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93篇
  免费   941篇
  国内免费   1454篇
测绘学   284篇
大气科学   861篇
地球物理   517篇
地质学   3379篇
海洋学   1776篇
天文学   236篇
综合类   441篇
自然地理   1394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186篇
  2022年   221篇
  2021年   251篇
  2020年   198篇
  2019年   261篇
  2018年   211篇
  2017年   219篇
  2016年   256篇
  2015年   246篇
  2014年   401篇
  2013年   311篇
  2012年   373篇
  2011年   365篇
  2010年   343篇
  2009年   340篇
  2008年   397篇
  2007年   343篇
  2006年   309篇
  2005年   308篇
  2004年   255篇
  2003年   282篇
  2002年   272篇
  2001年   331篇
  2000年   251篇
  1999年   223篇
  1998年   209篇
  1997年   215篇
  1996年   220篇
  1995年   181篇
  1994年   165篇
  1993年   131篇
  1992年   136篇
  1991年   122篇
  1990年   117篇
  1989年   88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8年   2篇
  192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21.
采用一种智能变化检测方法,首先对多实相遥感图像进行预处理;其次进行特征提取;然后通过数量差异计算、阀值确定、空间滤波进行检测;最后提取出感兴趣的区域,得出定量结果,并通过试验证明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922.
基于交互式分割技术和决策级融合的SAR图像变化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免去去除斑点噪声的预处理操作及克服选择分布模型的限制,本文结合差异图的特点和一种不涉及分布模型的交互式分割方法,产生不同“种子点”下的变化检测结果后,再利用投票策略对其进行决策级的融合给出最终的变化检测结果。分割中,将每个像素的特征设为差异图及由静态小波变换分解差异图再丢弃高频系数后重构得到的各层表示中,其对应位置上的灰度值构成的矢量。此特征及决策级融合的策略使本文的变化检测技术对SAR图像中的斑点噪声具有一定的鲁棒性。在无需对SAR图像做预处理的情况下,对真实SAR图像数据集的变化检测结果,其效果优于其他相关技术的。  相似文献   
923.
Using the mesoscale model MM5, the development of initial condition uncertainties at different scales and amplitudes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the mesoscale predictability of the "0185" Shanghai heavy precipitation event are investigated. It is found that different initial conditions obtained from different globe model analyses lead to large variations in the simulated location and strength of the heavy precipitation, and the scales and amplitudes of the initial condition perturbation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model error growth. The power spectrum evolution of the difference total energy (DTE) between a control simulation and a sensitivity experiment indicates that the error growth saturates after 12 h, which is the predictable time limit of the heavy precipitation event. The power spectrum evolution of the accumulated precipitation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ntrol and sensitivity simulations suggests a loss of the mesoscale predictability for precipitation systems of scales smaller than 300 kin, i.e., the predictable space for the heavy precipitation event is beyond 300 km.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initial uncertainties at larger scales and amplitudes generally result in larger forecast divergence than the uncertainties at smaller scales and amplitudes. The predictable forecasting time and space can be expanded (e.g., from 12 to 15 h, and from beyond 300 kin to beyond 200 km) under properly prescribed initial perturbations at smaller scales and amplitudes.  相似文献   
924.
925.
天气现象霜形成的有利条件和观测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多年的地面气象观测经验和资料统计分析,对有利于形成天气现象"霜"的天气条件及观测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总结出一些冬季观测霜的技巧。当测站受寒潮或强冷空气影响时,过程中期(云层消散1-2 d后)最易出现霜;一般情况下,干枯的草面上比生长着的草面上更易形成霜;背风处比迎风处易形成霜。观测时要重点查看背风处及低洼处的草面,尤其是干草面是否有霜形成;夜间可用手电筒照看草面,若有霜,草面上会有一些闪闪发亮的现象,再用手触摸草面,会有一种发硬的感觉。天亮后至日出前,要全面查看一遍观测场及视区内的近地物体上是否有霜,以避免日出后轻霜快速融化而漏记录霜。  相似文献   
926.
利用卫星资料分析我国北方东西部臭氧分布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SAGE Ⅱ和HALOE臭氧垂直分布资料和TOMS臭氧总量资料, 研究我国北方(45°~55°N和35°~45°N范围), 东部(105°~135°E) 和西部(75°~105°E) 大气臭氧总量和垂直分布特征和差异。结果表明:我国北方东部冬季、春季和秋季臭氧总量明显大于西部, 主要表现在平流层臭氧极大值附近及其以下高度臭氧含量东部比西部明显偏大, 这种差异在冬、春季尤为明显; 随着纬度的降低, 冬季和秋季臭氧总量东、西部差异减小, 但春季臭氧总量东、西部差异没有明显改变; 夏季, 在45°~55°N范围, 东、西部臭氧分布没有明显差异, 但在35°~45°N范围, 臭氧分布东、西部差异较明显, 臭氧总量东、西部差异达到20.6 DU, 16 km以下臭氧柱总量东、西部差异达到12.8 DU。该文还对导致我国东、西部臭氧分布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27.
斜压大气中双涡自组织与台风形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数值研究和个例分析两个方面讨论了斜压大气中双涡自组织与台风形成的关系.首先,利用PSU/NCAR 第五代数值天气预报模式(MM5),设计了6个弱环境流场下的理想试验,研究斜压大气中双涡自组织对台风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斜压大气中双涡自组织存在一个临界距离dc,其值在380 km左右.当双涡间距d≤dc时,双涡可以自组织形成台风环流,当d>dc时,自组织现象不能发生.其次,选取一个对我国有重要影响典型台风个例,分析双涡自组织对其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涡自组织过程是对我国有重要影响台风形成的典型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928.
对照常规天气图实况资料,检验几种常用NWP产品对2008年7月5日山东一次强降水过程的形势场预报和降水预报,并对其物理量场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落区与诸多物理量场的配置紧密相关;暴雨区出现在低层水汽辐合中心移动路径上,位于与水汽通量散度强辐合中心和强上升运动中心接近处;暴雨区移动方向与水汽通量大值中心、△θse(500-850)负值中心长轴方向一致,水汽通量散度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两者均满足时有利于强降水发生;200 hPa高空辐散的抽吸作用远比仅有低层辐合更有利于上升运动发展;地面强降水区出现在200 hPa强辐散中心所在处.  相似文献   
929.
在陕西2009年5月8日至15日连阴雨天气过程中的一段无降水天气条件下,采用普通的庆典用礼花弹升空爆炸进行“炮响雨落”的理论验证试验。证明“炮响雨落”的现象是真实存在的,其理论解释是科学、合理的。并证明了在云中一些特殊部位给予少量的动力扰动就可以引起天气现象的改变。  相似文献   
930.
自动站的所有正点观测要素是在正点后00分进行数据采样,00-01分完成自动观测项目观测,而人工站正点观测时间为正点前1~15 min,因此,二者存在"时间差".当天气变化剧烈时,自动站和人工站气象要素观测值常存在误差.针对具体事例,分析了某地由于观测"时间差"造成的温度差异,同时指出各种要素均可能存在此种差异.不同地区气候背景不同,由观测"时间差"造成的差异亦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