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7篇
  免费   414篇
  国内免费   462篇
测绘学   101篇
大气科学   226篇
地球物理   117篇
地质学   962篇
海洋学   1006篇
综合类   279篇
自然地理   702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157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69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44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132篇
  2003年   136篇
  2002年   115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77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69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3篇
  1958年   3篇
  1948年   4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2篇
  1935年   1篇
  1934年   1篇
  1933年   2篇
  1930年   1篇
  1925年   1篇
  19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91.
外来植物入侵问题是当下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热点.研究其入侵机制对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选用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的根、茎、叶3种构件,分别提取其水浸液为处理液(0.325 g/cm3),通过设置室内模拟实验,揭示其对闽江河口土著种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花米草的根、茎及叶浸提液对短叶茳芏的不同生长指标具有不同程度的化感作用.互花米草浸提液处理3个月后,根、茎及叶浸提液对短叶茳芏的分蘖数、叶面积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仅叶浸提液对分蘖数和叶面积的抑制作用分别达到显著水平和极显著水平,根及茎浸提液的抑制作用均不显著;茎浸提液对短叶茳芏的株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根及叶浸提液对短叶茳芏的株高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三者的作用强度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根浸提液对短叶茳芏的根系活力具有轻微的促进作用,茎及叶浸提液对短叶茳芏的根系活力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根、茎及叶浸提液对短叶茳芏的综合化感效应均表现为抑制作用,根与茎浸提液的综合化感效应相当,均小于叶浸提液的综合化感效应.  相似文献   
992.
993.
吉隆坡位于马来西亚的中西部,面积243平方公里,人口150多万,是马来西亚的首都和全国最大的城市。吉隆坡地处热带,阳光充沛,雨量充沛,适宜热带植物生长。整个城市花木繁盛,郁郁葱葱,处处鸟语花香,景色十分迷人。近二三十年,吉隆坡城市发展很快,一幢幢刺破青天的现代化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如今,它拥有世界第二的摩天大厦国油双峰塔和世界第四高的吉隆坡电视塔。同时,它又是一座十分年轻的城市,建城和作为行政中心只有一百多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994.
《地理教学》2007,(11):45-46
“沟里坝连坝,山上林草旺,家家有牛羊,户户有余粮”,如今在黄土高原地区像这样的富裕村庄已经涌现出一大批,昔日的水土流失之地正变成山清水秀之乡。这得益于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取得的新进展,特别是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试点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995.
南海湖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布及其对水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包头市南海湖沉积物中Cu、Pb、Zn、Cd的形态、AVS和SEM、上覆水、上覆过滤水及沉积物间隙水重金属的系统分析,结合南海湖为黄河新成牛轭湖的特点,与黄河进行了对比,研究了重金属在固、液两相间的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南海湖与黄河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残渣态非常接近,反映了沉积的同源性,Pb和Cd次生相则明显在南海湖发生富集,上覆水中重金属81.0%以上均结合在悬浮物上,南海湖水质长期Cu超标的现象是由沉积物的释放造成的,研究证明间隙水为重金属向上覆水迁移起到桥梁通道作用;有机络合物的络合作用超过AVS的沉淀作用,是导致Cu向水相扩散迁移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996.
通过沉积相分析,本文将南羌塘扎仁地区晚侏罗世索瓦早期划为碳酸盐台地和河口砂坝两种沉积环境,对深化研究区该期岩相古地理研究有意义。  相似文献   
997.
黄河源区黄河袭夺长江水系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捷  田明中  张绪教 《地学前缘》2007,14(1):251-256
对黄河源区的河流地貌研究表明,该区共发育三级阶地,其中第一、第二级阶地形成于晚更新世的末期至全新世,而第三级阶地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在晚更新世晚期,多石峡被切开,黄河源区晚更新世湖泊消失,现今黄河形成。随着现今黄河的形成和晚更新世湖泊的消失,南岸支流之一的多曲向南溯源侵蚀加强,并穿越巴颜喀拉山,夺取了巴颜喀拉山南侧原属于长江流域的贝敏曲和洛曲,使分水岭向南推进了25km,袭夺的时间为晚更新世末期。  相似文献   
998.
北秦岭两河口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北秦岭西段新元古代两河口岩体,岩性为眼球状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含少量黑云母、角闪石及榍石,属钾质钙碱性花岗岩类;主量元素SiO_2=68.48%~72.45%,K_2O/Na_2O=1.35~2.07,为钾质;在K_2O-SiO_2关系图上投入高钾钙碱性区;A/CNK介于1.03~1.31,总体为钾质钙碱性弱过铝质花岗岩。岩石富集LILE元素(K、Th、Rb、Ba等),亏损HFSE元素(Ta、Nb、Y、Yb等);稀土元素总量较高(∑REE=126.82×10~(-6)~267.359×10~(-6)),轻重稀土强烈分馏(∑LREE/∑HREE= 5.447~8.894),稀土元素分配模式为轻稀土富集型,具中等程度Eu负异常(δEu=0.417~0.621)。微量、稀土元素分配模式与北秦岭东部的碰撞型德河岩体、寨根岩体及牛角山岩体一致。Pb-Sr-Nd同位素组成具低的ε_(Nd)=-3.9180~-6.0064、较高的~(87)Sr/~(86)Sr(t)=0.70760~0.71675、富放射性成因Pb同位素组成,模式年龄t_(DM)=1849.73~2022.79Ma,指示两河口岩体源岩特征与秦岭岩群、马衔山群相近,岩浆源区为下地壳成因。结合区域资料,认为两河口岩体形成于同碰撞末期—后碰撞初期的构造转换时期;这一认识细化了北秦岭新元古代碰撞造山过程;其所确立的汇聚碰撞时间与我国晋宁运动时限一致;为研究中国古陆块在新元古代时期汇聚时限、过程、方式及Rodinia超大陆事件在秦岭地区的响应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999.
河海交互作用沉积与平原地貌发育*   总被引:3,自引:15,他引:3  
河流是搬运陆源泥沙的主要动力,对相邻的海岸海洋沉积动力有巨大影响。中国河流汇入海洋中的泥沙曾占全球入海泥沙的10 % ,现代中国边缘海大陆架在晚更新世时曾是海岸平原,河-海交互作用是形成海岸平原与浅海输积泥沙的主要因素。本文选择5个不同类型的河流展示其不同的泥沙运动与河口沉积的特性以及对相邻陆架之影响,包括: 1)强潮型动力的鸭绿江河口湾,形成从陆向海与从海向陆的双向水流交汇沉积,海岸形成潮流脊体系。 2)季风波浪为主导动力的滦河口,以泥沙的横向运动为主,形成沙坝环绕的双重海岸,沉积粒径自海向陆减小; 沿岸浪流携运泥沙向河口两侧分布,使沙坝具有沙咀状的复合特点。 3)弱潮型、多沙的黄河口,径流于两侧堆积指状沙咀,沙咀下风侧形成粉砂粘土淤泥湾,沿岸流携运泥沙向渤海湾延伸为淤泥舌。 4)径流与沿岸流组合作用的沉积模式,以长江口为代表,泥沙沿岸向南输运为主导,向海岸与向内陆架构成颗粒变细的带状沉积,外陆架出露残留砂。 5)充填河口湾的三角洲,以珠江为代表,河流分汊与会潮点泥沙堆积,悬移质扩散至湾外,被沿岸流携带沿海岸向SW运移,外陆架为残留砂沉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述河流均受到人为活动的改造影响,河流自然过程与河海交互作用效应均发生改变。本文主要以滦河三角洲为例阐述河-海交互作用与平原的地貌特征。  相似文献   
1000.
双台子河口区水中重金属污染评价及其生态效应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研究区的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海水分别采样,并进行重金属含量分析研究,参照有关标准进行了水中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表明:地下水中基本上不存在重金属污染;各种水中不存在砷污染;镉污染相对比较普遍;在海水中,翅碱蓬退化与重金属铜、锌、铅、铬、镍的污染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