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0篇
  免费   199篇
  国内免费   199篇
测绘学   8篇
地球物理   113篇
地质学   902篇
海洋学   54篇
综合类   75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基于复杂构造解析和实验模拟研究,揭示了中西部前陆褶皱冲断构造带主要表现为受侧向挤压形成的滑脱冲断构造变形过程和结构样式;明确了单层滑脱挤压冲断构造变形存在临界增生和非临界增生两种变形机制,发育脆性拆离型、塑性滑移型和黏性流动型3种作用类型,并受滑脱层强度、地层厚度、底部边界和外动力过程等4种主要因素影响。复杂冲断构造带基本上表现为受多层单滑脱作用控制形成的垂向叠置组合结构,本文提出了复杂滑脱冲断变形结构的可分解性以及受不同性质的滑脱层组合控制形成特征结构模式,并揭示了前陆冲断带前缘多滑脱构造变形结构中由浅层向深层逐渐发育的变形时序;建立了中西部再生前陆冲断带结构模型、构造单元以及基本构造类型;并基于前陆盆地多阶段构造演化过程以及晚期的隆升剥蚀-沉降沉积过程,提出了中西部两种类型冲断带的控油气作用及其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22.
通过对若尔盖盆地进行野外考察,在盆地中部黄河唐克段右岸发现了包含深湖相的河岸沉积物,进行了细致的地层观测和系统年代学样品采集。在实验室利用光释光和AMS14C测年技术建立了年代框架,并结合各个层次的地层沉积相宏观特征和理化性质,分析探讨了若尔盖盆地内部从末次冰期古湖消亡以来的环境和地表过程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古黄河在37 ka沿着玛曲断陷谷地溯源侵蚀,沟通了若尔盖古湖水系,盆地内部在30.9 ka之前为深湖环境,稳定地沉积了蓝灰色湖相淤泥层。30.9 ka之后,黄河贯穿若尔盖湖盆内部,古湖水外泄消失,原有的古湖水系转变成为黄河源水系。黄河从湖盆上游远距离搬运携带来的浊黄橙色泥沙大量沉积,覆盖了古湖相沉积层,湖盆内部风沙作用盛行。在末次冰盛期(Last Glacial Maximum, LGM),盆地内部松散沉积物普遍地受到冰缘冻融作用的改造,形成了冻融褶皱现象。到了14.6~12.5 ka,响应B/A(B?lling-Aller?d)时期的温暖气候,盆地周边山地冰川消融,冰融水汇入盆地,古湖盆底部各种浅洼地形成了大小不等的浅湖,沉积了滨浅湖相的沙层。在12.5~11.7 ka,对应于全球性新仙女木(Younger Dryas,YD)事件,盆地气候再次变冷,转变为冰缘冻土环境,盆地内部滨浅湖相的沙层受到冻融作用和古地震扰动,形成复式褶皱现象。进入全新世,在11.7~4.8 ka气候逐渐变得温暖湿润,古湖盆底部浅洼地积水成为淤泥质沼泽环境,在全新世中后期4.8~1.8 ka则转变成为沼泽草甸环境,在1.8 ka之后,盆地内沼泽面积收缩,风沙活动盛行,河岸台地的近源沙尘暴沉积物经过成壤改造形成亚高山草甸黑土类现代土壤。  相似文献   
123.
扬子板块北缘中段多期褶皱构造的变形特征及叠加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子板块北缘在中生代期间经历多期构造变形,早期形成的构造样式多被后期的构造变形改造破坏,仅在大巴山弧形断裂和大洪山弧形带之间的南漳一带较好地保存了早期的构造变形样式。笔者通过对当阳复向斜北段发育的褶皱构造的构造要素测量统计和褶皱叠加关系的解析,在扬子板块北缘中段南漳一带识别出三期走向不同的褶皱叠加构造,按发育早晚顺序分别为NW-SE走向褶皱、NE-SW走向褶皱和近EW走向褶皱,分别对应扬子板块向北俯冲以及后期转入陆内变形、江南–雪峰褶皱逆冲带向NW逆冲推覆和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期间大巴山向SW推进等构造变形过程。  相似文献   
124.
褶皱是韧性剪切带内普遍发育的构造变形,是研究韧性剪切带乃至造山带构造作用的桥梁,但是对于剪切带中存在的这类褶皱国内尚无统一命名,本文根据剪切带内褶皱的最新研究成果,引进了"韧性剪切带相关褶皱"的概念。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韧性剪切带相关褶皱(尤其是鞘褶皱)的研究多集中在运动学和动力学上。本文介绍了韧性剪切带相关褶皱的类型及其研究方法,为客观理解韧性剪切带相关褶皱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进而为恢复陆内造山作用过程提供了客观的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125.
地层剖面计算表的计算机自动处理 ,涉及剖面是由老地层向新地层测制还是由新地层向老地层测制、褶皱的识别处理、存在回测时 (特别是在回测中又存在背向斜时 )的处理、测段厚度及分层厚度的计算等几个主要环节。文章引入剖面方向系数 η、测段方向系数κ、回测系数 ρ 3个新参数 ,建立了地层剖面计算表自动处理的数学模型 ,可以非常方便地将剖面图及其柱状图以矢量格式输出  相似文献   
126.
陕西蟒岭马河地区宽坪群多期褶皱变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面理置换、小褶皱叠加、线理构造,以及对大中型构造的分析,再结合原生沉积构造和构造几何学分析,确定马河地区宽坪群经历了至少三期叠加变形.第一期为区域性挤压的紧闭平卧褶皱,第二期为穹窿状或长垣状褶皱.第三期为南北向开阔宽缓褶皱。查清构造为正确建立层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7.
128.
<正> 活化构造包括一大类大陆系列的断块构造和断块-褶皱构造,它们均在含花岗岩壳的固结基底上演化。 文献中有许多术语表示这种构造:活化构造,构造-岩浆活化构造,复活构造,地洼区,二次造山区,后地台造山区,等等 二十年代初,苏联V.A.奥勃鲁契夫最早提出这类构造,认为它们是特殊类型的山脉构造,后米他又称它们为复活山脉(阿尔泰、东萨彦岭、西萨彦岭、贝加尔区,外贝加尔区、蒙古、天山等)。它们在中生代和新生代出现在准平原化了的(古生代、里菲纪和  相似文献   
129.
经典的构造地质理论常以傅里叶级数对褶皱形态进行拟合,并根据褶皱层面不同位置的坐标值来确定傅里叶系数,进而用系数b3/b1比值来判别褶皱形状,现通过对褶皱层面产状的系统测定来求解傅里叶级数,并提出了判别褶皱形状的切线比图解。  相似文献   
130.
潼峪金矿区发育过冲剪滑型、平移剪张型和平移剪滑型三种不同性质、不同方向成矿断裂,分布在金罗斑背形的不同部位,其形成有先后差异,但变形环境大体相同,具脆-韧性变形特征。空间上一般不超越褶皱主体。三类断裂中,前两者具石英脉型金矿化,后者形成构造蚀变岩型及小规模石英脉型金矿化。矿化差异与断裂产出的褶皱部位及其相应的应力应变条件的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