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15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19篇
海洋学   325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2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61.
20 0 0年 10月~ 2 0 0 1年 12月 ,对青岛太平角养殖海区的贻贝寄生中华豆蟹的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以肥满指数为指标 ,通过对感染和未感染贻贝的比较 ,分析了中华豆蟹对贻贝的危害程度。结果表明 ,中华豆蟹对贻贝的感染率为 2 .0 %~ 2 0 .4 %。2 0 0 0年 11月和 2 0 0 1年 11月出现 2次感染高峰 ,分别为 9.7%和 2 0 .4 % ;最低感染率出现于 2 0 0 1年 1月和 3月 (均为 2 .0 % )。感染强度为 1~ 5 ,多数为 1(占感染个体的 83.2 % )。贻贝所感染的豆蟹的性别及感染强度与宿主的大小有关。小个体贻贝仅见雄豆蟹感染 ,绝大多数雌豆蟹见于壳长大于 2 cm的贻贝。未发现同一宿主体内同时感染 2只或以上的雌豆蟹。在调查的 15个月中 ,有 11个月被感染贻贝的肥满度显著低于未感染的贻贝 ,且雌豆蟹对宿主肥满度的影响大于雄豆蟹  相似文献   
362.
中华绒螯蟹鳃上皮Na+-K+-ATPase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中华绒螯蟹鳃上皮Na^ -K^ -ATPase的性质,并比较了各对鳃丝Na^ -K^ -ATPase的活性大小。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鳃上皮Na^ -K^ -ATPase的最适温度为40℃,温度高于45℃时酶活急剧下降;最适pH为8.0,并且其活力对pH的变化非常敏感,当pH小于7.5或大于8、25时酶活急剧下降;最适底物和Na^-,K^ ,Mg^2 浓度分别为1.5,75,15,6mmol/l;反应介质中乌本苷浓度达到2mmol/l时,Na^ -K^ -ATPase的活力完全被抑制;中华绒螯蟹后3对鳃丝Na^--K^ -ATPase的活力极显著高于前5对鳃丝的酶活力。  相似文献   
363.
探讨大菱鲆病毒疫苗的研制,以牙鲆鳃细胞(FG细胞)为增殖体系,利用细胞病变效应(CPE)为判断指标,对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Turbot reddish body iridovirus,TRBIV)的体外最适增殖条件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毒接种量、病毒吸附时间、细胞培养条件对TRBIV的体外增殖均有明显的影响,以0.2 mL病毒液接种FG细胞、吸附2 h、用含10%胎牛血清的MEM培养液于22℃培养时,病毒的增殖速度最快。研究还发现,病毒的收获时间和病毒液冻融次数对所得病毒的感染力均有显著影响,在最佳增殖条件下,病毒在FG细胞中增殖至第4天时进行收获,且只冻融1次,其感染活性最强,反复冻融后病毒的感染活性会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364.
首次应用膜片钳技术 ,通过监测细胞膜电容变化的方法实时测定去极化电刺激诱导的单个中华绒螯蟹眼柄神经内分泌细胞释放甲壳动物高糖激素 (CHH)的胞吐分泌活动。结果表明 ,膜电容检测法适用于中华绒螯蟹眼柄神经内分泌细胞胞吐分泌活动的监测 ,在细胞的分泌过程中清晰地记录到膜电容的增加。膜电容的增加与去极化时间相关。去极化2 0ms,细胞的膜电容开始增加 ;2 2 0ms的去极化诱导细胞分泌CHH达到饱和 ,膜电容增加约(5 2 1± 3 6 )fF(n =5 )。不同幅值去极化电压诱导细胞分泌活动监测结果表明 ,只有当去极化电压超过钙离子通道激活阈值才会引起细胞膜电容的增加。这一结果提示中华绒螯蟹眼柄神经肽类激素为细胞外钙离子依赖性分泌。  相似文献   
365.
报道了采自青岛胶州湾的菲律宾蛤仔鳃丝上寄生的一种触毛类纤毛虫,经鉴定为厚鱼钩虫(AncistrumcrassumFenchel,1965)。本文运用活体观察和蛋白银法对其活体形态及纤毛图式进行了详细描述。此为我国新记录,同时也是触毛亚目纤毛虫在我国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66.
采用生化方法测定了中华绒螯蟹雄性生殖系统及肝胰腺各组织中甘油三酯、胆固醇、蛋白质、葡萄糖和糖原含量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全年胆固醇含量在肝胰腺、血淋巴和精巢中均有2个高峰,分别在6月和12月、7月和12月、9月和次年1月,且第二峰值均明显高于第一峰值;肝胰腺葡萄糖含量最高值出现在6月,之后逐渐下降,而血淋巴和精巢则在7月,之后亦逐渐下降;肝胰腺和血淋巴出现糖原峰值的时间和葡萄糖相似,但精巢在9月,而副性腺在8月时已达到较高含量,最高值出现在次年1月;蛋白质的变化与上述3种物质基本相似,但血淋巴出现峰值的时间要早于肝胰腺。上述各生化成分变化的先后顺序和连续性表明,肝胰腺内上述物质在进入性腺快速发育期前,经血淋巴向精巢和副性腺转移,精巢对胆固醇和葡萄糖的积累要早于副性腺,这些物质的变化与生殖周期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肝胰腺中甘油三酯始终处于积累状态,而精巢和副性腺在前期对甘油三酯的积累极少,直至后期才略有上升,表明甘油三酯并非性腺发育所必需。  相似文献   
367.
中国沿海片鳃科(后鳃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片鳃科(Arminidae=Pleurophyllidiadae) 是一群营底栖生活的后鳃类软体动物,种类较多,世界各暖海都有分布,常见于潮间带滩涂至潮下带,直至水深260米之间。作者过去在潮间带生态调查和采集中,仅见到少数几种;在整理、鉴定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标本时,发现这科动物在底牺生物拖网样品中比较常见,种类也较多,而且其中大部分种类在我国尚未报道过。作者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我国沿海潮间带采集的标本以及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所获得的标本写成本文。 迄今已知,片鳃科共有4属,我国已报道的仅有2属5种,本文共报告20种,隶属于3属、4亚属,其中有8种是新种,7种在我国为首次记录。在这些种类中有3种广泛分布于印度一西太平洋区,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368.
云南元谋含古猿地层猪科一新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建辉  潘悦容 《云南地质》2003,22(2):176-191
记述产自云南元谋小河、雷老含古猿地层的猪科(Suidae)化石—新届新种——元谋臼齿猪(Molarochoerus yuanmouensis gen.et sp.nov)。以向前向外扩展的颧弓、后置的眼眶、P4和P4臼齿化、P4跟座与主尖等高、P3有大而前移的舌侧尖等特征区别于其它猪类化石。可能是猪亚科(Suinae)Propotamochoerini族的较进步类型,与Propotamochoerus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369.
370.
大菱鲆幼鱼鳃小叶软骨组织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电镜技术研究了大菱鲆(Scopthalmus maximus)幼鱼鳃小叶软骨组织的细胞超微结构。研究表明。鳃小叶软骨细胞呈近似的椭圆状,电子密度较低,细胞间有大量的胶原蛋白结构。软骨细胞分为3种类型:新生软骨细胞、成熟软骨细胞和衰老软骨细胞。幼稚软骨细胞体积较小,细胞核较大,具有1个核仁;胞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线粒体数量不多且体积较小;成熟软骨细胞和核的体积均庞大,具有1个核仁;可见少量的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衰老软骨细胞细胞核收缩或消失。胞质中出现许多不规则空泡,细胞器很少。细胞间丰富的胶原蛋白结构使鳃小叶软骨组织具有良好的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