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11篇
海洋学   88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31.
细菌降解前后小球藻热模拟生成的气,油和类干酷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冰  盛国英 《地球化学》1996,25(2):105-111,T001
本文对比研究了枯草杆菌降解作用前后小球藻热模拟生成的气、油和类干酷根的特征。经细菌降解作用后、小球藻热解产气率提高了2.09倍,热解产气组分中烃气/非烃气比值提高了一倍。蛋白质可能是小球藻热模拟产气的重要分子来源。细菌的降解作用对于早期成因的生物气或生物热催化气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细菌降解作用可提高小球藻细胞的粗脂肪(氯仿沥青“A”)含量,而类脂化合物是藻细胞热解产生烷烃的主要分子来源。  相似文献   
32.
转基因水稻在过去几年发展迅速,部分转基因品系已进行环境释放,并有可能在近期批准进行商业化生产,因此必须准确地估算水稻花粉的扩散浓度和最大扩散距离,为转基因水稻生产安全及环境风险评估、预测和防御提供科学依据.文章从分析花粉扩散研究现状出发,比较分析了目前国内外研究花粉扩散所用各类模型,论证了以高斯模型为基础的花粉扩散模型的可行性,并通过对高斯模型的修正和参数确定方法的选择,初步建立了水稻花粉扩散模拟的方法.  相似文献   
33.
利用啤酒厂废水污泥培养钝顶螺旋藻和普通小球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前国内外对藻类的生物学特征、收集、藻蛋白的利用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2」。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培养基的费用高,经济效益低^「3」「4」。而啤酒厂污泥富含营养物质、无毒,是培养藻类的良好基质^「5」「6」「7」。经试验能50%替代营养盐培养钝顶螺旋藻而保持其收得率基本不变,能80%夫代营养盐培养普通小球藻而保持其收得率基本不变。利用啤酒厂污泥既净化环境,又降低藻类养殖成本。这将为大规模推广藻类养  相似文献   
34.
【目的】建立可用于大规模培养的户外开放式微藻培养体系。【方法】设计一种微藻平面开放浅层培养(Flat,open and shallow,FOS,简称浮法)体系,以小球藻(Chlorella sorokiniana)为模式藻种,探讨温度、光照、pH值和培养基营养成分等因素在该培养体系中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开展900 L体系的户外培养试验。【结果】浮法体系主要由塑料袋和垫板组成,在该培养体系中的小球藻在20~40℃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小球藻生长有明显的照度依赖性,无光时几不生长,随着照度升高,生长速度加快,在较高的照度下表现有光饱和现象。以TAP为基础培养基,在碳源或氮源缺乏时小球藻几不生长。pH 7.5左右有利于小球藻生长。900 L体系的户外培养试验的生物量(干物质得率)为0.15 g/(L·d)。【结论】在此新型户外平面开放浅层微藻培养体系中,温度、照度、pH值及营养成分等对小球藻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该体系有成本低、操作简便、容易控制、自然资源利用率高等特点,有大面积推广潜力。  相似文献   
35.
【目的】研究三氯化铁对小球藻絮凝采收效果的影响,并优化采收工艺条件。【方法】分析FeCl3浓度、小球藻初始浓度和絮凝时间对小球藻采收效率影响,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利用FeCl3采收小球藻的工艺参数。【结果】单因素实验表明,FeCl3质量浓度为0.6 g/L、小球藻初始质量浓度为0.42 g/L和絮凝时间为30 min时,小球藻的采收效率最高。响应面法分析表明,小球藻初始浓度对小球藻采收率有显著影响(P<0.05);影响采收效率的主次因素顺序为小球藻初始浓度>FeCl3浓度>絮凝时间;FeCl3浓度和小球藻初始浓度的交互作用对小球藻的采收效率有显著影响(P<0.05);FeCl3浓度二次项对小球藻的采收效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结论】利用FeCl3采收小球藻的最佳工艺条件:小球藻初始质量浓度为0.55 g/L,FeCl3质量浓度为0.6 g/L,絮凝时间为38 min,此时的采收效率为(98.6±1.9)%。  相似文献   
36.
利用叶绿素荧光仪分别测定转基因和野生型三角褐指藻的最大光能转化率,利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它们的细胞大小和叶绿素含量,通过血球计数板计数绘制其生长曲线并计算比生长速率。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培养周期内,野生型和转基因三角褐指藻的最大细胞密度有显著差别,野生型藻株的比生长速率显著高于转基因藻株,说明转基因影响了三角褐指藻的生长;野生型与转基因藻株的F_v/F_m在第2天差别不显著,但到第8天时,转基因藻株的F_v/F_m却显著高于野生型的;特基因藻株的叶绿素含量和细胞大小均显著高于野生型藻株。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对藻细胞的生理特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该结果为微藻转基因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7.
研究了不同浓度硫元素对小球藻Chlorella zofingiensis异养生长和合成虾青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硫条件下,细胞分裂受到严重抑制,虾青素迅速积累且含量显著提高,但限制藻细胞干重的增加.硫元素3μmol·L<'-1>浓度下,第14天虾青素含量最大,达到1.19mg·g<'-1>,高出300μmol·L<'-1>硫元素组40.68%.硫元素3000μmol·L<'-1>浓度下,在第14天时获得最大虾青素产量,达到9.99mg·L<'-1>.与300μmol·L<'-1>硫元素组相比,3000μmol·L<'-1>硫元素组获得了更高的生物量和虾青素产量.而前者在培养后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蛋白质抑制现象.本研究认为,在单批异养培养中,硫元素300μmol·L<'-1>可能是葡萄糖代谢获得最大生物量所需的最低浓度,因此在流加葡萄糖培养的工业化生产中,一次性加入更高浓度的硫元素,可望获得更高的虾青素产量.  相似文献   
38.
39.
以来自广西上林县大龙洞岩溶水库中的小球藻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封闭体系中小球藻在4.6 mmol·L-1、2.5 mmol·L-1和0.5 mmol·L-1三种不同HCO3-浓度的水体环境中,对Ca2+和HCO3-的利用效率。结果表明:(1)小球藻在4.6 mmol·L-1、2.5 mmol·L-1和0.5 mmol·L-1三种不同HCO3-浓度的水体中培养7天后生物量从0.04Abs分别增长到0.56Abs、0.50Abs和0.44Abs,在HCO3-和Ca2+浓度较高的环境中,A组28.26%的Ca2+和B组24.14%的Ca2+被小球藻吸收利用,A组54.95%的HCO3-和B组48.00%的HCO3-被小球藻吸收利用,生成有机碳固定下来,C组HCO3-浓度过低(0.5 mmol·L-1),小球藻难以对其进行利用,表明岩溶水库中高浓度的HCO3-对小球藻生长起着“施肥作用”,这对岩溶碳汇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2)小球藻光合作用利用HCO3-从而引起Ca2+沉积的量大于小球藻光合作用吸收Ca2+的量;(3)小球藻光合作用使培养基中的δ13CDIC偏正,而呼吸作用使培养基中的δ13CDIC偏负。   相似文献   
40.
微藻处理养殖尾水已成为热点研究方向,有关一定盐度范围内海水养殖尾水的微藻处理研究较少。本试验调配了两种盐度(16和26)的海水养殖尾水,以空白组作对照,设置小球藻(Chlorella salina)初始接种密度梯度(5×105、1×106、2×106和3×106个/mL),研究小球藻对海水养殖尾水中不同形态氮和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小球藻在海水养殖尾水中生长良好,可有效去除尾水中的氮磷营养盐,16盐度组中各初始藻密度组对NH4+、NO3-和总溶解态氮(total dissolved nitrogen,TDN)的去除率分别为85.03%~85.87%、60.87%~63.70%和54.53%~57.64%,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6盐度组中除5×105组外,其余藻密度组对NH4+、NO3-和TDN的去除率分别为87.23%~88.16%、56.70%~57.79%和53.31%~54.62%,且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小球藻初始接种密度对尾水中氮盐的去除无显著影响。除5×105个/mL组外,16与26盐度组中对TDN的去除率无显著差异,表明盐度变化对氮的去除无影响。随着初始藻密度的升高,16和26处理组对总溶解态磷(total dissolved phosphorus,TDP)的去除率均上升,分别为76.13%~99.53%和63.72%~96.83%,表明藻初始接种密度的升高可促进尾水中磷的去除,且盐度升高没有影响小球藻对磷的去除。本研究获得了不同初始接种密度小球藻对一定盐度范围的海水养殖尾水的吸收利用特点,可为海水养殖尾水的生态化处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