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96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96篇
海洋学   217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沙漠微生物矿化覆膜及其稳定性的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驰  王硕  王燕星  高瑜  斯日古楞 《岩土力学》2019,40(4):1291-1298
将微生物诱导矿化技术应用于原位沙漠覆膜的形成,使得流动沙丘经结皮固定而成为半固定、固定沙丘,从根本上阻断沙尘暴的源头。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腹地选择两个微生物矿化试验区域(TP1和TP3),分别用于两种不同矿化菌种诱导生成碳酸钙覆膜。研究沙漠微生物矿化覆膜的现场试验方法及工艺,对原位矿化覆膜的强度及其在沙漠环境中的长期稳定性进行跟踪检测。采用沙漠土中自行提取的葡萄球菌和传统的巴氏芽孢杆菌两种不同的微生物矿化菌种,通过现场贯入试验检测7、14、28、60、210 d后矿化覆膜沿深度发展的贯入阻力,并将覆膜厚度为2 cm处的平均贯入阻力换算成覆膜层强度,总结覆膜强度随时间的发展变化规律。现场观测结果显示,不同微生物菌种诱导生成的矿化覆膜均在试验的第4天开始形成,到第7天覆膜层具有稳定的强度和厚度,现场检测覆膜的平均厚度为2.0~2.5 cm,经自源葡萄球菌诱导生成的矿化覆膜(TP1)的强度是巴氏芽孢杆菌诱导生成的矿化覆膜(TP3)强度的1.05倍。当经历冬春交替后覆膜层强度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明显地TP3较TP1区域表面剥落更为严重,第210天检测TP3的平均厚度为0.7~1.0 cm,覆膜强度较第7天时降低19%,覆膜内碳酸钙含量较第7天检测时降低15%~30%。而TP1在第210天时的强度较第7天时强度降低仅2%。因此,微生物诱导矿化技术可以应用于沙漠原位覆膜的形成,且沙漠自源葡萄球菌经诱导生成的矿化覆膜层具有更好的强度表现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52.
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积(MICP)技术主要利用微生物生命活动与环境反应形成的碳酸盐来修复岩土体。为了研究该技术改善含裂隙岩石防渗性能和强度的效果,利用巴氏芽孢杆菌开展了裂隙黄砂岩的修复试验,并对修复后的裂隙黄砂岩进行了无侧限抗压、核磁共振和电镜扫描(SEM)等测试,分析了巴氏芽孢杆菌对裂隙黄砂岩的修复效果和修复机制。研究表明:巴氏芽孢杆菌对裂隙黄砂岩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修复时间越长,巴氏芽孢杆菌的修复效果越好。修复42d后,裂隙黄砂岩的孔隙率下降36.41%,防渗性能提升94.62%,抗压强度增加30.52%。巴氏芽孢杆菌具有较好修复效果原因在于,其诱导产生的碳酸钙能够胶结填充物与试样,大幅降低试样的孔隙率,改善其内部孔隙结构的均质性。  相似文献   
53.
【目的】通过化学诱导方法从一株海洋真菌Hypocrea lixii中获得多样化的活性小分子化合物。【方法】对菌株在盐酸普鲁卡因的化学诱导作用下进行固体发酵,代谢产物采用硅胶减压柱层析、Sephadex LH-20以及pHPLC等手段分离纯化,对化合物运用NMR、MS等波谱学技术并比对文献进行结构鉴定,采用Ellman比色法及DPPH自由基清除法对化合物进行初步抗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从海洋真菌Hypocrea lixii在盐酸普鲁卡因诱导下的发酵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异黄酮类化合物,包括6'-O-crotonylgenistin(1)、Genistein(2)、Daidzein(3)和Genistin(4),以及对氨基苯甲酸甲酯(5)、对羟基苯丙酸(6)和胞嘧啶(7),其中化合物1和6为该种中首次报道,化合物5为生物转化来源首次报道,化合物2~4可能源自培养基。在100μmol/L剂量浓度下,化合物1~4对AChE的抑制以及DPPH自由基的清除活性均较弱,化合物5和6显示了相对强的AChE抑制活性,抑制率分别为40%和38%。【结论】盐酸普鲁卡因对该菌次级代谢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为深入研究该菌株化学诱导次级代谢产物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54.
用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湛江等鞭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及某些配合饲料培育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Jameson)亲贝,可以促进性尕发育成熟并保持易于诱导排放状态。在需要进行人工育苗时,给亲贝以一定的刺激,即可诱导产卵精。彩这种方法进行大珠母贝人工育苗,受精率和成活率都比剖贝取卵授精的方法高。而且不用杀死大珠母贝亲  相似文献   
55.
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海湾扇贝幼虫的诱导变态。研究结果表明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c-AMP、GABA、赖氨酸和KCl等6种诱导剂中,KCl对海湾扇贝幼虫的变态诱导效果非常显著。KCl对幼虫的诱导效应随KCl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增大,过高浓度则抑制幼虫的变态。受精13d后幼虫(22±1℃)才对KCl的作用着重产生明显反应。这为生产上提供了一种方便、价廉、安全的诱导变态方法,在海湾扇贝育苗工作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6.
用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subcoriformis,湛江等鞭藻Isochrysiszhanjiangensis及某些配合饲料培育大珠母贝pinctadamaxima(Jameson)亲贝,可以促进性腺发育成熟并保持易于诱导排放状态。在需要进行人工育苗时,给亲贝以一定的刺激,即可诱导产卵排精。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大珠母贝人工育苗,受精率和活率都比剖贝取卵授精的方法高。而且不用杀死大珠母贝亲贝。  相似文献   
57.
δ-维生素E和迷迭香在鲱鱼油中的抗氧化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鲱鱼油中分别加入抗氧化剂δ-维生素 E,迷迭香及其混合物 ( KEMIN- Europe,含有 δ-维生素 E和迷迭香 )。在氧化诱导器 ( Metrohm Rancimat,80℃ )中测定每一抗氧化剂的诱导时间 ,结果表明 ,迷迭香比 δ-维生素 E稳定鱼油的性能好。混合天然的抗氧化剂较单一天然抗氧化剂效率要高 ,迷迭香和δ-维生素 E彼此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58.
海湾扇贝幼虫变态诱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渤海海洋》1998,16(3):47-51
  相似文献   
59.
低温诱导太平洋牡蛎产生三倍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低温休克法诱导太平洋牡蛎产生三倍体。实验结果表明,2 ̄7℃的低温均可获得三倍体,其中4 ̄5℃的效果较好,最优水平组合的,处理温度为4 ̄5℃,处理时刻为受精后15min,处理持续时间为15min,最高三倍体率为36.8%,影响三倍体诱导率的3因素的顺序为处理持续时间→处理时刻→处理温度。  相似文献   
60.
密度和温度对萼花臂尾轮虫产卵量和混交雌体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杨家新  黄祥飞 《湖泊科学》1996,8(4):367-372
用小球藻(Chlorella sp.)为食培养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食物浓度约1×10~6cells/mL,温度25℃,光照强度约40001x,昼长比LD=18:6。在1.0mL、0.5mL和0.25mL培养液中同时进行单个体和群体培养。结果发现:1)单个体培养时每个母体平均产卵量分别为12.0,13.8和7.8个;后代个体中混交雌体的百分比分别是46.38%,53.49%和55.83%。2)群体培养时,每个母体平均产卵量分别为8.7、3.1和2.65个,随密度增加而减少;后代个体中混交雌体百分比分别为41.70%,53.59%和54.26%,群体培养的密度为4.0ind./mL与2.0ind./mL,2.0ind./mL与1.0ind./mL混交雌体的百分比差异不明显。母体密度高低与后代混交雌体百分比间具有明显相关性。在上述培养条件下,轮虫为1.0ind./mL时,进行单个体培养,分别用急剧冷休克(SS)、逐渐冷休克(GS)和恒温对照(C)进行处理,结果表明:个体平均产卵量分别为10.8、9.2和12.6个。后代混交雌体百分比分别为32.85、20.7和16.87,SS和C处间后其混交雌体比例具显著差异,而SS和GS,GS和C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