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1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毒素-抗毒素系统在原核生物中分布十分广泛, 在细菌的生命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如维持水平基因转移元件的稳定性以及应对环境胁迫等。然而目前对于来自生态环境菌株中的毒素-抗毒素系统的研究仍较少。文章鉴定了自然水体环境来源的菌株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 携带的内源性大质粒上的一对ParE-ParD家族Ⅱ型毒素-抗毒素系统SO_A0088-A0087。毒素SO_A0088在大肠杆菌以及原宿主S. oneidensis 内均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 并导致细胞分裂存在缺陷。抗毒素SO_A0087能够完全拮抗毒素的毒性。同时, 凝胶电泳迁移率实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 EMSA)证实抗毒素SO_A0087能够结合自身的启动子。另外, 文章还通过易错突变的方法找到了毒素SO_A0088的3个毒性关键位点。  相似文献   
12.
随着抗菌药物在水产养殖中用量的增加及混合使用现象的出现,水产病原菌表现出更强的耐药性甚至是多重耐药性,大大增加了水产养殖中细菌性病害防治的难度。细菌耐药性最常见的传递方式是耐药质粒的转移。本研究通过对多个水产致病弧菌质粒上新霉素及卡那霉素的耐药基因aph3'')-IIa进行检测分析,并利用电穿孔法将筛选得到的3个受试菌株上的质粒分别转入大肠杆菌中,结果从3个转化子中检测到目的基因。进一步的药敏测试结果显示,3个转化子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以及最小杀菌浓度(MBC值)均明显上升。可见,在特定条件下,水生致病性弧菌对氨基糖苷类(新霉素和卡那霉素)的耐药质粒可转移至大肠杆菌并参与介导其耐药性,大大降低了受体菌对新霉素和卡那霉素的敏感性。本研究将为环境弧菌与临床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抗性传递研究提供数据基础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哈维氏弧菌是水产病害中常见的致病菌.参照基因库上登录的弧菌鞭毛丝蛋白FlaA基因序列设计简并引物,PCR扩增哈维氏弧菌TS-628株的FlaA全基因,并克隆到pMD 18-T载体中测序,经序列分析该基因全长1 140 bp,编码379个氨基酸.与基因库中其他弧菌的同源基因序列比较显示,哈氏弧菌FlaA基因与霍乱弧菌FlaA基因的同源性最高(79.5%),该基因编码的多肽缺乏半胱氨酸,并在N-,C-两端的氨基酸序列较为保守,中间区域的变异较大.对该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及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并推测该蛋白质的平均分子量为40.6 kDa.在该基因末端加上一段编码Flag短肽的核苷酸序列后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获得带哈氏弧菌鞭毛丝蛋白FlaA基因的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FlaA-tag,为其DNA疫苗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田李  张晓雯  秦松 《海洋科学》2008,32(6):55-60
利用改良的SDS法提取钝顶螺旋藻基因组DNA,经Sau3AI酶切,回收1~2kb大小的片段,与BamHI(Sau3AI的同尾酶)酶切并去磷酸化后的pBR322质粒载体相连接,转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Top10细胞,构建了螺旋藻基因组质粒文库。根据pBR322载体上多克隆位点两侧序列设计锚定引物,根据丝状蓝藻丝氨酸/苏氨酸激酶(STK)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以螺旋藻质粒文库为模板,“巢式”扩增出了STK基因部分序列。螺旋藻基因组质粒文库的构建为功能基因研究提供了极大方便。  相似文献   
15.
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是水产养殖动物的常见致病菌。前期研究发现,哈维氏弧菌致病性最强的菌株VIB645含有2个核苷酸序列非常相似的溶血素基因—vhhA和vhhB,分别位于染色体DNA和1个大小约为65.6 kb的质粒上(命名为pVH1)。本研究用碱裂解法提取该菌株的毒性相关质粒pVH1,利用多种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构建随机DNA文库并测序。合计测序97.63 kb,覆盖度为148.3%,鉴定出125个ORF(开放阅读框,>150 bp)。这些预测的ORF,根据其功能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毒力相关基因,包括RTX毒素钙离子结合蛋白、转铁蛋白结合蛋白A前体、外膜粘附蛋白;(2)结合转运相关基因,包括TraC、-D-、F-、G-、H-、I-、K-、N-、U-、W、TrbB-、C;(3)转座相关基因;(4)其他功能基因,如甲基转移酶,DNA结合蛋白,DNA复制蛋白DnaC等;(5)未知基因。本研究结果对揭示哈维氏弧菌的致病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方雯  钱云霞 《台湾海峡》2009,28(4):488-491
利用SYBR荧光定量PCR技术,制备用于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PPARα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的质粒标准品.通过PCR扩增出目的片断344-bp,纯化后连接至pMDI8-T载体,转化宿主菌E.coli DH5α.通过PCR鉴定、双酶切鉴定和测序分析后抽提重组质粒,测定其拷贝浓度,10倍梯度稀释成标准品模板10^8~10^4 copy/mm^3,进行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循环阈值(Ct)与起始模板量的对数值之间有着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7.
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DNA被提取纯化并经超声波处理后,将所得大小在1.6~3 kb之间的DNA片段用T4 DNA聚合酶补平,再与SmaI酶切消化并经去磷酸化处理的质粒载体pUC18连接,转化至DH10B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感受态细胞中。建立的DNA质粒文库容量含2×104个克隆,其中重组子占90%。随机挑选白色菌落并培养,抽提的质粒经XbaI和SacI双酶切鉴定,显示重组的质粒中均含有大小不等的DNA插入片段。  相似文献   
18.
钝顶螺旋藻质粒的电镜观察及杂交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于1992年6月-1993年4月,对钝顶螺旋藻质粒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及分子杂交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层分子膜展开技术,能够观察到超螺旋以及闭合环形的质粒图象;S6质粒大小的平均值约为2.0kb,与电泳检测的结果稍有出科。斑点杂交结果表明,不同形态藻株S6、F3、F3弯与F3直质粒之间具有一定同源性,与染色体DNA之间均显示同源性。对钝顶螺旋藻质粒的进一步研究将推动其基因工程育种的开展。  相似文献   
19.
于1992年4月一1993年4月,用液氮研磨-苯酚/氯仿抽提-异丙醇沉淀的方法提取青岛沿海产紫菜、真江蓠、龙须菜、海膜4种红藻的总DNA;利用Hoechst-CsCl密度梯度起离心法将叶绿体DNA与核DNA分开。对抽取的叶绿体DNA梯度组分电泳结果表明,真江蓠样品出现质粒的电泳条带。以透射电镜观察到闭会环状DNA图像(周长平均值为4.3×10-7m,约为1.3kb);分子杂交结果显示,真江蓠质位与其叶绿体DNA之间没有同源性,而与核DNA之间有一定同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