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39篇
  免费   1175篇
  国内免费   2036篇
测绘学   393篇
大气科学   170篇
地球物理   594篇
地质学   5413篇
海洋学   1882篇
天文学   92篇
综合类   533篇
自然地理   673篇
  2024年   63篇
  2023年   253篇
  2022年   237篇
  2021年   262篇
  2020年   229篇
  2019年   270篇
  2018年   224篇
  2017年   198篇
  2016年   173篇
  2015年   265篇
  2014年   475篇
  2013年   302篇
  2012年   453篇
  2011年   410篇
  2010年   376篇
  2009年   425篇
  2008年   411篇
  2007年   387篇
  2006年   391篇
  2005年   349篇
  2004年   326篇
  2003年   301篇
  2002年   311篇
  2001年   295篇
  2000年   270篇
  1999年   235篇
  1998年   227篇
  1997年   216篇
  1996年   226篇
  1995年   180篇
  1994年   171篇
  1993年   152篇
  1992年   185篇
  1991年   150篇
  1990年   131篇
  1989年   84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4年   4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3篇
  194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随着社会化进程的推进,顶管法在各类城市地下管线的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超浅层顶管施工。绝大多数是在已建道路下进行的,施工时,易发生地表沉降,且沉降量很大,易破坏路面。为此,超浅层顶管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已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其施工及控制技术是目前迫切需要掌握的。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顶管施工过程中地表沉降进行模拟,旨在了解超浅层顶管施工引起的力学效应。对超浅层顶管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作出预测,为采取措施减小地表沉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2.
本文概述了微型隧道工程在印度的使用历史和设备。目前有一项工程正在实施,该项工程沿3个主要排水渠道铺设的长达55公里的污水收集管道,旨在减少位于新德里的Yamuna河污染。本文将介绍该工程的设计,工程评估和建设,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另一项目是由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资助的250公里污水收集系统及其周围为建设重力排污管而铺设的长达9公里直径150-600mm微型隧道。对于这个项目,作为DDC的AECOM公司推荐了制导导引管微型隧道的使用,以及第一次在印度使用的公称直径150mm的钢筋混凝土管道。并在没有扩径的情况下浇铸完成.  相似文献   
993.
侯亚丽  匡文慧  窦银银 《地理学报》2022,77(11):2687-2702
超大城市是全球经济、文化以及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承载体和重要纽带,其形态结构特征和人口聚集效应是城市化影响的典型表现,然而当前对于全球超大城市形态特征及扩张模式的研究相对不足。基于2000—2020年全球城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GULUC-30),利用城市扩张强度差异指数分析了超大城市用地的时空变化规律;而后运用面积—半径标度分析模型研究了超大城市的分形特征及扩张模式,最后基于城市用地面积和城市人口之间的线性关系评价城市用地效率。结果发现:① 2000—2020年东南亚和东亚的中国超大城市用地扩张最剧烈,城市用地面积分别扩张了3148.32 km2和5996.26 km2,城市扩张强度差异指数平均值大于3;② 2000—2020年超大城市的形态特征和扩张模式向着更加集约和紧凑的方向发展,径向维数平均值由1.54增加至1.56,分维差呈逐年减少趋势,城市内部结构一体化特征显著;③ 北美和欧洲的超大城市用地效率低,2020年城市用地面积与城市人口比值系数范围为0.89~4.11;南亚和非洲城市用地效率高,比值范围为0.23~0.87。超大城市空间扩张格局和形态变化的认识对于城市用地的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严格控制超大城市扩张规模,促进城市用地的均衡发展是建设韧性城市和实现城市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94.
陶玲  任汉儒  周怡蕾  任珺 《中国沙漠》2022,42(6):288-294
为了评价生物固沙材料在不同水分和养分供应条件下的应用效果,对沙漠苔藓结皮和含凹凸棒石固沙材料的叶绿素和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培养苔藓结皮与固沙材料的最佳配比为1∶1,由接种在沙面上的生物固沙材料的叶绿素a含量、强度和厚度决定。凹凸棒石显著提高了接种生物固沙材料的强度、叶绿素a含量和厚度。3种养分供应方式和3种模拟干旱区的间歇供水方式均能显著提高人工生物型结皮的厚度和强度。50%的养分处理是最佳的养分供应方式。接种生物固沙材料在隔天供水条件下具有较高的厚度和强度。较短的供水和养分供应间歇有利于沙漠生物结皮的生存和繁殖。  相似文献   
995.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提取投入产出数据,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EBM模型对2000—2015年山东省县域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采用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山东省县域生态效率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山东省县域生态效率呈现波动式发展趋势;高值区与低值区存在显著空间分化,胶东半岛与济南都市圈构成高值集聚区,鲁西北、鲁西南、鲁南地区形成低值连绵带;②山东省县域生态效率无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处于高值区、低值区的县域生态效率值变化较大,生态效率空间非均衡性逐渐扩大;③山东省县域生态效率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且空间集聚性呈现增强态势;县域生态效率存在空间俱乐部趋同特征。  相似文献   
996.
王玉训 《北京测绘》2014,(2):117-119,46
隧道工程条件复杂,工程艰巨,工期长,投资大;施工作业面窄小、条件差;测量精度要求高,为保证隧道的正确开挖和贯通,必须始终有精确的测量工作给予保证。本文从断面支距法与直角坐标法优劣比较入手,结合一个典型隧道断面,介绍如何用全站仪和水准仪进行快捷、准确的隧道开挖轮廓放样及检测。  相似文献   
997.
【目的】调查了解镇江豚类保护区鱼类资源状况,丰富鱼类资源本底数据。【方法】于2013、2016和2019年,分别开展3次渔业资源调查,对该区域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体型大小及群落多样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记录鱼类68种属于7目13科47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鱼类种类占比较为稳定,鲇形目(Siluriformes)鱼类资源量有下降趋势,鲈形目(Siluriformes)鱼类种类占比上升明显;不同年份优势种替代较为明显;2016年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最高,分别为6.528、3.026。【结论】保护区鱼类资源较为丰富,但不同年份鱼类群落变化较为明显,渔业资源面临小型化趋势。  相似文献   
998.
【目的】针对跑道池光生物反应器光照比表面积小、产率低、耗水量大等问题,设计一种新型薄层自流式光生物反应器。【方法】使用Solidworks软件进行三维建模设计,建立该新型反应器的微藻培养系统,并与跑道池光生物反应器进行微藻培养中试对比评价试验;建造一套薄层自流式反应器的微藻大规模培养系统,并以同株栅藻(Scenedesmus sp.)为培养藻种,进行4批次的培养试验,评价该反应器的微藻培养效果。【结果】所设计薄层自流式反应器光径减小,光照比表面积,藻液混合程度提高;中试试验结果表明,薄层自流式反应器中栅藻的生长速率明显高于同期跑道池光生物反应器,生物质浓度显著高于跑道池反应器,单位面积产率(每天单位占地面积的产量)升高13%,薄层式反应器的耗水量约低于跑道池反应器6倍。大规模培养试验表明,薄层自流式反应器的微藻生物质产率明显高于跑道池反应器,微藻生物质产率单日高达0.86 g·L-1·d-1,占地面积产率达43.5 g·m-2·d-1,最终生物质浓度达2.31 g·L-1,远高于跑道池光生物反应器最高生物质质量浓度(约0.01~0.6 g·L-1)。【结论】薄层自流式光生物反应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跑道池光生物反应器的缺点,收获微藻的生物质产率和浓度高。  相似文献   
999.
池养条件下军曹鱼仔鱼的消化道内容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光镜解剖观察的方法对池塘培育的1~20日龄军曹鱼仔鱼消化道内容物的种类、数量和大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军曹鱼仔鱼于2日龄开口,主要摄食桡足类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及枝角类;在2~20日龄阶段,桡足类在军曹鱼仔鱼食谱中占据主要成分;从13日龄开始摄食虾、蟹类幼体等大型浮游动物,两个阶段的食物选择性指数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00.
研究了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及其降解产物 4 壬基酚对水生生物的毒理效应。结果表明 ,壬基酚聚氧乙烯 (10 )醚和 4 壬基酚对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各级生物都有一定的急性毒性 ,水生生物对这 2种化合物的敏感性顺序为 :枝角类 >鱼类 >藻类 >微生物 ,且 4 壬基酚的毒性程度较壬基酚聚氧乙烯 (10 )醚更强。Ames试验同时表明 4 壬基酚具有致突变性 ,而壬基酚聚氧乙烯 (10 )醚则不显致突变活性。建议这 2种物质在水环境中的允许浓度为 :ρ(4 壬基酚 )≤ 0 .0 14mg/L ;ρ(壬基酚聚氧乙烯 (10 )醚 )≤ 0 .6 0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