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56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64篇
海洋学   158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为了解瓯江口海域鱼卵和仔稚鱼的生态分布现状,分别于2015年4月和10月在该海域开展生态调查。春、秋两季共采集到鱼卵42粒,仔稚鱼295尾;共鉴定出鱼卵和仔稚鱼16种,分别隶属于8目14科15属,其中鲈形目种类最多。春季鱼卵、仔稚鱼物种数和丰度均远高于秋季。春季鱼卵优势种为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秋季为舌鳎属未定种Cynoglossus sp.;春季仔稚鱼优势种为鮻Liza haematocheila、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和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秋季为侧带小公鱼属未定种Stolephorus sp.。瓯江口海域春季鱼卵和仔稚鱼的丰度高值区均位于大门岛周围,该海域应在海洋生态红线划定时予以考虑,秋季则相对分散在较外侧海域。春季仔稚鱼数量分布与盐度和营养盐有极显著相关性。与20世纪90年代初相比,该海域的鱼卵、仔稚鱼物种及数量均在发生变化,数量略呈下降趋势。与浙江近岸其他海域相比,瓯江口海域的鱼卵、仔稚鱼数量偏低。  相似文献   
122.
浙闽近岸与南黄海中部沉积物物理力学性质的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浙闽近岸和南黄海中部泥质区沉积物的物理力学性质,分别从基本物理性质、水理性质及力学性质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个区域沉积物均以淤泥为主,含水率与密度、压缩系数与压缩模量均呈良好的幂函数负相关性,液限与塑限呈良好的幂函数正相关性,含水率与孔隙比呈较好的线性正相关,十字板剪切强度与微型贯入阻力呈较好的多项式函数关系。总体来说,南黄海中部泥质区沉积物相对于浙闽近岸泥质区沉积物具有含水率高、孔隙比大、密度小、塑性高,压缩性大,抗剪强度低等特征。从地形特征、物质来源、水动力条件、沉积速率和物质组成等方面进行两个区域沉积物物理力学性质差异性的成因分析。结果显示,与浙闽近岸相比,南黄海中部离陆较远、地势低洼、水动力条件较弱,能够扩散至此的物质较少并以极细的粘粒物质为主,沉积物中的蒙脱石和有机质含量高。这些因素使得南黄海中部沉积物的含水率高,塑性大,密度低,强度低。  相似文献   
123.
浅海悬沙浓度观测方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动力和沉积条件复杂的浅海海域获取水-体的悬沙浓度有多种方法,目前较先进的主要是声学和光学浊度测量方法,但均需通过现场采集水样进行浊度标定;水样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抽滤法和沉淀干燥法。根据2010年3—4月在厦门九龙江口获取的光学(OBS、LISST-100X)和声学(ADCP、ADP和ADV)浊度数据,以及现场同步水样,对这两种获取悬沙浓度的方法进行了比较;2011年2—3月在长江口北支获取水样,分别使用抽滤法和沉淀干燥法获取悬沙浓度数据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声学和光学方法都具有较高的精度,在同一观测层位,光学与声学仪器的相对误差均较小;由于声波在水体中传播距离较远,声学方法可获得沿水深的整个剖面的信息,因而比光学仪器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测量范围。对比发现,抽滤法获得的悬沙浓度数值略低于沉淀干燥法获得的结果,可能与沉淀干燥法难以洗净盐分有关。  相似文献   
124.
瓯江口因人工筑坝等原因而形成了以"灵昆岛-灵霓海堤-霓屿岛-状元岙岛-洞头岛"一线为界的南北水域环境差异。为研究瓯江口及其邻近水域的浮游动物生态特征并分析人类活动对其造成的影响,于2009年11月和2010年1月对瓯江口及邻近水域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浅水I型浮游生物网采集样品),比较了南北水域浮游动物的优势种组成、丰度和次级生产力的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月,南北水域浮游动物优势种具有明显差异,南部水域暖水种的种类数和丰度高于北部;1月,南北水域优势种无显著差异,主要为广温广盐种。2次调查中,北部水域浮游动物总丰度均高于南部。研究水域浮游动物的次级生产力总体上呈现北高南低的趋势。分析认为,由于人工堤坝、桥梁等近岸海洋工程建筑对海洋地理环境的影响,已导致南北水域浮游动物的优势种组成、丰度和次级生产力分布呈现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5.
陈传明 《湿地科学》2012,10(3):359-364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处理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毗邻社区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当前自然保护区研究者、决策者和社区居民共同关注的问题.利用文献调研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意愿调查法等,分析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毗邻社区居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社区居民对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持赞同态度,这种态度受被调查者的教育程度、年龄和性别的影响;保护区的建立使大多数社区居民收入减少,而社区居民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社区居民面临着缺少资金、补偿制度缺失和缺乏生产技术等问题;提出了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邻社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6.
浙闽前寒武纪基底地壳的形成和增长时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凌洪飞  沈渭洲 《地质论评》1996,42(3):232-238
对浙闽地区变质岩Sm-Nd及锆石U-Pb年龄资料研究后认为,浙闽地区存在前寒武纪地壳基底,还可能存在晚太古代古陆核,基底地壳具有幕式增长的特点,经历了2400Ma(早元古代)1800Ma(中元古代)和1400Ma(中元古代)三个主要的地壳增长时期。  相似文献   
127.
遥感在悬浮物质浓度提取中的应用—以福建闽江口为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介绍了悬浮物质浓度遥感监测的一般原理,重点介绍光谱混合分析法,利用TM遥感影像,分别用光谱混合分析法和回归分析的经验模型计算了闽江口悬浮物质浓度的分布,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光谱混合分析法可以充分利用多波段的数据,不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有较好的实用性,能用于缺乏实测数据的区域。  相似文献   
128.
银是我国的紧缺矿种,也是全世界最走俏的金属商品,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新的银矿床。陆相火山岩-次火山岩型银矿床是最重要的银矿工业类型,多产于大陆板块边缘陆相火山岩广泛分布地区。根据元素组合可将银矿床分为单银型、金银型、银铅锌型和铜银型等等。它们在空间分布上与莫霍面有一定关系。单银型矿床多产于莫霍面比较浅的地区,铜银型矿床一般分布在莫霍面相对比较深的地区,金银型矿床和银铅锌型矿床通常置于单银型-铜银型中间地区。金银型与银铅锌型相比,前者分布地区的莫霍面深度比后者可能相对浅一些。  相似文献   
129.
第二代小波变换及其在地震信号去噪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讨论了第二代小波变换的基本原理和变换过程,并将第二代小波变换引入到地震资料去噪处理中,基于提升法的小波变换是一种柔性的小波构造方法,它使用线性、非线性或空间变化的预测和更新算子,并能确保变换的可逆性。通过对模拟数据和实际资料的处理,证明了的它对地震信号去噪具有很好的效果。离散信号的小波去噪可分为三步:小波分解,系数缩减(切除噪声部分),信号重建。目前常用的小波去噪的方法有硬阈值法和软阈值法,这里采用软阈值法去噪。本文的提升变换采用的是Deslauriers-Dubuc(4,2)小波,基于以上变换方法,分别对含噪的模拟数据及实际地震数据进行3级可逆提升变换,对每一级上的细节信号按上述的软域值法进行处理,削减小波系数中的噪声部分,从而实现了信号去噪,结果证明去除随机噪声的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30.
浙西南19亿年花岗闪长岩的地质特征及发现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胡雄健  许金坤 《地质论评》1993,39(6):557-563
通过详细的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笔者首次在浙西南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中发现以龙泉淡竹花岗闪长岩体为代表的吕梁期花岗岩,并以锆石U-Pb法测得其结晶年龄为1878±27Ma(2σ),从而肯定了我国东南大陆边缘早元古代变质地层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浙闽克拉通的概念,认为它隶属于中国早前寒武纪陆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