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73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67篇
海洋学   190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41年   1篇
  192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倪洁  刘珊珊  陈妍  杨桂朋  何真 《海洋学报》2020,42(12):119-128
海洋中产生的挥发性卤代烃(Volatile Halocarbons,VHCs)是氯、溴和碘进入大气的重要载体。海洋藻类能够产生损耗大气中臭氧的VHCs,尤其是海洋微藻已被证明是大气中一些VHCs的主要贡献者。环境因素对海洋微藻产生VHCs的影响研究较少,本文主要研究了光照和硝酸盐浓度对微藻释放VHCs的影响。将海洋微藻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置于密封的玻璃容器中,并在不同光照条件(20 μmol/(m2·s)、70 μmol/(m2·s)和140 μmol/(m2·s))及不同硝酸盐浓度(1 mg/L、5 mg/L、10 mg/L和50 mg/L)下进行无菌单种培养,分析碘甲烷(CH3I)、二溴甲烷(CH2Br2)、一氯二溴甲烷(CHBr2Cl)和三氯乙烯(C2HCl3)4种VHCs的生产。采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技术对其中的VHCs进行提取和分析。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和硝酸盐浓度会影响两种微藻对VHCs的释放,但是对不同VHCs的影响效果不同,其中CH3I的释放受光照强度和硝酸盐浓度变化的影响比较显著。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越大,两种微藻对CH3I的释放量越大。适当的硝酸盐浓度(> 5 mg/L)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种微藻对CH3I的释放。  相似文献   
112.
2017年6月和8月,通过对秦皇岛海域的超微型浮游植物进行现场调查和流式细胞仪分析,发现了聚球藻(Synechococcus)和超微型真核藻类(picoeukaryotes)两大类群,其中聚球藻又分为聚球藻Ⅰ和聚球藻Ⅱ两个亚群。调研期间,正处于秦皇岛海域褐潮高发期。通过分析超微型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碳生物量及分布特点,研究了秦皇岛海域在褐潮高发期超微型浮游植物分布及相关环境因子影响。结果表明,6月份超微型真核藻、聚球藻Ⅰ和聚球藻Ⅱ平均丰度分别为1.14×104 个/mL、4.02×104 个/mL和1.04×104 个/mL,碳生物量均值分别为27.22 μg/L、8.49 μg/L和2.27 μg/L;在8月份超微型真核藻、聚球藻Ⅰ和聚球藻Ⅱ平均丰度分别为3.27×103 个/mL、5.79×104 个/mL 和2.58×104个/mL,碳生物量均值分别为6.35 μg/L、13.41 μg/L和5.83 μg/L。超微型真核藻、聚球藻Ⅰ和聚球藻Ⅱ在6月份和8月份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超微型真核藻的细胞丰度从6月到8月明显降低一个数量级,说明8月份过高的水体温度与低浓度的营养物质等因素限制了超微型真核藻中褐潮种的生长。聚球藻Ⅰ和聚球藻Ⅱ细胞丰度在6月份呈现从河口到近岸逐渐升高的分布趋势,而超微型真核藻呈现下降的分布趋势。与6月份聚球藻Ⅰ和聚球藻Ⅱ细胞丰度分布相反,超微型真核藻和聚球藻Ⅰ细胞丰度则在8月份呈现从河口到近岸逐渐降低的分布趋势,而聚球藻Ⅱ细胞丰度的区域分布趋势不明显,主要分布在水体表层。通过对超微型真核藻、聚球藻Ⅰ和聚球藻Ⅱ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6月份硝酸盐与铵盐是聚球藻Ⅰ细胞生长的主要控制因子,而聚球藻Ⅱ与环境因子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超微型真核藻的细胞丰度与硅酸盐浓度呈正相关。在8月份,超微型真核藻细胞的生长受到多种环境因子(硝酸盐、亚硝酸盐、硅酸盐、磷酸盐、温度以及光照)的共同作用的影响,聚球藻Ⅰ细胞丰度与硝酸盐呈正相关,温度与光照则是影响聚球藻Ⅱ细胞分布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3.
温度对褐牙鲆资源补充特征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根据1980-1995年让湾和渤海不记学调查资料,采用自然生态学与实验生态学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温度对褐牙鲆补充阶段生活史特征及其资源补充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地理纬度的增加,褐牙鲆产卵期滞后,生殖季节缩短,在水温从9.62℃增至19.89℃的过程中褐芽鲆的性腺 育指数(GSI)出现单一峰值,7月至翌年3月间此值均小于1.0;在实验水温范围(7-27℃)内,受精卵孵化时数(t)随水温(T)变化  相似文献   
114.
以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Bohl)和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为实验种研究了硅藻与甲藻在混合培养的环境中其各自的种群密度变化以及相应水体中氮磷营养盐变化。结果显示,在单独培养或与海洋原甲藻共同培养的条件下,三角褐指藻均表现出明显的营养盐吸收优势,种群生长迅速。相对而言,海洋原甲藻对营养盐的吸收速率明显较低,而且在与三角褐指藻共同培养的水体中一直处于竞争劣势;但有海洋原甲藻存在的水体中,三角褐指藻较单独培养时具有更高的生长速率和高的生物量,海洋原甲藻的存在可能促进三角褐指藻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5.
温度操作对褐牙鲆幼鱼的生长和能量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在温度胁迫及温度调整后的生长与能量分配进行了研究。驯养于17.5℃的褐牙鲆幼鱼分别在8.5℃(T8.5),13.0℃(T13.0),17.5℃(T17.5),22.0℃(T22.0)和26.5℃(T26.5)养殖10 d后,除T22.0处理的褐牙鲆幼鱼除以干重表示时与T17.5和T26.5处理差异不显著外,以湿重、蛋白质和能量表示的鱼体重均显著大于其他处理。所有处理调整养殖温度至22.0℃继续养殖,由于不同温度造成的生长差异在30 d内可获得完全补偿。在不同温度养殖期间,摄食量少和分配于生长的能量减少是导致低温处理(T8.5和T13.0)生长慢的主要原因,而T17.5和T26.5生长慢的主要原因是分配在生长的能量较少。低温处理分配于生长的能量较少主要是由于其粪便损失和用于呼吸的能量比例较多,而高温处理则主要是由于排泄损失的能量比例较高导致生长能减少。温度调整后的第2个10 d,T8.5,T13.0,T17.5和T26.5的摄食量都显著比T22.0多,而温度调整后的30 d内不同处理的总摄食量没有显著差异,个体水平上的摄食能在生长、粪便、排泄、呼吸上的分配也没有显著差异。因此,补偿生长的获得主要依靠阶段性的提高摄食量。在温度调整后的30 d内,T8.5,T13.0,T17.5和T26.5的幼鱼单位体重日摄食能和生长能都比T22.0多,表现出明显的补偿生长现象。对于整个实验期间而言,T8.5的幼鱼摄食比其他处理少,但由于其排泄和呼吸损失的能量比例较少,因此分配于生长的能量比例比其他处理略多。养殖在不同温度的褐牙鲆幼鱼会在身体蛋白质和能量含量上产生差异,在实验结束时T8.5和T26.5的能量含量与对照组仍有显著差异。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褐牙鲆幼鱼对温度变动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短期的温度变动不会对其长期生长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6.
桐乡市濮院毛衫产业始于1976年,经地30多年有发展,拥有了雄厚的毛衫产业基础和市场优势。以濮院为中心的毛针织区域经济,集聚5000多家羊毛衫生产企业,形成了近20万人的产业大军。濮院羊毛衫市场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拥有门市部7000多间濮院羊毛衫市场汇集了国际毛衫精品,盛行流行元素,弥漫时尚风情。这里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全国羊毛衫行业的领头羊,这里已经拥有“中国羊毛衫名镇”、  相似文献   
117.
罗万全 《云南地质》2012,(2):163-165,148
含金岩石为上二叠统沉凝灰岩。矿体产状与岩层产状基本一致,黄铁矿—毒砂—石英组合含金较好。矿床成因包括火山喷发和热液改造二个阶段。  相似文献   
118.
褐帘石是一种常见的副矿物,是控制岩石中LREE、Th、U和Sr等微量元素的重要载体。由于Th、U可以在褐帘石中以类质同象形式进入并富集于其晶格,因而褐帘石是一种良好的年代学工具。但是,由于褐帘石中含有不同含量的普通铅,分析结果中的普通铅扣除成为难题,这就使得近年来褐帘石U-Th-Pb定年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本文利用通过激光熔样-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LA-ICP-MS)原位分析技术,对广东新丰稀土花岗岩中褐帘石单颗粒矿物原位分析,运用232Th/206Pbc—208Pb/206Pbc等时线方法,再根据等时线年龄利用铅同位素演化两阶段模型扣除普通铅的方式,对建立单颗粒褐帘石的U-Th-Pb激光定年方法进行了探讨。运用该方法对广东新丰稀土花岗岩中褐帘石单颗粒矿物进行分析得出的年龄约为160Ma,与早期通过岩浆锆石U-Pb定年法得出的年龄之前研究159Ma~165Ma十分相似。褐帘石中微量元素、δEu、Th/U比值和普通铅含量显示其特征的岩浆成因褐帘石。褐帘石定年这一在国内首次使用尚未开展的定年方法具有简单、方便、准确的特点,对于确定含此矿物的岩体年龄,尤其是成成矿花岗岩的岩体形成时年代限制将发挥重大作用,具有非常良好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9.
Based on the pyrolysis products for the Jurassic low-mature coal under programmed temperature,and chemical and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natural gas from the Kuqa Depression, the genetic origin of natural gas was determined,and then a gas filling model was established,in combination with 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 of the Kuqa Depression.The active energy of CH_4,C_2H_6 and C_3H_8 was gotten after the data of pyrolysis gas products under different heating rates(2℃/h and 20℃/h)were fitted by the Gas O...  相似文献   
120.
为研究硅限制对三角褐指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用不含硅的f/2人工海水培养基对处于生长指数末期的三角褐指藻进行了0、6、12、24、48h的硅限制并测定了其叶绿素a、叶黄素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硅限制对三角褐指藻叶绿素a和叶黄素含量无影响,对脂肪酸组成影响显著。硅限制显著增加了C14∶0、C16∶0、C16∶1、C16∶2、C20∶5(EPA)百分含量,但各脂肪酸响应硅限制的时间不同。C14∶0在硅限制24、48h显著增加,分别是对照组的1.33倍、1.41倍。C16∶0在硅限制6、48h显著增加,分别是对照组的1.12倍、1.19倍;C16∶1在硅限制48h显著增加,是对照组的1.16倍;C16∶2在硅限制24h显著高于对照组,是对照组的1.27倍;EPA在硅限制24h百分含量达到最大值21.86%,分别是0h和对照组的1.11倍、1.18倍。研究结果表明,一定时间的硅限制能显著提高三角褐指藻EPA百分含量,以期为工业化生产EPA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