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114篇
海洋学   77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4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61.
包兰铁路沙坡头段风沙运动规律及其与防护体系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7,自引:13,他引:4  
包兰铁路沙坡头段是穿越流动沙丘最长,受到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路段,自建成运营45 a以来,其有效而稳定的防护体系受到世人的关注和公认。通过前期23 a的防沙实践和后期22 a的监测证实:①该地区存在着一个较为稳定的风沙流场,具有三组不同风向,主风向为W—NNW,次主风向为NE—E、WSW—S,此种风沙流场格局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是塑造格状沙丘形态和造成对铁路危害的重要因素。②沙丘移动过程表现为格状沙丘主梁沿主风向前后摆动,以缓慢的速度向前推移,其移动量为2~5 m·a-1,造成风沙危害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格状沙丘副梁的迅速前移,22 a平均移动速度为0.527 m·a-1。合成移动方向为318.6°(NW→SE )。③从理论上考虑,前移的沙体是一种对防护体系的潜在威胁,即可能在固沙带前缘形成高大的沙堤掩埋防护体系。可是,实际上随着防护体系的建立和逐步的完善,不但有效的保障铁路的安全,而且同时也抑制了年总输沙量的25%;并改变了风沙流场的某些性质或作用,进而控制了风沙活动的方向与活动强度。在迎风坡的风蚀和背风坡的积沙致使沙丘高度相应的降低,这种变化规律具有从流沙区向固沙区逐渐衰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62.
微机测流软件系统的开发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是流软件系统是一套基于DOS操作系统开发的中文应用软件系统,该软件系统能够完成流量、输沙率测验中的数据采集、表格计算、成果打印等功能,满足水文测验中的流量、输沙率资料的实时处理,缩短测报历时,提高测报精度,有效降低测验人员的劳动强度,能够保证资料处理的正确性和报表的整洁度,成果满足“测验规范”、“整编规范”及归档保存的要求。  相似文献   
63.
水沙条件对黄河下游河道输沙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许炯心 《地理科学》2004,24(3):275-280
提出河道输沙功能指标Fs为进入某一河道的泥沙总量(干流与支流输入沙量之和)与输出这一河道的泥沙量之比。河道输沙功能与来水量和来沙量有密切关系,若来水减少,来沙增多,则河道输沙功能减弱。来沙中大于0.05 mm粗泥沙含量百分比与河道输沙功能指标成负相关。来沙系数、特别是粗泥沙的来沙系数,是决定黄河下游输沙功能的重要因子;来沙系数越大,则河道输沙功能指标越低。场次洪水的输沙功能指标随场次洪水最大含沙量的增大而降低,历年河道输沙功能指标随各年中高含沙水流频率的增高而降低。小浪底水库修建后,为我们通过调水调沙提高河道输沙功能提供可能。研究表明,场次洪水平均含沙量35 kg/m3,或场次洪水平均来沙系数为(0.015 kg·s)/m6,是在调水调沙中实现河道输沙功能优化的最优含沙量和最优来沙系数,平滩流量则是实现河道输沙功能最大化的最优流量级。  相似文献   
64.
科尔沁沙地奈曼旗近5年来风况及合成输沙势   总被引:21,自引:13,他引:8  
应用奈曼沙漠化研究站1998-2002年的气象资料, 统计分析了奈曼旗近5a来的风况特征和输沙势。结果表明: ①研究区3~5月起沙风发生频数最高, 占全年起沙风的38%~58%; 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值最大, 分别为6.0~7.5m·s-1和9.5~16.9m·s-1。该风况特征与地表冻融、裸露、干旱疏松相耦合, 形成了区内的风沙活动期。②在风沙活动期内, 风环境基本为锐双峰风况, 西北风居主导地位, 频数占54%; 南风和西南风次之, 频数占38%。③在风沙活动期内, 研究区属于高风能环境, 合成输沙势RDP为66.3VU(风速以m·s-1为单位), 合成输沙方向RDD为ESE113°。  相似文献   
65.
层移输沙是海岸带泥沙运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其垂向悬沙浓度分布规律的研究一直是海岸工程关心的重点。一般情况下,经典的纯扩散模型被用来描述和解释悬沙浓度的试验数据,该模型认为周期平均悬沙浓度主要由参考浓度、泥沙沉速和泥沙扩散系数确定。泥沙扩散系数可以由泥沙沉速和悬沙浓度的垂向梯度反演得到。既往研究大多直接给出泥沙扩散系数的结果,对于不同反演计算方法间结果差别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汇总了已有振荡流层移输沙试验数据,采用曲线拟合方法和直接差分方法计算了相应的泥沙扩散系数,研究表明两种方法得到的计算结果在垂向位置z 0.15 m处差异不大,随着垂向位置的升高,差分方法的计算结果略微大于拟合方法。考虑到拟合方法可以得到连续的泥沙扩散系数垂向分布,本研究推荐使用幂函数形式的曲线拟合方法求解悬移泥沙扩散系数。基于此,对比分析了层移输沙悬沙层泥沙扩散系数随泥沙粒径、振荡流周期、均方根流速和振荡流类型等物理参数的变化规律。在纯振荡流层移输沙条件下,泥沙扩散系数随泥沙粒径的增大而增大,而振荡流周期和均方根流速几乎不影响泥沙扩散系数。在振荡流和定常流共同作用下,泥沙扩散系数受振荡流周期和定常流流速的影响,泥沙扩散系数随着振荡流周期的增大或定常流流速的减小而增大。  相似文献   
66.
为提高海水浴场的安全性,避免发生溺水事故,文章以潮汐汊道及其沙滩的动力地貌结构和发育演变为基础,研究青岛市灵山湾城市阳台海水浴场沙滩的安全风险和动力机制,并提出风险防范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河口潮汐汊道落潮流三角洲的潮汐水道延伸至沙滩滩面,高潮时淹没,落急时水流集中,形成流向外海的高速水流,极易引发海水浴场安全事故;区域落潮流与汊道落潮流相叠加、落潮流三角洲阻挡沿岸输沙造成下游局部岸段侵蚀以及沿岸输沙变化导致水道迁移摆动等因素进一步加大潮汐汊道附近沙滩的安全风险;安全风险最大的地点位于沿岸输沙下游与区域落潮流流向一致的潮汐水道末端附近沙滩,且该位置不稳定,随波浪场发生年际和季节变化;在潮汐汊道沙滩岸段设置海水浴场前应研究其动力地貌和发育演变,划分危险区和安全区,浴场设置后定期监测并确定危险区的位置,并在沙滩安全维护和质量评价等方面将潮汐汊道作为重要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67.
甘肃瓜州锁阳城南雅丹地貌区起沙风况与输沙势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2016—2018年定位气象观测数据为依据,分析了甘肃瓜州锁阳城南雅丹地貌区的起沙风况及输沙势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研究区起沙风由两组风向近似相反的风所组成,主风向为NE-E,占全年起沙风的68.86%,次风向为WSW-WNW向,占27.67%;(2)年平均起沙风频率为19.0%,春季和夏季起沙风频率最高,分别占全年的33.57%和34.69%,各季起沙风向分布特征基本一致;(3)研究区风况类型为高风能环境和中等风向变率的钝双峰型风况。输沙势的大小和方向变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夏季的总输沙势(DP)和合成输沙势(RDP)较高,夏季和冬季的方向变率RDP/DP值较高,合成输沙方向(RDD)245.45°~253.01°(WSW);(4)研究区雅丹地貌长轴走向与主输沙方向一致,说明风力是其形成的主要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68.
本文简要介绍了涝区排水模数不同计算方法,提出了应用短期停蓄法计算涝区排水模数过程,并用实例加以论证.事实说明,该方法理论依据充分,符合实际,计算结果合理.  相似文献   
69.
毛乌素沙地植被覆盖率与风蚀输沙率定量关系   总被引:54,自引:2,他引:54  
基于毛乌素沙地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的风蚀输沙率实地观测数据,借鉴国外最新的建模思想,采用Matlab5.3软件对数据进行非线性回归,建立毛乌素沙地植被覆盖率与风蚀输沙率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比较系统地考察了植被覆盖对沙粒起动风速和风蚀输沙率的影响,确定了不同风速下的有效植被覆盖率。结果表明,在毛乌素沙地要有效减少和防治风蚀,植被覆盖率必须达到40-50%的水平,而要保证在最高风速下风蚀输沙得到有效控制,植被覆盖率必须达到60-70%的水平。  相似文献   
70.
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及技术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改变越来越严重。人类需要越来越多的地球资源,对地球表面自然过程的影响也不断加大。与其他主要自然过程一样,人类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地质营力。矿产、能源及水资源的开发,建筑施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侵蚀大约每人每年20t,这一数字可以与世界河流输沙以及板块活动引起的海底破坏和扩张相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