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6篇
  免费   331篇
  国内免费   75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1315篇
地质学   145篇
海洋学   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5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41.
根据合肥城区地貌及第四系分布特征,选取了36个典型钻孔,运用一维等效线性方法,对三种不同超越概率条件下地震动参数进行计算,并对峰值加速度放大系数以及罕遇地震动与基本地震动放大倍数的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覆盖层厚度、地貌特征、土层结构对地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及其放大系数的影响显著,且存在一定规律性。  相似文献   
42.
台湾集集大地震及其余震的长周期地震动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春锋  张旸  赵金宝  唐晖 《地震学报》2006,28(4):417-428
用丰富的高质量数字强震记录对台湾集集大地震及余震的长周期地震动特性进行了研究. 本文主要研究了长周期地震动的强度随震级、距离及场地条件的变化情况;同时对近断层的长周期地震动特性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集集大地震及余震的长周期地震动反应谱的形状主要受场地条件和震级控制(D+E类场地的反应谱要比B+C类的宽,震级大的反应谱要比震级小的宽),而受距离影响并不显著;近断层长周期地震动明显受断层活动特性影响:上盘的长周期地震动比下盘的强,北部的比南部的强.   相似文献   
43.
长周期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的迫切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长周期震害及长周期地震动研究的历史进行回顾指出,目前,大多数反应谱的周期还不够长,反应谱所反映的谱形与距离、震级和场地条件的关系还很有限,长周期地震动的研究仍需要不断完善,未来的长周期地震动的研究应注重软土场地的大震远场效应。  相似文献   
44.
一种高精度三通道强震动记录器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适应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建设发展的需要,设计出了高精度三通道数字强震记录器,本文对该记录器作了简要介绍。高精度三通道数字强震记录器采用了高精度的Δ-∑类型的24位AD转换器,其有效转换位数达到17.5位。记录器支持本地串口通信、Modem远程拨号通信、TCP/IP网络通信等多种通信方式,仪器面板上有液晶屏、小键盘,直接支持自启动、参数设置等,并且实现了便携式低功耗设计方式,完全满足数字强震动监测网络建设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45.
带深桩基础高层建筑结构的地震动输入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带深桩基础高层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通常按刚性地基假定选择地震动输入,其合理性一直受到工程界关注。本文探讨了此类结构考虑桩-土-结构相互作用的整体有限元分析的地震激励施加、单元网格划分、积分步长确定、边界处理等问题,通过整体有限元分析模型和常规分析模型的算例分析对比,探讨了常规地震动输入方法的合理程度。结果表明,常规输入法总体偏于安全,是基本可行的,但可能低估结构底部几层的地震反应,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46.
鲁西枣庄-临沂地区新元古界震碛岩的主要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鲁西枣庄—临沂地区新元古界碳酸盐岩系中,发育有由地震造成的同沉积构造现象,如微晶方解石脉、层内变形褶曲、层内微断层和内碎屑碳酸盐岩堆积等。野外实地观察、地质剖面测量和室内分析研究认为它们是由地震产生的强震动,使距震中一定范围的未固结沉积物经震动液化,震动变形形成的震积岩组合。根据其发育规律与组合特征,该地区震碛岩的形成应与古郯庐断裂在新元古代的活动密切相关。可初步确定为含有A、B和C3个震积岩单元的震动液化地震序列。  相似文献   
47.
近年来,地脉动水平/竖向谱比法广泛应用于获取场地卓越频率工作中,但在指示地震动放大系数方面是偏小的。利用KiK-net台网403个台站共21万余组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地脉动水平/竖向谱比MHVR和地震动水平/竖向谱比EHVR,发现二者的谱形和峰值频率基本一致,但幅值存在差异。根据MHVR谱形将场地分为6类,建立将MHVR修正为EHVR的经验方法。当MHVR有可解释的峰值时,实测EHVR和修正后MHVR预测值一致性提高。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在40 cm/s2以下时,EHVR受场地非线性的影响较小,利用MHVR及其修正方法可有效估计EHVR。  相似文献   
48.
地铁车站结构作为现代城市交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抗震问题已成为城市工程抗震和防灾减灾研究的重点与难点。以深圳地铁3号线四期低碳城单拱大跨车站为研究对象,采用近场波动有限元方法,建立三维土-结构相互作用整体有限元分析模型。选取3条人工波和3条天然波作为输入地震动,分析水平单向地震动、水平与竖向双向地震动作用下单拱大跨地铁车站结构三维地震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双向地震动作用下单拱大跨无柱结构及矩形框架有柱结构的水平位移及层间位移均略小于单向地震动作用下,但矩形框架有柱结构在竖向地震动作用下的中柱轴压比明显增加,说明单拱大跨车站结构可有效降低双向地震动作用下中柱轴压比变大的风险;双向地震动作用下的结构峰值弯矩大于单向地震动作用下,说明进行结构设计时应适当考虑竖向地震动作用的影响;单拱大跨无柱结构拱顶弯矩明显小于矩形框架有柱结构顶板跨中弯矩,改善了常规矩形框架结构顶板受力性能,但由于单拱大跨无柱结构缺少中柱竖向支撑作用,其底板及侧墙底部弯矩明显大于矩形框架有柱结构,尤其在双向地震动作用下更明显,因此单拱大跨无柱结构需加强底板及侧墙的厚度与配筋,以抵抗较大的弯矩响应。  相似文献   
49.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S6.9地震是该地区有记录以来的第3次强震,未来仍有再次发生强震的可能。基于门源地区的地表高程、速度介质参数以及门源地震断层滑移分布等地形地质特征,采用谱元法精细化模拟青海门源地震的地震波传播过程,重点考察复杂起伏地形区域强地面运动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PGV较大的地方主要集中在断层附近,最大值为53.1 cm/s,且沿断层走向地震响应明显大于垂直断层走向,具有明显的地震方向性效应;地震波在断层两侧出现反应较为剧烈的波前,波场快照PGV可达47.2 cm/s,与实测烈度相近,且模拟给出的烈度分布特征与实测烈度分布规律相同;山体分布密集区域的PGV响应较为剧烈,山体附近的地震动持续时间也较长,而平坦区域的地震响应相对较弱;通过与强震记录对比,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合理性与准确性。研究成果可为地形复杂山体区域地震预测及防震减灾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0.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MS6.8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文利用此次地震中距离发震断层80 km以内获得的92个三分量加速度记录,研究此次地震近断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峰值速度(PGV)和不同周期加速度反应谱(Sa)的空间分布与衰减特征,探讨了近断层地震动的脉冲特征及其对地震动反应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此次地震近断层地震动表现出随观测方向变化的较强极性特征,其中51LDJ记录的南北分量约达到东西分量的3倍,这主要受地震的走滑破裂特征影响。(2)近场地震动强度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此次地震发震断层的走向控制,峰值加速度、速度和加速度反应谱值的分布与断层走向特点一致。较强的观测值多位于烈度VII度以上的区域,与震害分布相符,地震动强度分布从一定程度决定了震害分布。(3)从实际观测结果与地震动经验模型的对比来看,经验模型对本次地震PGA和0.2 s的短周期地震动有较好的预测;对于PGV和周期0.5 s以上的地震动反应谱,本文考察的6个经验模型均有不同程度的高估。(4)本次泸定地震有2条典型脉冲记录,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