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2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182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96篇
地质学   77篇
海洋学   714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5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81.
1 引言 海底地下水排泄(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SGD)早在几世纪前就被发现,直到20世纪80年代,LOCIZ工作组成立并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让人们才逐渐认识地下水向沿海海域排泄是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过程[1-2].近年来随着监测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同位素示踪剂技术的应用[3-4],已证实SGD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  相似文献   
982.
采用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刚植片的三角帆蚌进行了为期57天的研究,探讨三角帆蚌珍珠形成初期钙的代谢特征。实验每周取样一次,分别测定了珍珠囊和珍珠的直径,珍珠囊和珍珠的重量及水温,外套膜、鳃、围心腔三种组织的钙含量,酸、碱性磷酸酶的比活力,以及外套膜中钙调素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植片后三角帆蚌的珍珠囊及珍珠在第22天和43天各出现一个快速生长期。其外套膜和鳃中的酸性磷酸酶比活力第8天升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外套膜中的碱性磷酸酶比活力第15天达到最高,第29天后开始快速下降;鳃和围心腔中的碱性磷酸酶比活力第15天后才开始上升,第29天达到最高。三种组织的钙含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鳃的钙含量最高并在第43天达到最高值。植片后三角帆蚌外套膜中的钙调素RNA表达量明显增强,第8天和43天的表达量尤其显著。三角帆蚌珍珠的形成主要依赖于鳃和外套膜对钙的代谢,在此过程中酸、碱性磷酸酶以及钙调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能依照钙调素基因上调表达、酸性和碱性磷酸酶激活、鳃和外套膜钙含量升高、珍珠生长的顺序来进行,植片后的第8天、15天和43天是珍珠形成的关键期。  相似文献   
983.
通过室内纯培养,研究了营养盐亏缺以及解除亏缺对威氏海链藻 ( Thalassiosira weissflogii ) 的细胞形态、细胞增殖、胞内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的影响,考察了藻细胞生长和生化组成的恢复情况.结果表明,在多种营养盐亏缺 ( N 亏缺、P 亏缺、Si 亏缺、N + P 亏缺、贫营养 ) 的条件下,威氏海链藻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全部受试细胞形态均出现不同程度变异,细胞增殖显著低于正常营养供给.恢复营养,细胞形态的损伤能得以有效恢复,细胞增殖能力得以一定程度的有限恢复,其中氮、磷亏缺的恢复效应最为明显.营养盐亏缺,各处理组细胞生化组成显著低于正常培养状态.恢复营养,氮、磷亏缺组藻细胞生化组成仍显著低于正常营养供给,生化组成的恢复效应不明显,生理活性无法恢复,而硅盐亏缺的藻细胞生长和生化组成均能恢复到正常水平.实验证明,微藻细胞的生化组成比形态变化与增殖更能反映营养盐亏缺,可作为微藻受氮、磷营养盐限制的指标.  相似文献   
984.
以珠江口海域2006-2007年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的水质监测结果为基础,采用改良后的营养状态指数法,并结合CN/CP(物质的量比)的潜在性富营养化划分方法,对该海域在3个水期的富营养化水平进行评价,同时对富营养化指数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讨论。结果表明:由营养状态指数值和CN/CP值的总体评价结果来看,珠江口海域的富营养化程度较高,属于磷限制潜在性富营养区;在时空分布上,珠江口海域富营养化程度呈现由湾内向湾外递减的趋势,不同水期的富营养化水平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富营养化水平的时空变化主要受地表径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5.
海州湾赤潮发生期生态环境要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6年秋季海州湾赤潮监测资料,分析了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赤潮发生前后主要营养盐变化特征、赤潮发生与天气的关系.发现:赤潮发生前,海州湾近岸水域严重富营养化,成为本次赤潮发生的条件.赤潮发生过程中,天气晴朗、海面风力小,浮游藻类细胞密度增加,Chl-a质量浓度上升,温度、盐度变化不大,DO和pH值变化较大,N/P升高;营养盐中P降幅最大,P被认为是本次赤潮的限制因子,Si也被大量消耗,但其质量浓度下降滞后其他营养盐.10月6日以后,主要营养盐质量浓度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赤潮开始消退.  相似文献   
986.
唐松 《海洋科学》2010,34(7):34-40
借助"中国首次环球科学考察航次",在印度洋海区进行了N、Fe、N+Fe以及N+Fe+P的营养盐添加模拟实验。通过对实验过程中水体营养盐浓度、叶绿素a(Chl-a)浓度以及温度等参数进行分析,探讨了添加不同营养盐对该实验海区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N的添加会引起浮游植物的快速爆发,而单独添加Fe并不能刺激浮游植物快速生长,N、P联合作用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远远大于单独N的作用。另外,在实验海区浮游植物优先利用海水中的硝酸盐,在硝酸根耗尽后,海水中可被利用的P会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实验过程中水体N/P比值的变化同叶绿素a浓度以及浮游植物生长速度(R)没有可对比性,而且N/P比值与后两者之间的相关性都差,所以认为水体中N/P比值并不能单独决定浮游植物生长。此外,实验水体温度同Chl-a浓度和R值之间相关性分析表明,水体温度虽对浮游植物生长有重要作用,但不能控制浮游植物生长。  相似文献   
987.
借助"中国首次环球科学考察"航次,在东太平洋表层海水进行了添加氮、磷的现场培养实验。现场记录了实验水体温度的变化,用分光光度法对水体硝酸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进行了检测,并用荧光法分析了水体叶绿素a浓度。结果表明,氮的添加会引起水体中叶绿素a浓度短期内快速增大,同时伴随硝酸盐浓度的显著降低,而单独添加P对水体中叶绿素a浓度影响并不显著;水体中N/P比值与叶绿素a浓度、N/P比值与浮游植物生长速度、温度与叶绿素a浓度以及温度与浮游植物生长速度之间均缺乏相关性。因此认为,在东太平洋实验海区表层海水中添加氮会引起浮游植物快速爆发,而磷的添加并不能刺激浮游植物快速生长,水体N/P比值和水体温度都不能单独控制浮游植物群落的生长。  相似文献   
988.
黄海氮磷营养盐的循环和收支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建立了一个生物-物理耦合的三维营养盐动力学模型,模拟了黄海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叶绿素a的年循环规律,估算了黄海营养盐的收支情况和季节差异,并将数值结果与实测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黄海无机氮和无机磷经历了春、夏的消耗及秋、冬的补充,维持了黄海全年较高的生产力,年平均初级生产力达508mgC·m-2·d-1。黄海水文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营养盐的分布和生态功能:黄海中部深水区季节性热层化在春季萌发、秋末消衰,使夏季表层水营养盐匮乏,底层冷水团营养盐大量蓄集,因此初级生产力在5-6月和11月出现双峰特征,而近岸海水几乎全年混合均匀,初级生产力单峰出现在6-8月。河流每年为黄海输送225.4×103t无机氮和6.82×103t无机磷,使北黄海及近岸营养盐丰富,尤其朝鲜沿岸径流注入大量的营养盐,使其新生生产力较高,f比平均达55%。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营养盐最大的汇和源,黄海中部沉积物-水界面交换向水体提供大量的硝酸氮,为新生产贡献56%的氮。大气沉降补充的营养盐占年初级生产所需氮、磷的6%和1.5%,为河流输入营养盐的3~5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