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2篇
  免费   610篇
  国内免费   942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1376篇
地球物理   125篇
地质学   195篇
海洋学   447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116篇
自然地理   31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41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91.
应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造成玉林市持续长时间大风的0307号和8517号热带气旋(TC)的特点和大尺度环境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0307号TC自身强度强,移速快;而8517号TC则移速缓慢,登陆后转向,TC中心在玉林市逗留时间长。两个TC登陆前后的大尺度环境特征不同造成其强度和运动特点的不同。  相似文献   
992.
利用多种实时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造成2021年11月6—8日华北、东北极端暴雪过程多系统的结构特征及热动力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先后由500 hPa高空横槽、河套西风槽及高空冷涡接力影响,其上空的高空急流不断加强并呈现“S”型弯曲,同时低空偏南风急流形成与加强,并在东北地区与高空急流耦合。此次过程阶段性特征明显,其影响系统的结构特征和水汽输送存在差异。回流冷锋形成的冷垫锋面较为浅薄,暖湿气流在其上倾斜上升。寒潮冷锋则较为陡立,上升气流随高度西倾。而锋面气旋结构较为深厚直立,使得气流呈垂直上升运动。随着斜压强迫的不断增强,850 hPa切变线由准东西向分布转为南北向分布,再演变为低涡切变结构。对应的水平涡度由弱转强,其上空正涡度垂直分布也逐渐加强,由弱倾斜上升运动逐步演变为较强垂直上升运动区,并在系统东侧形成次级环流下沉支。此次过程的发生发展与锋生作用密切相关,降雪落区和强度与锋区走向及锋生函数大小较为一致。假相当位温锋区在降雪3个阶段逐渐加强,垂直锋区和低层锋生函数由倾斜状态演变为近乎直立结构;湿位涡诊断表明,3个阶段降雪落区均发生在湿位涡正压项>0而斜压项...  相似文献   
993.
本文分析了热力、动力环境因子对与百年一遇超强台风“海燕”有相似路径的热带气旋的强度的影响。为了定量分析环境因子的相对重要性,将相似路径下的台风分为超强台风和一般台风两类。结果表明,相较于动力因子,热力因子对生成超强台风更为重要。根据BDI(Box Difference Index)指数的排序,选择925 hPa湿静力能MSE(Moist Static Energy)、950 hPa比湿、900 hPa温度作为重要预测因子来判断是否生成超强台风。此外,海洋热容量和台风移动速度在两类台风中有着明显差异,也可以作为辅助预测因子。最后,用WRF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设计理想数值试验,揭示环境温度和水汽垂直剖面对台风强度影响的相对重要性。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环境水汽和温度的相对贡献比约为1∶4,它们的共同作用使得相似路径下的一般台风可以发展成为超强台风。  相似文献   
994.
2023年3—4月,我国共出现10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3月19—24日和4月9—13日的沙尘过程分别达到强沙尘暴和沙尘暴等级,给人群健康、生态环境和交通运输带来了严重不利影响。后冬至前春的欧亚大气环流异常呈纬向带状分布,导致沙源地的地表气温以及土壤温度持续偏暖、降水整体偏少、蒸散发效应显著。疏松的沙源为春季沙尘天气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触发3月19—24日和4月9—13日沙尘暴过程的天气扰动系统都是蒙古气旋,但两次蒙古气旋及其与后部冷高压的配置存在差异,这也直接造成两次沙尘暴过程在强度、路径和持续时间上的差别。此外,本文也从气候累积效应和天气扰动机制两个方面分析了沙尘事件的研究重点,并侧重讨论了开展沙尘次季节-季节以及年代际预测的必要性和关键点。  相似文献   
995.
介绍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频次的延伸期预报方法,比较了新构建的动力-统计和统计预报模型的预测技巧,并探讨了预报误差来源及改进方向。动力-统计预报模型是基于动力模式预测的热带季节内振荡(ISO)信号及ISO-TC生成的同期统计关系来进行预报;统计预报模型则是基于TC生成的前兆ISO信号建模预报。预报评估结果显示,动力-统计混合预报模型的预报技巧高于统计预报模型,原因在于影响TC次季节变化的前兆信号并不稳定,且随着预报超前时间迅速消散,无法提供有效且稳定的可预报源;相反地,TC生成与同期的ISO背景场显著相关,动力模式对ISO(预报因子)有较好的预报能力,因此动力-统计相结合的预报方法为TC延伸期预报提供了有效途径。虽然目前动力-统计预报模型的预报技巧可达5~6周,但仍有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空间。通过对不同类型TC预报技巧检验和误差分析,研究认为年际和年代际背景场对ISO调控TC活动的影响不可忽略,且热带外ISO信号(如罗斯贝波破碎和西风急流强度等)对TC频次和轨迹也有显著影响,这些因子为TC延伸期预报提供了潜在可预报源。  相似文献   
996.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1985年12月至1986年3月南极长城站与新乡的短波通信效果,可通信的时段与频段,并将频段与计算的MUF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经过南极区的短大圆路径的通信频段上限与计算的MUF基本相符;经过北极的长大圆路径的通信频段上限与计算的MUF有偏差.其次详细介绍了在1986年1月和2月进行的传播方位测量结果.在南极长城站至新乡电路上沿大圆路径传播是主要的,而在一定时间内存在着一些非大圆路径传播.经分析研究,我们认为构成非大圆路径传播的主要原因是地表的散射,而且较强的天线副瓣和较小的电离层吸收有助于非大圆路径的形成.  相似文献   
997.
西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火山岩地质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主要由基性熔岩、火山碎屑岩及薄层沉积岩组成,并有次火山岩体及脉岩发育.野外观察及K—Ar,Rb—Sr全岩年龄说明岩石形成于始新一渐新世.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说明岩石属低钾高铝钙碱性玄武岩,但具有拉斑玄武岩的某些特征,是岛弧火山活动的产物.岩层呈平缓单斜,发育有近同期及后期走滑正断层,以及由断层活动形成的局部以称褶皱.  相似文献   
998.
南极半岛及附近地区经常出现大风天气,它是影响该地区的主要天气现象.造成大风的主要天气系统是极地气旋.极地气旋的强弱、移速和路径的不同,对南极半岛及附近地区的影响也不同.而周围的环境流场也是形成大风的重要因素.所以,分析天气形势背景,对做好该地区大风天气现象的预报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利用1985年1月到1987年10月中国南极长城站接收的智利南极弗雷气象中心播发的南半球地面传真天气图,北京气象中心绘制的南半球地面和500hPa高空天气图资料,结合长城站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影响南极半岛及附近地区的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主要根据地面天气图上的天气形势归纳为四种类型:(1)强极地高压型;(2).强副热带高压型;(3)南美大陆高压型;(4)副热带高压脊线南伸型.同时,结合分析结果提出了预报南极半岛及附近地区大风天气的思路.  相似文献   
999.
By using a beta-plane quasigeostrophic barotropic model,four numerical experiments withintegration time more than five days are performed.Results show that the vorticity advection termand beta term are two basic factors significantly affecting tropical cyclone structure and motion.  相似文献   
1000.
9414 号热带气旋移动路径异常影响因子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运用一个10层原始方程模式对9414号热带气旋(DOUG)(下称TC)的异常路径进行了数值模拟,对该TC路径异常的主要原因作了探讨,并在数值模拟基础上研究了各因素在TC移动中所起作用的大小。结果表明:环境流场演变是造成该TC移动路径突变的最主要原因,而TC自身结构对其移动突变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