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9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229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83篇
地质学   75篇
海洋学   626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6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对台湾海峡南部海区1997年8月的CTD资料进行了温、盐垂直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调查海域存在温、盐跃层;台湾浅滩南部和东南部海域的温、盐垂直结构较为复杂,这与多种水系在此交汇有关,但下层海水的低温高盐特性仍表明这一海域是上升流区;泉州外海的下层存在低温高盐海水的爬升,但没有影响到表层.  相似文献   
202.
Hydrographic surveys were carried out four times in the western channel of the Korea Strait in March and August 2003 and in June and November 2004. The bottom cold water, which was lower than 10°C, appeared in the channel trough except in March 2003. It flowed southwestward along the shelf of Korean coasts in August 2003 and in November 2004. The width and the maximum speed of the intrusion current were about 20 km and approximately 25 cm s-1, respectively, off Ulsan, Korea. The volume transport of the bottom cold water was estimated 0.019 Sv (Sv≡106 m3 s-1) in August 2003 and 0.026 Sv in November 2004.  相似文献   
203.
Study of 1986 and 1987 heavy metal distribution in surface water of the Kuroshio area in the East China Sea showed regional and slight seasonal variations in distribution and concentration . Heavy metal levels in Taiwan Strait, the sea area north of Taiwan and the continental shelf a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main axis of the Kuroshio . Dissolved Cu in summer and winter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salinity , but dissolved Cd has no obvious change with salinity .  相似文献   
204.
Phytoplankton respiratory electron transport system (P-ETS) activities were studied in two cruises in Taiwan Strait (Aug. 1997 and Feb. -Mar.1998) and two cruises in Xiamen Harbour (Oct., 1997 and Apr.,1998). Results showed that P-ETS activity in the surface water of southern Yaiwan Strait in summer was homogeneous [mean value of 0.106 μ102/(L.h)], inhomogeneous in northern Yaiwan Strait in winter. Variation of P-ETS activity in middle part of the Strait was not obvious between summer and winter. Mean P-ETS activity of Xiamen Harbour in autumn was 0.255 μ102/(L.h) with a little higher value in Jiulong River estuary areas. In spring, P-ETS activity was more homogeneously distributed and the mean value was 1.076 μ102/(L.h). P-ETS activity in spring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in autumn in Xiamen Harbour.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P-ETS in Taiwan Strait was homogeneous at some stations in winter and in summer. An obvious daily variation of P-ETS activity was recorded at Stn 9837, high at midnight and low in the early morning.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P-ETS activity and Chl-a was observed.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the ratio of estimated respiratory rate to photosynthetic rate varied seasonally, high in winter (0.41) and low in summer (0.12).  相似文献   
205.
印度洋通道及其对中国地缘环境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吴良  秦奇  张丹  成升魁 《地理科学进展》2018,37(11):1510-1520
印度洋通道是中国获取能源和其他资源、出口工业产品并同南亚、西亚、非洲和欧洲国家交流合作的生命线。随着中美关系和中国周边地缘态势的深刻变化,中国需要积极谋划逐渐降低对传统的南海—马六甲海峡通道的依赖,建设新的印度洋通道,从而降低自身的地缘环境风险,并由此优化国内经济发展布局,推动西南沿边地区进一步开发与开放,并提升中国同印度洋沿岸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水平。本研究从通道的定义和特征出发,梳理了现有及潜在的印度洋通道,比较分析了各条通道的战略意义、前景及地缘环境影响,从而为中国的印度洋战略构建和“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提供新的视角和见解。  相似文献   
206.
闽台两岸区域地震监测台网及地震监测能力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闽台两岸地震台网的历史与现状,现今地震观测台网布局及监测及台站使用仪器类型的历史沿革。同时,使用1993 ̄1994年两岸分别出版的地震观测报告,系统分析了同一地震中两岸台网分别测定的地震参数的差异,探讨了引起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提出了今后联合进行台湾海峡地震监测预报与地球结构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7.
为了了解潮流从西北太平洋经吕宋海峡进入南海内的变化及其垂向结构,本文利用在吕宋海峡附近沿东西方向布放的多套潜标同步获得的高分辨率ADCP长时间连续观测上层海流资料,使用调和分析方法将实测海流分解成3部分:不随时间变化的定常流、周期性潮流和剩余流,并将潮流分解为正压潮流和斜压潮流。通过对实测海流中各组分的分析,得到以下结论:该区域潮流类型在不同深度上有明显变化;M2潮自吕宋海峡传入南海后强度显著减弱75%左右,K1、O1分潮在上层强度减弱约三分之一。从垂向变化来看,在潮流强度上,各站点垂直方向上潮流强度均发生变化。从方向上看,各分潮潮流椭圆东西向特征明显,长轴变化较大,短轴(南北向特征)垂向变化不显著;潮流运动主要沿逆时针方向,垂直方向上潮流明显减弱或增强时会发生转向。斜压潮流主要集中在上表层,100m左右以下随深度逐渐减弱。东西方向斜压潮流能量比正压潮流强,而南北向的流比较稳定,且斜压潮流能量远小于正压潮流。定常流强度在各站点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随深度变化减弱。  相似文献   
208.
吕宋海峡水交换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ROMS(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建立了一套覆盖西北太平洋的涡尺度分辨率环流模型,并对吕宋海峡附近的环流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吕宋海峡120.75°E断面净流量季节变化显著,全年均为西向输运,6月份达到最小,为0.40×106 m3/s,然后逐渐增大,在12月份达到最大,为6.14×106 m3/s,全年平均流量为3.04×106 m3/s。在500 m以浅,秋、冬季都有明显的黑潮流套存在,并伴有黑潮分支入侵南海,而春、夏季黑潮南海分支减弱或消失,黑潮入侵不明显。在500 m以深,冬、春季,吕宋海峡以东有非常明显的南向流存在,流速约10 cm/s,而到了夏、秋季该南向流出现明显的减弱,黑潮与南海的水交换主要通过吕宋海峡以北的吕宋海沟进行。在垂向结构上,120.75°E断面浅层呈多流核结构,并且流核的位置和强弱受黑潮的季节性变化影响显著,深层流的季节变化不大。在年际尺度方面,吕宋海峡年际体积输运量异常与Niño3.4滞后6个月相关系数达到41.6%,吕宋海峡水交换与ENSO现象有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存在2~3 a和准8 a周期的年际变化。  相似文献   
209.
对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白令海北部获取的海水样品进行悬浮体含量及其颗粒组分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白令海陆架海区悬浮体含量大体呈现出表层浓度低而底层浓度高的特点。表层海水悬浮体含量在白令海峡西侧和陆架东侧靠近阿拉斯加沿岸含量较高,而底层海水中悬浮体含量则在白令海峡西侧,以及白令海陆架西南部的圣马修岛西北侧较高。陆架流系对底床物质的再悬浮作用致使白令海悬浮颗粒物浓度的高值区多位于近底层海水中。受白令陆坡流沿陆架坡折带输运作用,研究区西南部悬浮体浓度较高。白令海陆架水以及阿纳德尔流携带悬浮颗粒向北输运,使得底层悬浮体浓度呈现出自南向北逐渐减弱的模式。圣劳仑斯岛以北靠近楚科奇半岛一侧海域,受高营养盐的阿纳德尔流的影响,悬浮颗粒物以藻类为主;东侧阿拉斯加沿岸流区悬浮颗粒则以陆源的碎屑矿物为主。  相似文献   
210.
基于FVCOM海洋数值模式,采用非结构三角形网格较好地刻画了台湾海峡复杂的岸线边界及海底地形,建立了台湾海峡的三维潮汐潮流数值模型.模拟结果同长期观测资料符合良好,较好地反映出台湾海峡内潮汐、潮流运动的变化状况和分布特征,利用T_tide工具包进行水位潮流调和分析给出了M2、S2、K1、O1四个主要分潮的同潮图、表层潮流椭圆分布.分析表明,M2分潮由台湾岛南北两端传入台湾海峡,两支潮波在澎湖—台湾浅滩南缘相遇,呈NE—SW向倾斜,振幅最大值为2.45m,出现在福建省湄洲湾、兴化湾一带.K1分潮潮波由东北向西南传入,并向南海传播,传播方向上右侧振幅较左侧大0.05m.台湾海峡存在一条分潮潮流椭圆率为0的分隔线,该分隔线大致呈NE—SW走向,分隔线上半部分潮流椭圆旋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下半部分为顺时针方向.四个主要分潮潮流椭圆长轴基本呈NE—SW走向,但在台湾浅滩表层潮流椭圆长轴方向为NW—SE向,澎湖水道呈N—S向.台湾浅滩处四个分潮的潮流椭圆均较大,对应的潮流也强,可能受当地水深较浅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