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8篇
  免费   794篇
  国内免费   1591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272篇
地质学   3965篇
海洋学   391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59篇
自然地理   69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23篇
  2022年   146篇
  2021年   161篇
  2020年   144篇
  2019年   182篇
  2018年   135篇
  2017年   111篇
  2016年   137篇
  2015年   131篇
  2014年   156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153篇
  2011年   192篇
  2010年   141篇
  2009年   202篇
  2008年   146篇
  2007年   156篇
  2006年   187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89篇
  2003年   147篇
  2002年   200篇
  2001年   197篇
  2000年   153篇
  1999年   165篇
  1998年   144篇
  1997年   132篇
  1996年   141篇
  1995年   105篇
  1994年   84篇
  1993年   85篇
  1992年   70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3年   2篇
  1954年   2篇
  1947年   3篇
  1946年   2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3篇
  1942年   1篇
  1939年   1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91.
新疆晚奥陶世床板珊瑚、日射珊瑚及其生物地层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晚奥世床板珊瑚、日射珊瑚化石现已发现44属.152种.本文建立了三个床板珊瑚组合(Catenipora-Eofletcheria组合,Agetolites-Rhabdotetradium组合,Procatenipora-Para-tetradium组合)和二个日射珊瑚组合(Fuyunolites组合,Plasmoporella组合).根据珊瑚的分布规律,推测晚奥陶世新疆存在环准噶尔海和环塔里木海两个海区,并推测现北纬20°—80°为当时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区,古赤道位于现北纬50°位置.新疆当时处于赤道以南热带和亚热带范围,致使床板珊瑚、日射珊瑚空前繁盛.  相似文献   
992.
本文描述的伊朗珊瑚(Iranophyllum)是1971和1984年第一区调队在新疆南部昆仑山下二叠统黄羊岭群和叶桑岗组采集的,共4新种和1未定种,名单是:Iranophyllum xinjiangense(sp.nov).Ir.kunlunense(sp.nov.),Ir.clisiophylloides(sp.nov.),Ir.neoclisio-phylloides(sp.nov.),Ir.sp.A等.与其共生的有(?)类:Sumatrina annae,Verbeekina of.verbeeki,paraverbeekina of.umbi-lcata,Polydiexodina sp.,Yangchienia sp.,Neo-misellina sp.,parafusulina sp.,Chusenella sp.,Afghanella?sp.,腕足:Neospir-ifer sp.,Martinia sp.,Stenoscisma sp.,Waagenoconcha sp.,四射珊瑚:Amplexo-carinia sp.,Huangophyllum sp.,Lytvolasma sp.,plerophyllum sp.等.因此,含Ira-nophyllom的黄羊岭群和叶桑岗组应属同一层位,它们与新疆喀喇昆仑地区空喀山口组、西藏阿里地区龙格组及文部组是相当的.  相似文献   
993.
994.
本文首先概述了特提斯造山带的研究历史及其研究现状,然后对中国和东南亚的特提斯造山带研究进行重点介绍,认为这一地区的特提斯造山带无论是其造山带作用方式还是其造山体的来源均有别于其它地区的特提斯造山带.  相似文献   
995.
大陆造山带的伸展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陆造山带是会聚作用的结果,主要由各种类型褶皱、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组成。然而,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伸展构造同样也是造山带内重要的构造要素。文中以科迪勒拉、安第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等著名造山带为例,对此作了详细的介绍与评述。在整个造山作用过程中,伸展构造不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且也是重要的控矿构造。  相似文献   
996.
造山带与前陆盆地结构构造及动力学研究思路和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大量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大陆岩石圈结构和动力学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造山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总结了造山带结构、构造及其形成演化研究的新进展。指出前陆盆地的研究是深入研究造山带的关键,前陆盆地是前陆冲断作用引起岩石圈挠曲变形的结果,阐述了前陆盆地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97.
2月19日,民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培育现代丧葬文化。事实上,在瑞典、美国、澳大利亚、瑞士等国,节地生态安葬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绿色与简约"俨然成为殡葬新风尚。新华社驻外记者为您一探究竟。瑞典液态氮殡仪馆瑞典女生物学家苏珊娜·威-马萨克几年前成立了充满科幻色彩的液态氮殡仪馆,如今已吸引了数千名意愿登记者。据介绍,专业人士会先把遗体置于零下18摄氏度的环境  相似文献   
998.
根据深地震反射数据的反射特征对布置在北秦岭-渭河地堑-鄂尔多斯南部的10个大炮(药量 ≥ 500 kg)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了反映下地壳-莫霍面结构的单次覆盖剖面。初步解释结果显示:在北秦岭,莫霍面反射的双程走时约为13 s,自南向北缓慢抬升变浅,可能表示秦岭正在经历造山后的均衡演化过程;进入渭河地堑,莫霍面加深至15 s左右,可能表明新生代形成后的莫霍面受到了强烈的挤压作用,渭河地堑两侧的莫霍面呈不对称上隆;在鄂尔多斯地块南部,莫霍面反射为14 s左右,向北有逐渐抬升的趋势,但变化平缓, 130~140 km两侧的莫霍面具有显著的反射特征差异,可能代表了渭河地堑和鄂尔多斯地块南部的深部界限。  相似文献   
999.
洛南-栾川断裂带是秦岭造山带中一条著名的断裂带,是华北板块与秦岭造山带的地质分界线,其走向近东西,断裂带发育有宽坪岩群和陶湾岩群等岩石,洛南-栾川断裂带的构造作用过程及其演化对这些岩石的变形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分析断裂带岩石的变形特征及其形成条件对于探讨洛南-栾川断裂带的构造环境以及分析古板块汇聚边界变形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洛南-栾川断裂带栾川段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外变形研究及多种测试分析,认为洛南-栾川断裂带基本走向为290°,倾角为58°~89°,糜棱面理、矿物生长线理和褶皱普遍发育,具有由南向北的俯冲兼有左行平移的运动学特征。断裂带内岩石变形强烈,变形矿物主要为石英、方解石、黑云母和白云母。变形机制:石英以膨凸式和亚颗粒旋转动态重结晶为主,方解石以机械双晶和亚颗粒旋转变形为主,云母变形以应变滑劈理为主。在宽坪岩群北侧和陶湾岩群南侧主要为塑性变形,在陶湾岩群北侧主要为脆性变形。分别对应于洛南-栾川断裂带第2期由南向北的俯冲走滑构造活动和第4期由北向南的脆性逆冲推覆构造活动。通过方解石机械双晶、多硅白云母压力计、黑白云母Ti温度计、斜长角闪温度计等方法分别对洛南-栾川断裂带(栾川段)的形成环境进行了分析,得到矿物变形温度为440℃~509℃, 压力为0.4~1.4 GPa, 差异应力为0.27~0.426 GPa, 即韧性剪切带的形成环境属中温、中压条件。因此,本文认为洛南-栾川断裂带(栾川段)变形环境为中温、中压,相当于地壳浅层的构造变形环境。  相似文献   
1000.
喜马拉雅造山带晚中新世麻迦淡色花岗岩的构建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古月  曾令森  陈翰  高利娥 《地质学报》2016,90(8):1737-1754
在北喜马拉雅萨迦片麻岩穹窿西南侧发育有麻迦淡色花岗岩体,出露于南北向申扎—定结裂谷正断层的下盘,属一处较大规模的晚中新世淡色花岗岩体。该岩体具有较均一的元素和同位素(Sr和Nd)组成,但与多数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相比,具有异常高的(~(87)Sr/~(86)Sr)_i比值(0.85033~0.85034)和异常低的_(εNd)(t)值(-19.26~-18.30)组成,指示其部分熔融源区有更成熟古老地壳物质的参与。麻迦淡色花岗岩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1该岩体主要记录了至少两阶段岩浆结晶作用,分别发生在11.6±0.2 Ma和9.6±0.2 Ma;2个别13.8~16.0 Ma的岩浆作用年龄;3多数锆石继承核年龄分布于泛非期,少数年龄为中元古代(1558~1584 Ma)。在麻迦淡色花岗岩体南侧约40km处的日玛那穹窿,同位于申扎—定结南北向正断层的下盘,出露有大量原岩年龄为古元古代的日玛那糜棱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上类似于变泥质岩,显示高SiO_2(70.6%~74.6%),Al_2O_3(12.3%~14.0%),K_2O(4.22%~4.93%),A/CNK(1.50~1.58)和K_2O/Na_2O(1.42~2.18),代表了部分熔融源区可能存在的古老地壳物质岩石单元。因此,以麻迦淡色花岗岩为代表的北喜马拉雅晚中新世地壳深熔作用可能与青藏高原后碰撞阶段东西向伸展作用相关,泛非期变泥质岩及少量日玛那糜棱岩所代表的更古老岩石单元在16.0 Ma开始发生部分熔融,并在11.6 Ma至9.6 Ma之间达到深熔作用峰期,熔体活动可能持续了~2myr,以岩脉汇聚的形式延南北向正断层上升,构成侵位至北喜马拉雅特提斯沉积岩系之中的晚中新世麻迦淡色花岗岩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