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52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91篇
海洋学   199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4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灌河口外为粉沙淤泥质海岸,口外沙嘴发育,形成主、副槽,拦门沙浅区水深仅2 m左右,波浪掀沙作用强烈,水沙运动复杂。利用波、流共同作用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灌河口外拦门沙深水航道整治后水动力变化及航槽回淤,特别是台风浪情况下航道骤淤问题。研究表明:灌河口外海域动力条件、泥沙环境以及工程涉及问题复杂,双导堤配合航槽疏浚整治工程能有效发挥减淤效果,通过双导堤间过流断面积补偿能有效降低工程对新沂河排洪的影响,正常条件下航道开挖年回淤约190~330万方,台风浪骤淤约为180万方,建议导堤根部加高以减少口门附近航道回淤。  相似文献   
32.
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剖面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通过对柴达木察尔汗盐湖贝壳堤剖面沉积物粒度、碳酸盐和磁化率的对比,结合沉积物粒度频率曲线与多种粒度参数分析,详细讨论了研究剖面形成过程中物质搬运和沉积作用以及所反映的环境变化。结果表明沉积物粒度特征指示了湖泊水位的相对变化。在距今约38.2 ka BP(14-C年代,未校正。下同)左右,沉积记录指示古湖泊的范围和水位已达到剖面位置,之后湖泊继续扩张、水位波动上升;在距今约35.5 ka BP,粒径有一突然变细又变粗的过程,可能为一次较快速的湖面波动;在距今约35.5 ~ 33.3 ka BP之间,沉积物颗粒较粗,碳酸盐含量和磁化率值低,揭示湖泊水位较低。距今约33.3 ~ 27.1 ka BP之间,沉积物颗粒较细,碳酸盐含量较前一阶段高,表明此阶段湖泊水位相对较深,但粒度、碳酸盐和磁化率等指标也记录了三次较明显的湖泊快速但短暂的退缩过程;在距今约29.7~28.3 ka BP,沉积物颗粒最细,指示了此时期可能为湖泊水位最高期。从距今约27.1 ka BP开始,沉积积物颗粒明显变粗,揭示湖泊进入到退缩期,距今约18.1 ka BP,粒度指标的变化和上层的盐壳指示湖泊进入快速盐化阶段,之后湖泊退出剖面所在的位置,此后研究区湖泊水位再也没有达到这个高度。  相似文献   
33.
阿拉善高原位于现代西风环流与东亚季风环流过渡带,该地区分布的湖泊对全球性气候变化响应极为敏感,阿拉善高原广泛分布的古湖岸堤为较准确地重建晚第四纪湖泊水位变化提供了良好载体.近年对黑河、石羊河尾闾湖泊以及吉兰泰盐池、雅布赖盆地等地的古湖岸堤的沉积地层以及石英和钾长石释光测年研究,重建了不同区域较高分辨率的末次间冰期以来湖泊时空演化过程.发现早在300 ka以前阿拉善高原就已经形成了高水位湖泊,黑河尾闾额济纳盆地在MIS11或更早、 MIS9、 MIS7、 MIS5和MIS 1形成了高湖面湖泊,高湖面湖泊形成存在100 ka的周期.阿拉善高原在末次间冰期及全新世形成了稳定高湖面湖泊,但间冰期内部湖面波动具有空间差异性,东部区域湖泊高湖面出现在MIS 5e^5c和中全新世,西部湖泊高湖面出现在MIS 5a^5c和晚全新世.湖面变化的空间差异性很可能与冰期-间冰期旋回尺度及间冰期内部东亚夏季风与西风气候系统在阿拉善高原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4.
李更杰 《地下水》2019,(3):212-214
双层堤基是应用较多的双面层的堤基构造类型,上层为弱透水层,下层为强透水深厚砂层。堤内弱透水层在汛期高水位时面临较高的水头承压,出现管涌的危险性极大。以实验室模拟分析的方式,专题探究双层堤管涌的悬挂型防渗控制规律,结果可知:悬挂型防渗墙在有效截断管涌迁移路径方面具有独特功能和阻滞效果,管涌没有出现之前,悬挂式防渗墙消解水头冲刷的作用一般不很明显,而一旦有管涌发生,防渗墙对透水堤基深入越深,防渗作用将越好,如果保持贯入度相同,则下游布置防渗墙比上游布置防渗墙效果要好。研究结果为同类工程应用提供研究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5.
数学模型在深圳西部港区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伶仃洋海区整体二维潮流盐度泥沙数学模型,从水沙角度分析了深圳西部港区的建港优势,并进一步通过局部二维潮流数学模型,对赤湾港区各种规划方案的水流变化情况进行了模拟。通过分析比较,提出了推荐方案,从而也说明数学模型这一研究手段在港口规划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6.
离岸堤在海岸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以尼日利亚拉各斯维多利亚海滩侵蚀防护项目的分段式离岸堤方案设计为背景,探讨有关离岸堤的平面布置和结构选型等问题。  相似文献   
37.
基于海底管线周围流场复杂,管线运行过程中易于出现冲刷悬空破坏等诸多特征。本文根据导流板作用下海底管线的冲刷防护机理,提出了一种透空导流板与海底管线结合的防冲刷措施。通过量纲分析得到了影响海底管线冲刷深度的无量纲公式,并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单向流作用时,不同流速、不同管孔比、不同透水比的工况下透空导流板对海底管线的冲刷防护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透空导流板的存在,泥沙受到的推移力减小,导致泥沙淤积,海底管线的冲坑深度小于无导流板防护的冲坑深度,透空导流板防护的管线最大冲刷深度在管轴线前0.3 D处,且在管线下方冲刷坑深度明显减小。基于试验资料分析,拟合得到了平衡冲刷深度的计算公式,其公式与实测资料拟合较好,说明该公式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38.
为推广应用新型弧面胸墙沉箱堤,结合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深水工况下弧面胸墙沉箱堤和削角胸墙沉箱堤的反射形态。波面和波压的数值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验证了数值方法的有效性。反射系数表明,入射波浪在与弧面胸墙沉箱堤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能量损耗最小,其反射强于削角胸墙沉箱堤。波面和流速包络图显示,两种堤型均在堤前形成了部分立波系统,腹点和节点以四分之一波长的距离增量交替出现,胸墙和直立部分产生的反射波存在相位差,导致初始腹点的位置向海侧偏移。弧面胸墙沉箱堤前叠合波的相位差影响最小,腹点包络高度最大,节点包络高度最小,反射效应最明显。两种堤型前中下层水流的周期平均速度均较小且对称,表明底床泥沙不会产生趋势性输移,但迎浪基床上方的环流系统可能引起局部冲刷。相对而言,弧面胸墙沉箱堤前的环流强度最弱,更有利于冲刷防护。  相似文献   
39.
透空式防波堤周围的非线性波浪传播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熙  王义刚 《海洋工程》2004,22(3):97-101
对非线形波浪在透空式防波堤周围的波浪变形进行了数值模拟,在Boussinesq波浪方程中加入与透空建筑物有关的新的耗散项,从而界定了透空建筑物引起的部分反射和透射,波浪折射衍射的传播过程通过控制方程求解。波浪控制方程通过有限差分方法求解。模型应用于模拟波浪经过具有部分反射的群桩式透空结构,结果表明透空式防波堤可以有效地衰减波浪,是重力式结构的一种替代形式。  相似文献   
40.
软基上的空心方块斜坡堤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实际工程需要,提出了一种适宜建造在软土地基上的新的空心方块斜坡堤型式。这种新型结构是利用各空心方块之间以及空心方块本身的空隙,降低堤身单位体积的重量以及堤身断面总重量,从而满足软土地基承载力和整体稳定的要求:结合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北导堤堤头部位2.6km长的软基段,对空心方块斜坡堤的设计和试验研究情况作概要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