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132篇
综合类   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探究引起大黄鱼幼鱼同生群内不同增重性能子群间脏器生理差异的主因, 揭示造成各子群间生存适应对策和增重机制分化的内在逻辑, 对于精选大黄鱼幼鱼优质增殖放流群体和指导大黄鱼科学高效养殖具重要现实意义。随机捞取宁波市象山西沪港海域内经板式网箱养殖3个月的3 000尾大黄鱼同生群幼鱼, 停食2d后按体质量由大到小依次分为A [体质量(3.45±0.43) g, 出现率5%]、B [体质量(2.60±0.18) g, 出现率20%]、C [体质量(2.00±0.21) g, 出现率50%]、D [体质量(1.22±0.23) g, 出现率20%]、E [体质量(0.74±0.04) g, 出现率5%]等5个子群。在测量并统计脏器比例性状(鳃系数、内脏系数、内脏净重比、鳃净重比和鳃脏比)的基础上, 较系统开展了不同增重性能子群间耗氧率、窒息点、内脏和鳃组织相关功能酶活力的差异。结果表明: (1) 鳃系数、内脏系数和日均耗氧率的显著高企(P<0.05)均可导致大黄鱼幼鱼增重性能的明显下降; (2) 耗氧昼夜节律的分化是引起大黄鱼幼鱼增重性能发生明显改变的主因, 具体表现为A、B子群的昼均耗氧率显著大于夜均耗氧率(P<0.05),以及E子群的日均耗氧率与昼均和夜均耗氧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 (3) 耗氧率性状聚类和脏器比例性状聚类分别对甄别C、E子群具良好的辨识效果; (4) 随着窒息点水中含氧量的趋势性提高, 大黄鱼幼鱼的增重性能将表露出极明显的减弱效应, 其中与E子群窒息点水中含氧量具显著差异(P<0.05)的仅为A、B子群, 呈E>A≈B; (5) 内脏消化酶和磷酸酶中, 酶活力与大黄鱼幼鱼增重性能排序吻合度最高的分别为淀粉酶和AKP,前者随增重性能增强呈趋势性增加,后者则呈A<B<C<D<E (P<0.05); ATP酶中, Ca2+/Mg2+-ATPase酶活力无组间差异(P>0.05), Na+/K+-ATPase酶活力除A显著大于D、E子群(P<0.05)外, 其余子群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 (6) 鳃SOD、CAT和POD中, 酶活力与大黄鱼幼鱼增重性能排序吻合度最高的为SOD, 呈A>B>C≈D≈E, Na+/K+-ATPase和Ca2+/Mg2+-ATPase酶活力均呈A>B≈C>D≈E。上述研究可为大黄鱼生长性能评价体系构建和指导速生品种(品系)选择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2.
漂游口丝虫从最初描述至今已近百年了,它为害各种淡水鱼类,遍布世界养鱼地区,是淡水鱼幼鱼种较为常见的体外寄生鞭毛虫。可是长期来有关其分类地位则颇多争议,至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本文就笔者的观察,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便引起对此有兴趣的学者的进一步探讨。本文蒙陈启鎏、熊大仁两教授审阅,黄文浩付教授代为翻译有关文献,笔者一并表示谢意。  相似文献   
73.
用添加质量分数为0.00%(对照组)、0.02%、0.05%、0.20%、0.50%褐藻酸寡糖(alginate oligosaccharides,AOS)的基础饲料饲养初始体质量为(17.61±0.16)g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10周,研究AOS不同添加量对大菱鲆幼鱼生长、血液学指标、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在4个不同添加量组中,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血液中白细胞含量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02%、0.05%、0.20%组的血清中酸性磷酸酶活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活力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0.05%、0.20%组碱性磷酸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AOS组肝脏中的酸性磷酸酶活力以及超氧物歧化酶SOD活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攻毒试验发现,大菱鲆幼鱼对腹水病的疾病抵抗力随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在本实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AOS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和血液学指标并无显著影响,但可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建议添加量为质量分数0.05%。  相似文献   
74.
添加油脂影响石斑鱼幼鱼内脏脂肪蓄积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平 《台湾海峡》1996,15(A00):55-57
按饲料重量 再分别加入精制狭鳕鱼肝油,添加比例为0%、5%、10%、15%,投喂饲养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akaara幼鱼。结果表明,不添加组生长较快,且幼鱼肝脏脂肪量目测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5.
通过压力一电换能器记录了温度、酸碱度和Cu2+对鲫鱼或鲮鱼呼吸作用的影响。温度变化主要影响鱼的鳃盖运动,而酸碱度和Cu2+主要对鱼的咳嗽运动产生影响,这是因为咳嗽运动的作用是洗去积存于鳃上的污物。  相似文献   
76.
不同放养密度和混养石莼对牙Ping鱼种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牙鲆的放养密度以所放养鱼腹面表面积之和占养殖池底面积的百分数 ( % )表示。在直径为27cm、容积为40L的塑料桶中放置网箱 ,按网箱底面积48 % ,74 %或100 %的密度放养牙鲆 (Paralichthysolivaceus)幼鱼 (体质量1.86g±0.18g,全长6.3cm±0.27cm)。同时另在放养密度100%组中混养石莼40.00g。经45d饲养 ,混养石莼组中的牙鲆生长最快 ,水质好 ,饲养系数最低。在单养组中 ,牙鲆生长速度由快至慢依次为48 %组>74%组>100%组。牙鲆体长增长和体质量增长速度最快的密度分别为80 %~100%和100%~110 % ,低于或高于此密度鱼的增长均减慢。  相似文献   
77.
牙鲆幼鱼饲料中铜的适宜添加量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含铜4.16mg/kg的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铜0,0.5,1.5,3.0和5.0mg/kg制成五种实验饲料,分别投喂初始平均重量为32.85-35.20g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饲养31天,实验结束时,各组鱼的成活率和增重率没有显著差异,平均值分别为92.50-100.00%和96.21-106.21%,肝脏和肌肉的铜含量都随着饲料中铜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上升,且在每一饲料铜水平下,肝脏铜含量都远比肌肉中高,表明肝脏对铜具有很强的积累能力。基础饲料中添加洞,肝脏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EC1.15.1.1)活性迅速上升,但在1.5-5.0mg/kg的添加范围内出现了近似的平台期,因此,根据生长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本实验条件下牙鲆幼鱼实用饲料中铜的适宜添加量为1.5mg/kg,饲料总铜为5.6mg/kg左右。  相似文献   
78.
卵磷脂对花尾胡椒鲷幼鱼Ca2+-ATP酶和Na+,K+-ATP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探索卵磷脂影响幼鱼生长存活的作用机制,采用不同卵磷脂添加量的配合饲料投喂花尾胡椒鲷(Plectorhynchus cinctus)幼鱼,采用孔雀绿比色法同步测定幼鱼的Ca^ -ATP酶和Na^ ,K^ -ATP酶活性,结果表明,饲料中 加适量卵磷脂可显著提高花尾胡椒鲷幼鱼Ca^2 -ATP酶和Na^ ,K^ -ATP酶活性,且卵磷脂含量为3%的配合饲料投喂的花尾胡椒鲷幼鱼Ca^2 -ATP酶活性最高,而卵磷脂含量为2%的Na^ ,K^ -ATP酶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79.
杨山  王艳  刘涛  胡先成  陈炜 《海洋科学》2016,40(3):17-22
为揭示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稚、幼鱼在淡化过程中氨基酸的组成及含量的变化规律,本实验在15.00、7.50及0.00共3个盐度梯度下,用氨基酸全自动分析仪对鲈鱼稚、幼鱼氨基酸的组成及含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实验中,3个盐度组的总氨基酸含量均逐渐增加,且它们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实验中15.00盐度的必需氨基酸总量略呈下降趋势,而7.50盐度组和0.00盐度组均呈上升趋势,3个盐度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除脯氨酸外,3个盐度组中其他的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及总的非必需氨基酸含量也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0.
红鳍东方鲀幼鱼消化道的组织学和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