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5篇
  免费   176篇
  国内免费   74篇
测绘学   275篇
大气科学   32篇
地球物理   67篇
地质学   255篇
海洋学   176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20篇
自然地理   6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1篇
  1942年   1篇
  1934年   2篇
  192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31.
介绍了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项目中调绘底图生产、土地调查、田坎系数测定、农村宅基地调查等关键环节,结合实际生产,分析了各环节的重要性及实施情况。  相似文献   
132.
利用MicroStion制作大比例尺地形图是当前规划部门的新生事物,其成图、入库工艺流程是大家关心的热点,本文重点阐述调绘、编辑、入库一体化生产的工艺流程,对实际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3.
新技术在国家西部1∶50000地形图空白区测图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西部1:50000地形图空白区测图工程(简称西部测图工程)是填补我国西部1:50000基础地理信息空白区的国家重大测绘专项,涉及区域地形、气候、交通等条件异常恶劣,常规测绘手段难以完成全部测图任务。集成航天遥感、数字航空摄影、航空航天合成孔径雷达、全球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综合利用多种已经发展成熟的和新型的遥感影像测图技术,是西部测图工程顺利实施关键所在。文章对西部测图工程中使用的这些测绘新技术、新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这些测绘新技术、新方法形成西部测图工程的创新技术体系,为西部测图工程提供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测图软硬件系统,促进测绘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产业进步与升级。  相似文献   
134.
牢牢守住粮食安全生命线、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一些地方为了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引入许多企业下沉乡村。在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大量的农田因为发展需要被“非农化”,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粮食产量受到一定影响。本文基于2020年完成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成果,选取某地区作为样例,系统介绍了如何基于“三调”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调”)的数据成果,分析在过去的十年时间内,该地区耕地开发利用变化趋势,掌握耕地实际保有量情况,为该地区制定耕地保护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135.
随着我国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作为我国土地覆盖数据调查中的两项重要工作,地理国情监测与国土三调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二者的融合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针对地理国情监测与国土三调间的成果数据融合问题,本文首先结合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的自然属性与国土三调数据的管理属性,对二者存在的共同性与差异性进行分析,全面研究与分析了地理国情监测与国土三调成果数据融合的技术流程;其次通过实现地理国情监测与国土三调的数据融合解决二者间的差异;最后对数据融合中存在的分类及采集规则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136.
赵希涛  魏乐军 《地球学报》2020,41(1):91-105
在上文阐明"五江一河"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及各节点具体径流量要比"红旗河工程"构想少得多的基础上,本文依据前人资料和成果,进一步阐述这些河流的径流量,在年内分配的不均匀性与洪水特征,及其对跨流域调水量的制约作用。研究表明:"五江一河"在11月到翌年4月,径流量只占全年总径流量的12.09%~21.84%,月均只有2.01%~3.64%,为冬、春季枯水期。其径流量只比拟调水比例20%或21%的月均值1.67%或1.75%略多。如此之少的水量,只能维系流域内的生态、生产及生活用水,而不能跨流域调水。何况"红旗河"中、下游在冬季结冰期也难以进行调水。每年6月份到9月份的4个月,"五江一河"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53.3%~88.3%,甚至8月份的月径流量可达全年总径流量的17.8%~29.6%,属于汛期。根据径流量的实际数据,一年当中可供调水时间段只有丰水与平水期的6个月或汛期的3~4个月,要比"红旗河工程"构想的全年调水的时间大大缩短。在可资跨流域调水的每年5—10月份的时间窗口中,如果按原构想的月均调水流量占年径流量的比例1.67%(按20%计)或1.75%(按21%计)进行调水,则"五江一河"的年调水总量仅为153.25×10^8m^3(按20%计)或161.50×10^8m^3(按21%计)。仅为原构想调水量600亿m^3的1/4,充其量不足27%。在丰水与平水期的6个月中实现年径流量20%或21%的年调水比例,就意味将月调水比例从占年径流量的1.67%或1.75%增加为3.33%或3.50%。这样,"五江一河"的年调水总量可达到306.50×10^8m^3或323.00×10^8 m^3。此调水方案,导致调水河道截面积或工程规模增加一倍,但调水量也只有原构想的大约一半或至多54%。如果将调水目标强行设定为600亿m^3,那么"五江一河"的调水比例将提高到占年径流量的27.1%(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开展前),或除金沙江和雅砻江之外的其它调水河流的39.0%(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完成后),"红旗河"的建设规模势必大大增加,这也意味着工程难度大大增加,意味着工程建设与运行成本大大增加,意味着洪水、地震与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大大增加。"五江一河"实际可调水量比"红旗河"构想严重减少,使人不禁会对"红旗河"工程立论的科学基础和科学依据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37.
孙策  彭惠娟  熊富浩  侯林 《矿床地质》2020,39(3):523-546
帕莱通铁矿床是老挝万象—呵叻中新生代盆地中最大规模的铁矿床,分为东、西2个矿段,西矿段为豆状、块状富磁铁矿矿体,东部则主要发育角砾状贫赤铁矿矿体。其中,西矿段主要产于新生代富铁质玄武岩中。文章对西矿段中豆状、块状磁铁矿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显微结构分析,发现块状磁铁矿具有细粒他形结构特征,豆状磁铁矿具有球粒同心圆状结构特征。对较为新鲜的磁铁矿进行电子探针(EPMA)以及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LA-ICP-MS)分析显示:帕莱通铁矿床磁铁矿TiO_2-Al_2O_3-MgO三角图落入岩浆岩区域;微量元素富集V、Ti、Cr、Co、Ni及Ga等元素,亏损Sr、Ba及Mg等不相容元素;w(Co)和w(Ni)较高,且较高的Ni/Co比值可以反映成因与深源物质;w(Ti)较高且Ni/Cr比值≤1,在Ti-Ni/Cr图中落入了热液型磁铁矿的范围;Ga-Sn图解表明磁铁矿属于斑岩型热液成因;(Ca+Al+Mn)-(Ti+V)或Ni/(Cr+Mn)-(Ti+V)成因判别图显示该矿床兼具Kiruna型和斑岩型矿床的特征;w(V)表明磁铁矿在较低氧化环境中形成;(Al+Mn)-(Ti+V)形成温度判别图表明磁铁矿形成温度处于300~500℃范围内。文章认为帕莱通铁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源于岩浆演化作用形成的富铁流体,后期由于岩浆热液流体的交代作用,使得磁铁矿具有了热液成因的特征。岩浆型矿床类型在老挝及邻区分布较为广泛,研究帕莱通铁矿的成因,对于总结区域成矿规律,指导同类型矿床找矿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8.
<正>“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在“三面环山夹一川,盆地错落涵三江”的“浙江之心”金华大地上,有这么一支队伍,3年多来,他们坚持用脚步丈量大地,用科技调查山河。自国务院全面部署启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以来,金华市“三调”共投入5400多人参与调查,投入经费4400多万元,共完成87万个图斑的调查任务,全面摸清了全市国土利用状况。  相似文献   
139.
利用云南11个地磁台站的秒采样观测数据,计算和分析了地磁垂直强度极化值Yzh在2019年8月13日、14日通海MS5.0地震前及2019年9月8日墨江MS5.9地震前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地磁台站Yzh值的幅度在震前会出现同步增强现象。而与以往的极化震例研究相比,Yzh值的高值异常在震前出现时间要更早些,可能会在震前2~5个月出现,距发震时间越近,产生的异常幅值可能越大,异常持续时间也越长。同时,研究还发现2次地震主要发生在异常空间等值线的高值区内,尤其在零值阈值线附近,这可能对今后发震地点的预测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对比异常产生时段内的Dst指数,认为该高值异常并非由空间电流体系所引起。  相似文献   
140.
河网水质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在引江济太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淑华 《湖泊科学》2002,14(4):318-322
利用太湖流域河网水质管理决策支持系统(TAIHU DSS),对2000年夏季望虞河应急调水进行了技术方案比较,论证,重点对望虞河引江应急调水过程中,常熟枢纽泵站运用,望虞河东岸分流与否及望虞河立交开闸前对底水的处理等不同条件下的望虞河入湖水量,水质等进行多方案比较,为望虞河启用泵站调水、东岸适当分流,先打开蠡河船闸处理望虞河底水的方案提供了决策的技术依据,并引发了对太湖流域引江济太工作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是决策支持系统在实际工作中的成功应用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