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111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37篇
海洋学   24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5 毫秒
111.
紫外光对有毒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态学效应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对1991年分离自南海大鹏湾海域的塔玛亚历山大藻单克隆培养林在不同光照条件、辐射强度(9.5,5.9W/m2)(辐射剂量为:95,190,380,760,1520J/m2)和营养盐(N,P)浓度下,进行紫外辐射敏感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紫外辐射可以导致细胞变形、增大和死亡。不论在什么条件下,低剂量的紫外辐射(95J/m2)就能使该藻的存活率和生长率大幅下降。此后,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虽然存活率和生长率继续下降,但下降幅度渐缓。充足的营养盐和辐射处理后的连续光照对藻群的恢复有益,但在缺氮和缺磷条件下培养的藻群,可能由于生理活性减弱而导致对紫外辐射敏感性的迟钝。辐射强度对该藻的紫外辐射敏感性的影响十分显著,而且与辐射剂量具有明显的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112.
工厂化培养蒙古裸腹溞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充氧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饵料和不同盐度、光照下蒙古裸腹溞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投喂小球藻、亚心形扁藻、等鞭金藻时蒙古裸腹溞的增殖率分别为406.6%、377%、322.2%,差异并不明显,而投喂酵母的增殖率达到866.7%,效果显著;在10~30的盐度范围内,盐度为10时增殖最快。增殖率为382%;自然光和遮光对蒙古裸腹溞的增殖率为375.2%和-0.68%,差异显著,其生长和繁殖需一定的光照。  相似文献   
113.
叶伟坤  孟庆山 《岩土力学》2007,28(Z1):549-552
裸洞隧道病害的产生主要是地下应力场在损伤、渗流、温度等因素的耦合作用下形成的,是非常复杂的非线性耦合过程。从裸洞隧道开挖后的弹塑性应力场出发,使用Bui损伤模型与地下水渗流场组成的激励-反应耦合系统研究病害形成的耦合机制。结果表明,裸洞隧道病害是损伤和渗流耦合强度因子在0.5左右时产生的,随着隧道围岩裂隙的扩展和损伤程度的加剧,围岩塑性区半径随水压力的增加而迅速增大,加速隧道病害的产生,其结果为探明裸洞隧道病害形成机制研究、治理与防护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4.
通过对福建省厦门湾、闽江口海域、三沙湾三个主要河口海湾144个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甲藻休眠孢囊的系统分析,根据甲藻休眠孢囊的形状、外壁结构、颜色、表面修饰物等形态特征共鉴定出9属25种及不定种,并对各孢囊属种的特征进行了分类描述,其中有毒甲藻休眠孢囊2种,即Alexandrium minutun,A. tamarense, 有害种类4 种, 即Alexandrium affine,Lingulodiniumpolyedrum,Scrippsiella trochoide.通过对比表明Alexandrium affine,A. minutum,Diplopelta cf. parva,Polykrikos cf. schwartzii,Protoceratium reticulatum,Protoperidinium minutum,P.cf. minutum,P. cf. americanum以及Alexandrium sp.,Protoperidinium sp.1,P. sp.2等11种甲藻休眠孢囊为本次在福建省海域新发现的种,这些新发现的甲藻种类可能是近年来通过国际间往来的航运船只在我国沿岸海域排放压舱水或贝类引种带来的.  相似文献   
115.
南海中南部溶解态铝初探:促进甲藻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1年11月28日至2012年1月12日期间,通过对南海18°N至5°N海域25个站点78个溶解态铝样品的采集分析及所获得的浮游植物数据,首次研究报道了南海中南部海域溶解态铝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其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表层海水中溶解态铝平均含量138.3±39.1nmol·L-1,呈现陆架高、海盆和岛礁区低的水平分布特点;表层浮游植物共57属132种,分别属于硅藻门38属72种,甲藻门18属58种,蓝藻门1属2种,细胞总丰度在(0.75~21.09)×103cell·dm-3之间,表层溶解态铝的分布与甲藻总丰度(n=22,r=0.55,p0.01)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就垂直分布而言,溶解态铝在0~100m水深内变化剧烈,在100~300m深度范围内,溶解态铝变化不明显,200m处稍有增加;溶解态铝的垂直分布与营养盐相关性不显著,与叶绿素a浓度(n=16,r=0.58,p0.05)、浮游植物总丰度(n=16,r=0.59,p0.05)和甲藻总丰度(n=15,r=0.69,p0.01)显著正相关,推测冬季溶解态铝对南海甲藻生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6.
We measured the concentrations of dimethylsulfide (DMS), acrylic acid (AA), and 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 (DMSP) during growth of three microalgae: Prorocentrum micans, Gephyrocapsa oceanica, and 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 The DMSP, AA, and DMS concentrations in culture media varied significantly among algal growth stages, with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s in the late stationary growth stage or the senescent stage. In the stationary growth stage, the average DMSP concentration per cell in P. micans (0.066 5 pmol/cell) was 1.3 times that in G. oceanica (0.049 5 pmol/ cell) and 20.2 times that in P. subcordiformis (0.003 29 pmol/cell).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AA were 0.044 6, 0.026 9, and 0.003 05 pmol/cell in P. micans, G. oceanica, and P. subcordiformis, respectively, higher than the concentrations of DMS (0.272, 0.497, and 0.086 2 fmol/cell,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cell density and AA, DMSP, and DMS concentrations. The ratios of DMS/AA and AA/(DMSP+AA) in the three algae differed significantly over the growth cycle. In all three microalgae, the DMS/AA ratios were less than 25% during the growth period, suggesting that the enzymatic cleavage pathway, which generates DMS, was not the main DMSP degradation pathway. The changes in the DMS/AA ratio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a higher rate of enzymatic breakdown of DMSP in the early growth period and a lower rate during senescence. In all three microalgae, the AA/(DMSP+AA) ratio (degradation ratio of DMSP) decreased during the exponential growth phase, and then increased. The variations in these ratios can approximately indicate the cleavage mechanism of DMSP at different stages of algal growth.  相似文献   
117.
本文以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 Selenka)稚参为实验对象,研究了改性黏土治理有害藻华技术对仿刺参稚参的影响。96h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改性黏土对仿刺参稚参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6.01g/L;安全浓度为0.601g/L,高于在现场时的使用浓度0.1g/L;慢性毒性试验显示改性黏土对仿刺参稚参成活率和体重增长率无明显影响;不同浓度的改性黏土添加组中,发现仿刺参稚参的体壁组分(水分、灰分、总糖、总脂和粗蛋白)含量变化不大,改性黏土的加入对减少仿刺参稚参的种内竞争有一定积极作用。另外,针对仿刺参稚参食用包括改性黏土在内的底层颗粒物的现象,考察了不同实验组仿刺参稚参体壁中铝的含量,分析结果显示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考察了改性黏土有效去除有害藻华的体系中仿刺参稚参的生长情况,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改性黏土有效地去除了有害藻华,还明显降低了仿刺参稚参的死亡率。因此,改性黏土是一种有效治理仿刺参养殖水体有害藻华、对养殖生物无负面影响的藻华治理技术。  相似文献   
118.
海水甲壳类寄生性甲藻Hematodinium spp.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寄生性甲藻Hematodinium是一类危害海水甲壳类的致病性寄生性甲藻,在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了多种重要经济甲壳类的渔业生产。近年来,Hematodinium先后在我国浙江、广东沿海的锯缘青蟹、三疣梭子蟹、脊尾白对虾等重要养殖甲壳类中报道发现, 并已确定该寄生甲藻是近年来引起当地养殖青蟹“黄水病”、三疣梭子蟹“牛奶病”和脊尾白对虾大规模死亡的主要病原之一。本文结合作者近年来Hematodinium的研究成果,系统综述了国内外该寄生性甲藻的研究进展,包括其系统分类、生活史、传播途径、发生机制等;并针对目前该寄生性甲藻研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结合我国相关研究的现状做出了分析和展望,以期为我国海水甲壳类寄生性甲藻发生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9.
许亚如  何山  周成旭  严小军 《海洋科学》2014,38(10):113-118
<正>剧毒卡罗藻Karlodinum veneficum(又称Karlodinium micrum)作为一种典型的赤潮种,是海水养殖水域和自然水体中一种常见的裸甲藻种类,为混合营养型生物。该藻自20世纪50年代被发现以来,在过去的60年中其命名曾发生过多次变更,直到最近将其归入裸甲藻种类,被译为剧毒卡罗藻[1](也有学者命名为剧毒卡尔藻[2])。该藻自首次在南非被发现  相似文献   
120.
正普查对象: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普査内容:一是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状况;二是入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交通网络、居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