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8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144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101篇
地球物理   137篇
地质学   311篇
海洋学   321篇
天文学   83篇
综合类   65篇
自然地理   10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长江和长江口高含量无机氮的主要控制因素   总被引:41,自引:6,他引:41  
根据1998-1998年长江和长江口河水和雨水的现场调查、历史资料以及相关文献,定量分析长江流域无机氮的主要来源和输送调查。估算表明,降水无机氮、农业非点源氮(化肥和土壤流失的氮)和点源污水氮的输入分别占长江口无机氮输出通量的62.3%、18.5%和14.4%。氮的降水输入是长江口高含量无机氮的主要来源,进入长江的降水氮仅仅大约占长江流域全部降水氮的36.8%。降水米要受控于化肥气态损失、化石燃料及动植物过程中释放的物质等。实际上,化肥N的气态损失和农业非点源流失大约占长江流域年化肥N使用量的60%,这是控制长江口高含量无机氮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2.
长江口羽状锋海区浮游植物的生态研究:—昼夜分布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长江口羽状锋海区浮游植物的昼夜变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植物数量的昼夜变化明显,潮汐作用是影响数量昼夜分布变化的主导因素,同时也与该地区浮游植物的水平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33.
珠江口以西陆架夏季上升流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李立 《台湾海峡》1990,9(4):338-346
本文主要依据南海北部珠江口以西陆架区1977~1981年的水温、盐度和溶解氧饱和度等要素的序列历史资料,对该海域的上升流现象进行了分析研宄。  相似文献   
34.
鳗鲡气单胞菌引起的烂尾病病原菌抑菌药物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药敏纸片法研究了三株烂尾病病原菌(气单胞菌)对31种药物及不同配合药物的敏感性,测定了4种药物及配合药物HP对三株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及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配合药物HP具较强的抑菌能力。  相似文献   
35.
用不同药物治疗凡纳对虾状幼体黏脏病 ,结果表明 :用浓度为 3× 10 - 6 养虾丹、混合施用 0 .15× 10 - 6 次氯酸钠 + 1.5mg/L土霉素或 0 .0 1× 10 - 6 的亚甲基蓝 + 1.5mg/L土霉素可治疗凡纳对虾幼体黏脏病  相似文献   
36.
对山东半岛南海岸3个地点虾池内的蟹类组成、分布和携带病毒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用敌百虫和次氯酸钠对天津厚蟹(Helicana fridens)进行了杀灭试验。发现虾池内的蟹类组成相对简单,蟹洞分布 85%集中在水位线以上 100 cm至水位线下 30 cm区域内;敌百虫对天津厚蟹的 96 h半致死浓度 LTD_(50)(96 h)=1.25×10~(-6),96 h全部将天津厚蟹杀死的浓度为 2.75×10~(-6);次氯酸钠(以有效氯计)对天津厚蟹的 72 h半致死浓度为 LTD_(50)(72 h)=63.8×10~(-6),72 h内将天津厚蟹全部杀死的浓度为 111.1×10~(-6)。  相似文献   
37.
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从黑鲷中获得肿瘤坏死因子(TNFα)全长cDNA序列。该序列含1288个核苷酸,可编码253个氨基酸的TNF前体蛋白。它是一种跨膜蛋白,无糖基化位点和信号肽结构。黑鲷TNFα与其它鱼类的TNFα的相似性很高,占据进化上独立的分支;与哺乳类TNFα和TNFG源于共同的祖先。基因结构分析显示,该基因含有TNF家族pmfile和TNF家族的标签序列;在参与TNFα基因二硫键形成的两个半胱氨酸和TNFα三聚体形成的位点高度保守;空间结构模拟显示,它与哺乳类TNFα的空间结构相似,都是由两个β折叠片组成,每个折叠片包含5个反向平行的β链。表达研究结果表明,黑鲷TNFα在检测的各个组织中均为组成型表达,表现为在刺激与非刺激鱼体中,都可以检测到黑鲷TNFα的表达,但是其表达水平在不同组织中有很大差异。黑鲷TNFα在头肾、脾脏和鳃的表达量较高,而在心脏、肝脏、血液、肾脏和大脑中表达量较低。  相似文献   
38.
黑鲷三倍体的人工诱导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尤锋 《海洋与湖沼》1993,24(3):248-255
分别于1989年3—6月、1990年3—5月在天津和青岛两地采用冷、热休克法对黑鲷进行三倍体的人工诱导研究。结果表明,冷休克法诱导三倍体的效果好于热休克法,其最适诱导条件为卵子在受精后5min,温度为3—4℃的海水中处理10—20min,三倍体诱导率最高可达50.35%;正交试验证明,三倍体率受冷、热休克法的三因素影响程度的顺序由大到小依次为,处理时间、处理时刻、处理温度;黑鲷染色体数目:2n=48,3n=72,它们的染色体组型也同时获得。  相似文献   
39.
冯东  陈多福 《现代地质》2008,22(3):390-396
黑海西北部罗马尼亚大陆架(水深120m)和乌克兰陆坡(水深190m)发育冷泉碳酸盐岩结壳。XRD测试表明此结壳主要由高镁方解石和文石组成。结壳中与渗漏系统微生物活动有关的凝块和葡萄状文石等特殊的沉积组构非常发育。冷泉碳酸盐岩酸可溶部分(碳酸盐岩相矿物)的稀土元素含量很低(0.068×10-6~2.817×10-6),稀土元素页岩标准化配分模式显示罗马尼亚大陆架冷泉碳酸盐岩具有明显的Ce负异常,乌克兰陆坡冷泉碳酸盐岩具Ce的正异常,表明它们是分别在氧化和还原环境中沉积的。稀土元素和V、Cd和U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在泥晶中最高,亮晶中最低,可能反映成岩过程对元素含量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0.
Panseok Yang  David Pattison 《Lithos》2006,88(1-4):233-253
The paragenesis of monazite in metapelitic rocks from the contact aureole of the Harney Peak Granite, Black Hills, South Dakota, was investigated using zoning patterns of monazite and garnet, electron microprobe dating of monazite, bulk-rock compositions, and major phase mineral equilibria. The area is characterized by low-pressure and high-temperature metamorphism with metamorphic zones ranging from garnet to sillimanite zones. Garnet porphyroblasts containing euhedral Y annuli are observed from the garnet to sillimanite zones. Although major phase mineral equilibria predict resorption of garnet at the staurolite isograd and regrowth at the andalusite isograd, textural and mass balance analyses suggest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Y annuli is not related to the resorption-and-regrowth of garnet having formed instead during garnet growth in the garnet zone. Monazite grains in Black Hills pelite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enerations on the basis of zoning patterns of Y and U: monazite 1 with low-Y and -U and monazite 2 with high-Y and -U. Monazite 1 occurs in the garnet zone and persists into the sillimanite zone as cores shielded by monazite 2 which starts to form in the andalusite zone. Pelites containing garnet porphyroblasts with Y annuli and monazite 1 with patchy Th zoning are more calcic than those with garnet with no Y annuli and monazite with concentric Th zoning. Monazite 1 is attributed to breakdown of allanite in the garnet zone, additionally giving rise to the Y annuli observed in garnet. Monazite 2 grows in the andalusite zone, probably at the expense of garnet and monazite 1 in the andalusite and sillimanite zones. The ages of the two different generations of monazite are within the precision of chemical dating of electron microprobe. The electron microprobe ages of all monazites from the Black Hills show a single ca. 1713 Ma population, close to the intrusion age of the Harney Peak Granite (1715 Ma).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Y zoning in garnet and monazite are critical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monazite petrogenesis and therefore monazite a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