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76篇
海洋学   44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城市饮用水源地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及风险管理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是环境科学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在简要介绍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健康风险评价模式,并根据深圳市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资料,进行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深圳市7个主要水库由基因毒物质所产生的健康风险的数量级为1 0-5~1 0-4,而由躯体毒物质所产生的健康风险的数量级为1 0-11~1 0-10,因此,基因毒物质为优先控制污染物;(2)对于Cr、As、Cd这三种基因毒物质,这7个水库的优先控制污染物是Cr;(3)对于躯体毒物质,所有水库的优先控制污染物是氨;(4)饮用水源各类污染物所致健康危害的个人年总风险小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值,但超过瑞典环保局、荷兰建设和环境部推荐的最大可接受水平。目前环境健康风险评价还没有包括在常规环境评价工作中,建议在今后的评价工作中应该逐步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以提高供水安全。  相似文献   
172.
燃煤产物中有害元素淋滤实验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燃煤产物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以及显微岩石学特征、燃煤产物淋滤试验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对燃煤产物淋滤实验的类型、淋滤试验的有效性及条件选择、影响有害元素可溶性(淋滤行为)的因素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当前淋滤实验最为关心的元素种类。   相似文献   
173.
太湖水动力学三维数值试验研究——4.保守物质输移扩散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胡维平  秦伯强 《湖泊科学》2002,14(4):310-317
物质输移扩散规律是大型浅水湖泊水质变化机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湖泊水环境的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太湖湖流三维模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建了太湖保守物质输移扩散三维数值模型,并用之模拟了1997年冬季1~2月太湖总磷含量的变化,计算结果表明,模型计算值与观测值吻合,本文所建的保守物质输移扩散模型,可用于冬季太湖营养盐含量时空变化的计算。  相似文献   
174.
北极海域楚科奇海和白令海表层沉积物的正构烷烃气相色谱图呈双峰群分布,楚科奇海正构烷烃分子组合特征高碳数峰群MH(主峰碳)在nC25-nC33、低碳数峰群MH在nC16-nC20范围;白令海高碳数峰群MH在nC25-nC27、低碳数峰群MH在nC17-nC22范围。两海域的OEP(奇偶优势指数)各为0.9-3.81、0.409-3.26;C-23/C+24比值为0.18-1.53、0.40-2.57之间;TABHC(陆/水生类脂物)比值在0.57-11.35、0.32-5.97之间。根据分子组合特征表明楚科奇海的陆源物质输入要比白令海大,而白令海的表层生产力又比楚科奇海高。本文将北极海域现代沉积过程中的正构烷烃分子组合特征与南极进行对比,同时又将高纬度海域与低纬度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由高纬度北极到低纬度海域的陆源输入特征依次减弱,而海洋生物自身起源特征加强。不同纬度海域的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呈现出不同的分子组合差异,受到现代海洋沉积过程中物质来源、环境、气候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5.
三峡地区石柱县陶家坝滑坡体物性特征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付治国  靳拥护 《华北地质》2005,28(3):168-173
对三峡库区石柱县陶家坝滑坡体的物性特征及稳定性的研究,目的是为库区三期地质灾害的勘察与治理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该滑坡体的工程地质勘察(以钻探手段为主),取得了滑坡体的各种岩性物理学性质的一系列参数。同时采用传递系数法,分不同类型的工况条件进行稳定性系数和推力计算。具体分下面几种情况:1)天然状态下;2)连续高强度降雨状态下;3)降雨加地震作用状态下。研究上述三种情况在库区二期蓄水将滑坡体部分淹没状态下所引起的变化情况,得出的结论是:天然状态下,滑坡体稳定系数为1.58~1.65,为稳定状态;但在出现连续高强度降雨情况下,滑坡体稳定系数为1.03~106,滑坡欠稳定;若形成暴雨与地震的叠加作用,滑坡体稳定系数变为1.02,滑坡体处于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76.
海水溶解有机物(dissolvedorganicmatter,DOM)中含有的生物活性物质在海洋生态系统中作用巨大,但因缺乏适合的分离提取方法而严重阻碍了对其不同组分在生态系统中作用的探索。固相萃取法对富集提取海水DOM十分有效,在用其提取海水DOM时,海水pH对活性物质提取效果的影响很大,但目前针对海水的这种影响尚存在很大争议。本文以天然近海海水作为基质,探究不同pH条件下用亲水-疏水平衡(hydrophilic-lipophilicbalanced,HLB)固相萃取小柱萃取海水中活性分子的提取效率,并使用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HPLC-Q-TOF-MS)在负离子(ESI-)模式下检测解析提取物的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当海水样品pH为中性和强酸性时都能获得较好的提取效率,随着pH的降低,提取物质谱的整体响应值降低,但可识别的谱峰数目增加,提取出有机物的分子量和性质差异都更广泛。分析提取物分子在范克雷维伦(van Krevelen)图和质荷比-氢碳比(m/z-H/C)图上的分布发现,中性条件适合提取饱和度较高的小分子化合物,而具有生物活性的带有不饱和基团的化合物及蛋白质、糖类等生物大分子在强酸性提取条件时提取效果和分辨率更好。综合提取效率、有效峰数目和分子组成特征考虑,用HLB固相萃取小柱提取近海海水中的小分子活性物质时,将海水样品pH调节为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77.
迦得拟微球藻(Nannochloropsisgaditana)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但对于其活性物质定向积累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迦得拟微球藻为研究对象,设置3.0、5.0、7.5和14.9mmol/L (对照组,ASW培养基的硝酸钾浓度)四种硝酸钾组,探究氮素水平调控迦得拟微球藻总脂、多糖、可溶性蛋白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等物质定向积累的可行性,以及此过程藻细胞的光合生理响应规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硝酸钾浓度降低,迦得拟微球藻的生物量降低、总脂含量增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多糖含量降低,然而其总脂、多糖与可溶性蛋白产率的最大值却在对照组条件下获得,分别为0.150、0.170和0.053g/(L·d);与对照组相比,3.0、5.0和7.5mmol/L处理组的C20:5相对含量分别降低73.1%、49.1%和23.9%;迦得拟微球藻的主要色素(堇菜黄素、无隔藻黄素、β-胡萝卜素、叶绿素a)随氮浓度降低呈减少趋势;PSⅡ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相对电子传递效率(rETR)和光合放氧速率随氮浓度降低而显著降低。综上所述,调控氮浓度可以实现迦得拟微球藻总脂、可溶性蛋白、多糖和C20:5的定向积累,但上述物质的产率却受到生物质浓度的影响,14.9mmol/L氮浓度条件下高光合效率是迦得拟微球藻获得较高活性物质产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8.
本文采取传统的醇沉水溶的工艺提取了深海细菌的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polymericsubstance,EPS),使用过氧化氢作为损伤剂建立SH-SY5Y人神经母细胞瘤体外氧化损伤模型。在安全剂量下评价EPS的体外神经保护活性,确定16种活性良好(细胞活力>90%)的EPS。16种EPS的成分分析结果如下:1)16种EPS的分子量分布呈三段式,分别为>200 kDa, 10~200 kDa和<10 kDa; 2)16种EPS单糖组成中除甘露糖、葡萄糖外,还有稀有单糖氨基葡萄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氨基半乳糖、半乳糖、岩藻糖; 3)EPS的总糖含量为14.06%~21.40%,蛋白含量为10.66%~31.05%,硫酸基含量为2.91%~26.53%。通过对相应菌株进行16SrDNA全序列分析并与GenBank比对,完成了活性菌株的鉴定,通过MEGA7.0和Figtree构建系统进化树。鉴定结果表明,16株深海细菌归属于3门8科9属16种,分布在三个门类:厚壁菌门(Firmicutes, 9/16),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6/16)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