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1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62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70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131篇
海洋学   65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34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71.
风沙流中沙粒随机运动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7  
郑晓静  王萍 《中国沙漠》2006,26(2):184-188
通过对描述沙粒垂向运动速度脉动分量的随机微分方程的直接求解,获得了风沙流中沙粒运动的随机轨迹。结果表明,由于沙粒垂向脉动速度的影响,沙粒的轨迹与不考虑其垂向脉动速度的情形存在明显不同。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大量轨迹的统计计算,得到了沙粒浓度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72.
粒子图像测速技术是一种全新的非接触、瞬时、全场流速测量方法,广泛应用于流体力学实验中。笔者将其引入风沙运动研究是一个尝试,旨在为风沙物理和防沙工程研究提供新的测量手段。通过分析一系列的风洞实验结果,我们认为,在风沙流中颗粒速度分布、浓度分布、风沙地貌形成演化、防沙工程原理及应用方面,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具有一定优势,可以克服传统测量手段的某些不足。  相似文献   
173.
近50年北京的沙尘天气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40,自引:9,他引:31  
陈广庭 《中国沙漠》2001,21(4):402-407
2000年春天北京出现多次沙尘天气,多为扬沙和浮尘。从北京50a的沙尘天气观测资料分析:① 71%为扬沙,浮尘和沙尘暴分别占20%和9%,沙尘为就地起沙,而沙尘暴和浮尘则来自内蒙古高原中部农牧交错地区;②风沙天气是呈波动式减少的,其中可以分出4个11~14a的周期性变化,2000年,进入新的一轮变化周期,这一轮的风沙天气仍以扬沙为主,沙尘暴强度很弱。从过去的变化规律看,至少在未来的4~5a之内,不会发生类似去年沙尘天气猛增的现象。继续绿化首都的环境,减少就地起沙;在沙尘暴和浮尘源区划定旱作农业北界,科学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是解决北京风沙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4.
不同结构的尼龙网和塑料网防沙效应研究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8  
通过不同结构的尼龙网和塑料网对风沙流减弱作用的风洞实验研究,旨在为探求各种防沙新材料的防护功能,并为防沙新材料的开发、野外工程防沙的优化设计及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平均净阻沙率、网后平均输沙率和风沙流动态变化趋势为参考指标,初步证实了尼龙网和塑料网与常规的防沙材料,在防沙功能上具有同等的作用,且当孔隙度β在40%左右时防护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175.
光释光测年在海岸风沙地貌研究中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光释光技术广泛应用于海岸风沙沉积物测年研究中,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光释光测年激发光源和单片再生剂量方法的快速发展,海岸风沙光释光测年的时间范围不断扩大,测年的准确度逐渐提高,已测得最年轻的海岸风沙沉积物的年龄小于10年,最老的年龄达到90多万年.利用光释先年龄重建海岸风沙演化进程及其与全球...  相似文献   
176.
干涸湖盆是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沙尘暴的主要策源地。长江源地区卓乃湖流域湖泊溃堤后,大量湖底碎屑物质出露地表成为新的沙源,不断加剧的风沙灾害严重威胁着卓乃湖的生态环境与青藏铁路的安全运营。通过对卓乃湖西岸、南岸和东侧3个部位的风沙活动进行系统观测,获得了卓乃湖溃堤后地表及风沙流中沙尘物质的粒度分布以及风沙流结构。结果表明:卓乃湖西岸是流域内风沙活动最为强烈的区域,西岸和南岸是流域内的主要起沙起尘区;东侧为沉积沉降区,风沙沉积物既包括本地沙物质,也包含来自西岸和南岸的沙尘;由于湖相沉积物粒度较细,西岸的风沙流结构随高度线性递减。结合地表和风沙流中沙尘的粒度分析特征,认为卓乃湖流域沙尘以流体起动为主,而非传统观点认为的以跃移物质的轰击起动为主。高原地区干涸湖盆的风沙活动具有独特性,在风沙防治中不可照搬低海拔地区的防治模式。  相似文献   
177.
酒东沙地位于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绿洲和酒泉绿洲之间,其风沙环境的变化对周边的人类活动至关重要。与其他沙区相比,该沙地的研究基础相对薄弱。对酒东沙地表层风沙沉积物的粒度、化学元素和矿物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环境指示意义。结果表明:酒东沙地表层风沙沉积物平均粒径218~308μm,以中沙和细沙为主,分选性良好,偏度近对称,峰度中等;沉积物粒径总体上由北向南逐渐变细;在近东西向的两条断面上,位于沙地腹地的表层风沙沉积物自西向东逐渐变细,而沙地南缘则呈现相反的规律;酒东沙地表层风沙沉积物中跃移组分含量最高,其次为短距离悬移组分、蠕移组分和长距离悬移组分。常量元素以SiO_(2)为主,CaO和MgO含量存在顺主导风向减少的规律;微量元素除Cr、Ni和Co表现出明显的富集特征外,其余元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矿物以硬矿物石英和长石为主,其次是白云石,其他矿物含量极少;矿物成分成熟度指数Q/TF较低。酒东沙地表层风沙沉积物处于基本未受或遭受了较弱的化学风化的初期,以物理风化过程为主,推测其形成于干冷、弱化学风化和弱成壤环境下。  相似文献   
178.
沙漠铁路常因风沙运动而轨道积沙,严重影响行车效率和运营安全。为了缓解铁路轨道内部沙粒的堆积,许多学者基于流场调控的方法设计相关的防轨道积沙设施。基于欧拉双流体模型研究了在无砟轨道中间布设与铁轨等高、具有不同几何截面的防沙挡板对轨道间流场及沙尘沉积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砟轨道内侧布设高175 mm、倾角分别为30°、45°、60°的倾斜挡板及矩形截面挡板、等腰直角三角形挡板可使得轨道间沙粒体积分数比降低7.98%、5.52%、4.56%、7.89%、6.83%,说明轨道间布设防沙挡板可以有效抑制轨道间的积沙,挡板倾角为30°时防沙效果最好。加入防沙挡板后,轨道间水平风速曲线呈“M”型变化,且防沙挡板两侧的流速明显增加,这种改变将显著增加颗粒的运动距离,从而降低轨道间积沙。  相似文献   
179.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一直是风沙活动与风成沉积研究的理想区域。在现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综述了青海湖地区的风沙活动研究进展,包括沙地分布,历史风沙活动记录,风成沉积的物源、输送过程、沉积特征,风沙地貌,以及土地沙漠化。当前,湖东与湖西是青海湖地区主要的沙地分布区,沙地内风成沉积的粒度、化学等沉积特征表明,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早期、全新世晚期为青海湖地区主要的风沙活动时期。该地区位于气候变化的敏感区,气候环境多变,且湖东与湖西沙地的物源不同,风沙活动的输送过程常受大气环流与区域风况的影响。此外,青海湖沙地内沙丘广布,土地沙漠化受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而变化明显,但沙漠化程度有减弱的趋势。未来可在青海湖地区古气候环境的演化和差异、年代学框架的建立与完善、风沙活动过程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0.
在策勒绿洲一沙漠过渡带选取流动沙地、半流动沙地两个典型下垫面,采集下垫面地表0~1 cm沙样,利用梯度集沙仪收集风风沙流中垂直高度层中1~20 cm的沙通量,利用mastersizer2000分析所收集沙样的粒度。结果表明研究区风沙流挟沙粒度的垂直分布特征为:沙粒平均粒径随高度增加而减小,风沙流中沙粒的平均粒径小于床面沙粒平均粒径。其中粉沙含量随着高度的增加,其相对含量呈现幂函数增加,极细沙和细沙含量随高度的增加呈幂函数规律递减。风沙流中平均粒径(φ)值在3.58~3.81;分选系数集中在0.46~0.55,分选性较好;偏度值变化范围为-0.006~0.1,峰度变化值在0.94~0.96。半流动沙地风沙流中平均粒径小于流动沙地,分选性较好。平均粒径(φ)与分选系数、峰度和偏度均呈正相关,分选系数与偏度、峰态间呈现正相关,峰态与偏态之间呈现正相关。研究区沙粒主要以细沙、极细沙和粉沙为主,分选性较好,沙粒粒径分布符合正态。流动沙地较半流动沙地风蚀程度大,地表沙粒粒径粗。策勒地区地表风沙来源主要为风成沙,沙粒运动方式以跃移质为主,悬移质次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