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58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实验针对两次突发的饲养海月水母(Aureliaaurita)大规模烂洞解体状况,通过对病灶处进行细菌培养,从其中每次发病水母中均各分离到2种优势病原菌菌株,利用PCR扩增和DNA测序技术,获得优势菌株16SrRNA基因序列,通过生物信息比对分析显示,导致两次海月水母发病的病原菌菌株分别为2种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 sp.)和2种弧菌(Vibrio splendidusVibrio neptunius)。通过利用福林酚法进行此四种优势菌株的细菌发酵培养液蛋白酶活性的测定,结果显示,此4种细菌均具有较强的蛋白酶活性。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分离所得的2种嗜冷杆菌菌株(Paa1Paa2)和2种弧菌菌株(Vaa1Vaa2)作为此次发病海月水母的病原菌,有可能均是通过分泌胞外蛋白酶侵蚀水母伞体,从而导致伞体烂洞解体。通过本次实验分析,推测自然条件下水母暴发后的快速消亡是由水母自身免疫下降与细菌侵染的共同作用导致。  相似文献   
62.
文家沟巨型岩质滑坡高速远程运移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家沟滑坡是汶川地震诱发的巨型高速远程岩质滑坡,其运移特征尚不明确.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遥感解译,进一步深入研究其运移特征.分析得出,滑体自滑源区差异性启动,途经斜坡区铲刮坡表岩土体,随后以滑行、飞行等方式进入沟谷区,沿沟铲刮两岸坡体继续下行,与岸坡发生了5次明显的冲撞,逐步解体碎屑化,于第3次冲撞后开始大规模减速...  相似文献   
63.
珍珠港揭秘     
首次将解体零式战机用电脑合成为真正飞机日军宣战书在攻击珍珠港40分钟后才递到美军手中  相似文献   
64.
山西中条山胡—篦型铜矿篦子沟组含矿岩系的解体与重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先福  谭少华 《现代地质》1990,4(3):70-80,T001
对矿区中条群原蓖子沟组含矿岩系的详细构造解析表明:中条群均已发生了强烈的固态流变和普遍的构造置换。矿区的含矿建造并非单一面向的和具地层层序律的沉积变质岩系,而是包含有中条群其它几个组岩层并经过断层和褶皱作用而新生的变形变质组合。  相似文献   
65.
耿元生 《地质论评》2023,69(1):316-338
原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和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都曾为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但是,在1949年以前总体地质人员少、部门分散。为解决解放初期矿产资源紧缺和地质人员短缺的矛盾,1950年8月经政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及其领导下的矿产地质勘探局、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开始了地质界一元化的机构改革。1951年5月7日新成立的3个机构开始运行,在运行初期实行地质研究人员的双重身份制度,即在矿产地质勘探局为技正,在研究所为研究员。1952年6月初步确定了各单位内设机构和人员,同时各专业地质队陆续成立,开始了人员的再次分配。1952年8月地质部成立,矿产地质勘探局,逐步转变为地质部的不同部门,地质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全面接受地质部的领导。原中央地质调查所在这次变革中人员被分散到新成立的3个部门和有关单位,原来的内设机构被彻底分解,事实上被撤销。原中央地质调查所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以调查为本、调查与研究紧密相结合的研究风格和特色,在解放初期,不论是矿产地质勘探局还是中科院地质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都围绕国家急需的矿产资源开展工作,都谈不上与中央地质...  相似文献   
66.
辽吉地区早前寒武纪基底过去一直作为胶辽隆起的一部分,后者又是统一的华北地台二级构造单元。“七五”期间的研究表明,它们可能由许多古构造地体组成。在辽吉地区,本溪—浑江大断裂实际上是一个古地体的拼贴构造带,断裂两侧太古宙—早元古宙时期地史发展截然不同。鞍本地区的BIF亦是一个独立的构造地体,它们都是在早元古宙末期拼贴完成的,一系列地质事实可以作证。中生代以来的所谓地台活化作用实质上正是由于原先的地体拼贴构造带成为后来的构造薄弱带,从而导致中生代的构造—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67.
西秦岭原“舒家坝组”地层可解体为3个岩石地层单位:北部秦岭群深变质岩系,中部李子园群变质火山岩系及南部李坝群碎屑沉积岩系。研究表明,李坝群为一套浊积岩系,具独特的浊流纵向搬运模式,是李坝金矿床含矿岩系,时代暂定为中—晚泥盆世  相似文献   
68.
试论郯城—庐江断裂带的形成、演化及其性质   总被引:36,自引:13,他引:36  
吴根耀  梁兴  陈焕疆 《地质科学》2007,42(1):160-175
郯(城-)庐(江)断裂带由前白垩纪的3条重要的边界断裂连接而成:古郯庐断裂曾是连接秦岭—大别洋与苏鲁洋的转换断层,辽渤断裂是华北克拉通与胶辽克拉通之间的分界,敦化—密山断裂则是西伯利亚次大陆与一系列拼贴的外来(移置)地体间的分界。早白垩世,随亚洲大陆雏形的出现,郯庐断裂带形成并扩大其规模(如包括了依兰—伊通断裂)。江西的赣江断裂和鄂东南湘东北的团(风-)麻(城)断裂白垩纪时与郯庐断裂有相同的活动方式,可视为郯庐断裂带的南延。从本质上说,郯庐断裂带是一条斜向(左行)汇聚—剪切造山带,这一造山作用在中生代里是一个连续的分阶段进行的过程,左行走滑活动始自三叠纪,至早白垩世造山带形成,始于早白垩世晚期并于晚白垩世达到全盛的张裂活动则是造山带坍塌的反映。新生代起东亚地区进入新的地史阶段,郯庐断裂带进入消亡期,更新世时已明显解体为活动方式各不相同的若干段。文章还简要讨论了古郯庐断裂的形成时代、印支期走滑活动的性质和东亚大陆边缘地区的构造格架等问题。  相似文献   
69.
天文事件与二叠纪末联合古陆解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二叠纪末发生了全球规模的剧烈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古地磁逆转、古气候改变、显生宙规模最大的海退、缺氧事件、火山活动、地球化学异常及地史上规模最大的生物集群灭绝。全球二叠纪/三叠纪界线附近陆续发现了陨星撞击抛射物(微球粒)和不同程度的Ir等地球化学异常,表明二叠纪末发生了陨星撞击地球的天文事件。联合古陆从三叠纪开始解体,联合古陆解体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特提斯洋缩小直至消亡的过程,也就是特提斯洋周缘板块聚合的过程。陨星撞击点可能位于二叠纪末特提斯洋北部,最终导致了特提斯洋消亡及联合古陆解体。  相似文献   
70.
浙东南沿海小雄盆地中"祝村组"火山岩的年代学研究表明,其形成时代(128Ma)不仅老于其上覆的上火山岩系(110~88Ma),还老于本应在其下伏的九里坪组(122~120Ma)而与区域内西山头组时代相同(130~128Ma)。"祝村组"火山岩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表现出富集的特征并具有古元古代的地壳模式年龄(εHf(t)=-16.4~-13.6,tDM2=2.01~2.09Ga),同样与磨石山群下部地层如西山头组相似。结合火山碎屑岩-流纹岩的岩石组合以及区域地质特征,本研究认为"祝村组"的建组理由不充分,建议将其解体。同时,"祝村组"火山岩富集的Hf同位素组成表明其源区为较为纯粹的古元古代地壳基底物质,进一步暗示相对内陆地区的下岩系早期火山岩形成过程中已有较明显的亏损幔源物质参与,这是以往研究中未明确识别出的。浙东南地区晚中生代火山岩岩石成因中底侵幔源物质贡献比例的升高和火山碎屑岩-流纹岩-双峰式火山岩岩石组合均暗示了逐渐增强的岩石圈伸展应力环境,这可能与古太平洋俯冲板片的后撤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