骨架稳定的特征化合物 ,它通常是用于油源对比和古沉积环境的恢复。本次研究在地层划分与对比中尝试利用正常甾烷分布的差异 ,研究表明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下奥陶统和中上奥陶统的甾烷分布特征完全不同 :前者的 C2 8甾烷含量高于后者 ,正常甾烷的分布是 C2 9>C2 8>C2 7,呈反“L”型分布 ;后者的 C2 7甾烷含量高于前者 ,甾烷的分布是 C2 9>C2 7>C2 8,呈“V”字型分布。寒武系—下奥陶统和中上奥陶统甾烷分布由反“L”型变为“V”型 ,说明生物在演化过程中 ,有机质的来源及化学结构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 ,据此可用于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的地层划分与对比。  相似文献   
100.
潘志清  林壬子 《沉积学报》1991,9(2):106-113
笔者首次在华北晋县高硫原油和含硫膏泥岩的饱和烃馏份中检测出丰富的短链甾类化合物(C20-C26),它们包括甾烷、甾烯、4-甲基甾烷和4,4-二甲基甾烷。同时,样品中还检测出C23-C25类异戊二烯烷烃。这此化合物是盐湖相沉积环境中细菌输入和降解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