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21篇
  免费   1139篇
  国内免费   2143篇
测绘学   221篇
大气科学   317篇
地球物理   702篇
地质学   5354篇
海洋学   1666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515篇
自然地理   617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243篇
  2022年   305篇
  2021年   271篇
  2020年   216篇
  2019年   261篇
  2018年   202篇
  2017年   236篇
  2016年   223篇
  2015年   290篇
  2014年   424篇
  2013年   318篇
  2012年   362篇
  2011年   388篇
  2010年   413篇
  2009年   385篇
  2008年   369篇
  2007年   358篇
  2006年   391篇
  2005年   296篇
  2004年   287篇
  2003年   273篇
  2002年   270篇
  2001年   276篇
  2000年   233篇
  1999年   219篇
  1998年   220篇
  1997年   207篇
  1996年   199篇
  1995年   180篇
  1994年   162篇
  1993年   156篇
  1992年   157篇
  1991年   142篇
  1990年   176篇
  1989年   134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6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46年   2篇
  1935年   1篇
  1933年   2篇
  192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自北赤道流延伸而来的黑潮,起源于我国台湾省的东南海域。当黑潮沿着台湾岛东岸北上时,它的主轴通过苏澳-与那国岛断面,自北太平洋进入我国东海,成为我国东、黄海海流系统的“大动脉”。显然,黑潮的流速结构及其变化,对东、黄海水文特征的分布、变化以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气候,特别是旱涝现象,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有关这一问题的探讨是很有意义的。而欲研究黑潮的上述问题,取苏澳-与那国岛断面作为探讨的核心是很合适的,因为这个断面不仅离黑潮源地较近,而且位于黑潮进入东海首当其冲的关键性区域。 关于黑潮在这一断面上海洋水文状态的变化情况,日本学者须田晥次(K.Suda,1937-1938)曾作过广泛的研究,他主要分析了黑潮源地区域标量场(温、盐、密度等)的逐月变化特征。本文拟引用须田当年所列举的温、盐度资料,来研究黑潮的流速结构(主要是流速分布和输送量)及其季节变化,并结合现有的海面风应力资料,试图对黑潮输送量的季节变化及其原因作一初步的探讨,并作为进一步研究黑潮变动规律的参考。  相似文献   
82.
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对南海北部陆架海洋表层温度锋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7年(1993~1999)月平均的SST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了南海北部陆架区域海洋表层温度锋在一年中的逐月变化特征,表明南海北部陆架海洋表层温度锋存在明显的季节内变化。结合风场的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了东北季风对南海北部陆架温度锋的影响,表明东北季风风速的增加有利于温度锋强度的增强。通过对黑潮南海流套入侵较强的1999年2月与流套入侵较弱的1998年2月的SST卫星遥感资料的对比分析,考察了黑潮南海流套的入侵对南海北部陆架温度锋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潮流套的较强入侵能够增加陆架温度锋的强度,对温度锋的走向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3.
黑潮和中国近海环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伍伯瑜 《台湾海峡》1991,10(1):25-32
本文根据历史资料总结和讨论了黑潮对中国近海环流影响的基本结果,指出经巴士海峡进入南海和沿台湾海峡向北运动的黑潮分支,其年际变化明显,并认为该黑潮分支的运动状况对中国近海特别是南海和东海南部的中、下层环流影响显著,需要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84.
海平面变化对黑潮变异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黑潮影响海我海平面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海平面变化与黑潮变异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每当黑潮大弯曲发生时,海平面上升出现高值。另外还对海平面变化原因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85.
珠江口伶仃洋温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向平 《热带海洋》1994,13(1):76-80
依据实测资料,分析了令仃洋冬,夏季的水温分布特征及其变化,冬季湾内水温的分布和变比较单一,夏季由于河流入海流量增大,河流与海洋水体的相互作用加强,明显可见两个冷,暖水锋在河口湾中段相交,上段为高温的河流淡水控制区,下段为低温的陆架水控制区,两者显著的特点是其控制区内温度变化很水,而在锋面转折地带的河口湾中段,盐淡水混合强烈,其温度变化大,温度等值线呈倾斜分布。  相似文献   
86.
利用GRACE时变重力场监测中国及周边地区的水储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RACE时变重力场反演了2005年1~11月的中国及周边地区的水储量月变化,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利用GRACE时变重力场可以很好的对水储量进行监测,其监测能力足以揭示几个厘米的等效水高,为全球水循环及其气候变化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相似文献   
87.
1986—1988年黑潮的变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1986—1988年“向阳红09”号5个航次的黑潮调查及日本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指出,这一期间黑潮又发生一次大弯曲现象。本文讨论了这次大弯曲的形成、强盛、衰消过程,认为东海PN断面的流量变异与黑潮大弯曲有一定联系,还对黑潮流量及流轴摆动均作了最大熵谱分析,获得其主要周期。  相似文献   
88.
黑潮延伸区的海平面异常和中尺度涡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93~2004年卫星高度计TP/Jason-1和 ERS/ENVISAT提供的海平面异常(SLA)融合数据,分析了黑潮延伸区12年来的平均海平面异常的变化特征及中尺度涡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在黑潮延伸区海平面异常(SLA)呈递增趋势,年平均上升率为8.89mm/a,显著性周期是1年、0.5年和6年;黑潮延伸区的海平面异常和海表面温度异常的低频分量与Nino3指数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这说明,黑潮延伸区的海平面变化和海表面温度与厄尔尼诺事件密切相关,都受到黑潮变化的密切影响.在日本东部的黑潮延伸区,中尺度涡自东向西移动,寿命约为1年,移动速度大约是10经度/年.气旋涡和反气旋涡的面积呈现几乎同步增减的规律,均呈年周期变化,上半年少,下半年多.在1997~1998年,黑潮延伸区内中尺度涡的面积显著减小,并且正好对应于Nino3指数极大值出现的年份.因此,黑潮延伸区内中尺度涡的数量和强度也与厄尔尼诺事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9.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氮的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分级浸取分离的方法获得了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不同形态的氮,首次探讨其分布的区域性特征: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各形态氮在不同测线上均呈现出波状分布。B测线的基本上呈现出中部海域高,两边海域低,而西部海域又略高于东部海域的趋势,D和E测线的基本上呈现出西高、东低的趋势,C测线的则呈现出西低、东高的趋势,F测线的变化趋势比较平缓,从整体上看,SOEF—N和TN的分布呈现出西部海区比东部海区低的趋势。受各测线上沉积物种类差异的影响,自北向南各形态氮的变化幅度逐渐减小,其中SOEF-N在各测线上的变化幅度最大,且自北向南降幅最大。受水动力及沉积物粒度的影响,不同形态氮在黄海槽内各站位沉积物中的含量较高。沉积物中各形态氮在不同测线上的分布还表明,陆源输入对南黄海沉积物中氮测线分布有较小的影响,海洋自生氮对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氮的形态、含量与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0.
利用1994年8-9月期间,由台湾海峡两岸的4艘海洋调查船在南海东北部海域所获之CTD和ADCP资料,并结合1992年3月间在同一海域获取的CTD资料及部分历史水文资料,对该区域的海水特性以及黑潮水入侵南海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调查期间,本海区水团分布与冬末、春初(1992年3月)航次基本相似,即南海和西北太平洋海域的海水结构有着各自相对独立的温、盐度特性。虽发现有黑潮水穿越巴上海峡进入南海,但其势力甚弱。因此,在夏末秋初,黑潮亦无直接的分支深入南海,即使在巴士海峡北端进入台湾海峡的黑潮水,其影响也是十分微弱的。由等密度面、地转流分析和实测ADCP资料显示,在调查海区的东南海域存在一支较强的N向流动。它沿菲律宾西海岸北上,绕过吕宋岛西北角流向东北,在巴上海峡呈现与黑潮水混合的迹象,其水体在冬季明显呈高温、低盐的特性;夏季则为相对低温、低盐。故在冬季的几幅卫星图像上也有较好的体现,很有可能长年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