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9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98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31.
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比较研究了头孢拉定、诺氟沙星及罗红霉素3种渔药在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日本品系体内的残留代谢规律。在(25.0±2)°C饲养条件下,通过连续7d对健康中华鳖日本品系投喂分别含有30mg/kg头孢拉定,300mg/kg诺氟沙星或30mg/kg罗红霉素的药饵后,比较分析了3种渔药在中华鳖日本品系体内各组织中的浓度变化。结果表明:头孢拉定和诺氟沙星的代谢符合一室消除模型,罗红霉素的代谢符合二室消除模型。头孢拉定在中华鳖日本品系血液、肌肉和肝脏中消除半衰期T1/2(Ke)分别为6.132h、9.002h和10.132h。诺氟沙星在中华鳖日本品系血液、肌肉和肝脏中消除半衰期T1/2(Ke)分别为22.526h、39.715h和41.585h。罗红霉素在中华鳖日本品系血液、肌肉和肝脏中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38.54h、15.65h和100.5h。建议选用肝脏作为今后中华鳖质量安全残留监控靶组织。  相似文献   
132.
摘除眼柄对中华绒螯蟹精巢发育及其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摘除眼柄对中华绒螯蟹精巢发育及其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实验分成两组,即摘除眼柄实验组和对照组。结果表明:对照组粗巢内生殖细胞种类多,各期的生殖细胞都有,与之比较,实验组的种类少,只有精子期细胞,说明摘除眼柄可促进精巢发育,加快精子的形成,并使精巢发育同步化,摘除眼柄对精巢氨基酸含量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探讨了中华绒螯蟹性早熟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3.
134.
VE对河蟹血清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及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投喂添加VE 量分别为 0、0 .1× 1 0 - 3 、0 .2× 1 0 - 3 、0 .4× 1 0 - 3 、0 .6× 1 0 - 3(m m)的 5种实验饲料饲养河蟹 6 0d ,以探讨VE 对其体内SOD、ALP和ACP等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饲料中未添加VE 时 ,河蟹血清、肝胰腺、卵巢和肌肉各组织中SOD、ALP和ACP活性各异 ,其中SOD的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胰腺 >卵巢 >血清 >肌肉 ,ALP活性的为肝胰腺 >血清 >卵巢 >肌肉 ,而ACP活性则是肝胰腺 >血清 >肌肉 >卵巢 .饲料中添加VE 时 ,与对照组相比 ,各组织中SOD活性随着VE添加量的升高而显著降低 ( p <0 .0 5或 p <0 .0 1 ) ;ALP和ACP活性则随着VE 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 ( p <0 .0 5或 p <0 .0 1 ) .这表明VE 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在河蟹体内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并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 ,从而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VE 作为免疫刺激剂能有效地增强河蟹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能有效发挥其增强河蟹免疫功能的VE 适宜添加量为 ( 0 .2~ 0 .4)× 1 0 - 3(m m) .  相似文献   
135.
以5日龄中华鳖稚鳖为实验动物,采用静水停食实验法,在水温(27.4±1.3)℃条件下,开展了Hg2+、Cr6+、Cu2+、Zn2+对中华鳖稚鳖的急性毒性和加和等毒性强度联合毒性试验。结果表明,4种重金属离子对中华鳖稚鳖均呈现以蓄积为主导的急性毒发效应,Cr6+、Zn2+对中华鳖稚鳖的急性致毒高峰期明显滞后于Hg2+、Cu2+;4种重金属离子毒性大小依次为Hg2+、Cu2+、Cr6+、Zn2+,其对中华鳖稚鳖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5.98、16.42、28.90和91.88mg/L;所构建的中华鳖稚鳖累积死亡概率与重金属质量浓度和实验时间之间的数学模型,以及半致死时间-质量浓度回归方程,可作为侦查和分析重金属离子排放时间和致中华鳖稚鳖大量死亡时间的重要计算工具;Hg2+、Cr6+、Cu2+、Zn2+离子两两组合在加和等毒性强度下对中华鳖稚鳖96h联合急性毒性所呈现的致毒特征与离子种类及其毒性强度匹配情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6.
基于受精卵早期发育形态学的观察,对利用氯化钾诱导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三倍体的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受精卵在产出后经历了变圆、体积膨大及卵黄团物质位置移动的过程;在15℃下,中华绒螯蟹受精卵在产出后40 min左右释放第一极体,80 min左右孵化膜形成并举起,5 h左右第二极体释放;氯化钾诱导中华绒螯蟹三倍体的优化参数为:产卵后1.5~2.0 h,用6 g/L的氯化钾处理4 h;孵化膜形成并举起可以作为中华绒螯蟹三倍体诱导开始点的形态学标记,其最高诱导率可以达到100%.实验结果为实现中华绒螯蟹三倍体苗种的批量生产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7.
依据中华绒螯蟹正常血糖水平和摄食、饥饿条件下的血糖变动范围[(0.43±0.06)—(0.73±0.08)mmol/L],选择不同浓度葡萄糖,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单个细胞水平观察葡萄糖对中华绒螯蟹眼柄分泌CHH细胞高电压激活钙电流(ICa)的调控作用,探讨眼柄神经内分泌调控的生物物理机制。通过实时监测细胞膜电容的变化,观察去极化电压诱导的分泌CHH细胞ICa对细胞分泌的影响,发现ICa的大小与细胞的分泌强度呈明显的正相关;灌流正常中华绒螯蟹生理浓度的葡萄糖(0.3、0.9、1mmol/L)对细胞ICa无明显影响,高浓度葡萄糖(3、10mmol/L)灌流10—20min,对细胞ICa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对细胞膜通道的激活、失活电压等电生理特征无明显的影响。这表明血糖水平通过抑制细胞ICa对中华绒螯蟹眼柄CHH神经多肽激素分泌活动产生快速的负反馈调节,以维持中华绒螯蟹的正常生理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38.
采用Sephacryl S-300凝胶过滤和DEA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两种层析法分离纯化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卵黄脂磷蛋白(lipovitellin,Lv),对每个峰进行SDS-PAGE电泳及油红O、甲基绿和Schiff试剂特异染色,峰Ⅱ蛋白均呈阳性,表明峰Ⅱ蛋白为中华鲟卵中的一种卵黄脂磷蛋白,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其由一种分子质量为43.5 ku的亚基构成。对中华鲟Lv氨基酸组成进行研究,证明其是一种含有相对较多天冬氨酸、谷氨酸、缬氨酸和亮氨酸的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