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7篇
  免费   647篇
  国内免费   640篇
测绘学   73篇
大气科学   42篇
地球物理   298篇
地质学   3012篇
海洋学   622篇
综合类   171篇
自然地理   19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110篇
  2021年   126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131篇
  2018年   113篇
  2017年   137篇
  2016年   166篇
  2015年   138篇
  2014年   185篇
  2013年   153篇
  2012年   219篇
  2011年   196篇
  2010年   180篇
  2009年   235篇
  2008年   205篇
  2007年   212篇
  2006年   234篇
  2005年   172篇
  2004年   158篇
  2003年   146篇
  2002年   171篇
  2001年   118篇
  2000年   143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103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大民屯凹陷地层水水文地质特征与油气聚集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大民屯凹陷前第三系潜山、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地层水化学场研究发现,本区油田水总矿化度及二价阳离子浓度偏低,地层水总矿化度具有明显的垂向分带性,水体主要为陆相成因并受地表水渗入的影响较大,变质程度高,油田水的演化与盐类的溶解有关。该区地层水的流动受断裂和沉积砂体的控制,在水头压力、浮力动力场控制下其流动样式和分布规律反映了凹陷内油气的运聚规律,可为本区自生自储、新生古储式油气藏的判别提供有利证据。  相似文献   
22.
陆相储层单砂体内的薄夹层是形成储层流体流动非均质的主要因素之一,单砂体内部薄夹层极薄、规模小、测井全部识别有一定困难,且位于层内。在油田开发初、中期作用不明显,而在高含水期、三采阶段,单砂体及其渗透率宏观分布已不能详尽揭示层内剩余油分布,层内薄夹层对注入剂驱油的影响及其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与渗透率在储层内韵律性分布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也是储层精细表征的重要内容。以往只是着重从渗透率在储层内分布的不均衡的角度来研究储层中驱油效率问题,忽略了薄夹层的对储层驱油效率的影响。以大庆油田葡萄花油层组PⅠ2小层曲流河道砂体为例,对曲流河道砂体内部薄夹层构形对驱油效率及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作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在排除开发因素差异的同井单砂体分析条件下,提出了“单砂体内部薄夹层空间构形 渗透率垂向序列 重力”三因素共同控制剩余油分布、驱油效率多段垂向序列模式。  相似文献   
23.
胶莱盆地发育演化及其油气前景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胶莱盆地区域地质特征,地球动力学背景及盆地中、新生代沉积特征分析,论述盆地的发育和演化阶段,并对胶莱盆地含油气前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4.
合成了 5种 N,N-二烷基酰胺型表面活性剂 ,并对其所成膜的状态进行了测定。表明当N,N-二烷基酰胺类物质单独成膜时获得的集油膜为多层膜 ,而当选用合适的溶剂与其配制成溶液以后 ,所成的集油膜则为转变膜或液态凝聚膜。在 5种 N,N-二烷基酰胺类物质中 ,酰基碳链越长、氮烷基碳链越短则其集油能力越强。应用 N,N-二烷基酰胺类物质配制了 4个配方 ,均具备良好的集油能力 ,并且对原油的集油能力大于对柴油的集油能力  相似文献   
25.
石油污染物在海滩颗粒体系中吸附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文香  刘金雷  李金成  赵亮 《海洋通报》2006,25(5):17-21,83
以0#柴油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石油污染物在海滩颗粒体系中的吸附规律,考察了吸附剂(沙粒)的粒径、海水盐度和温度三因素对吸附作用的影响,并对吸附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颗粒物对溶解油的吸附速率较快,其吸附量与沙粒粒径成反比,与盐度成正比,而温度的升高不利于吸附过程的进行。溶解油在颗粒物上的吸附为物理吸附,其吸附模式符合Henery等温吸附式。  相似文献   
26.
王宪  陈于望 《台湾海峡》1996,15(3):265-269
本文根据1992年夏季对湄洲湾水质环境质量调查资料,对该海区海水中油的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湄洲湾夏季表层海水油的含量为5-51μg/dm^3,平均值为19.8μg/dm^3。海水的混合系数较小,高潮和低潮时油含量分布的差异,除了与陆源污染源分布有关外,主要是由水文动力学条件所决定。  相似文献   
27.
28.
从数据管理及后期应用的角度提出了数据平台的要领,讨论了该数据平台的物理结构、逻辑结构,在分类与组织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数据字典。同时,还基于该平台探讨了测井曲线库及图形库的建设方法,并实现了具体功能。  相似文献   
29.
油田水动力系统与油气藏的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油田水中存在“沉积承压水”和“地表渗入水”两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作用的水动力系统,前者由上覆地层重量所引起的地静压力以及地静压力等引起的异常孔隙流体压力所形成,具有内循环承压式水交替特征,后者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向储集层的渗入而形成,以外循环渗入或水交替为特征。这两大系统(尤其是前者)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含油气盆地中油气的运移、聚集和保存,油气聚集区主要位于水文地质带中的交管阻滞一停滞带内,沉积交替强度的低值区是油气富集区,沉积水的离心流使凹陷中的油气围绕凹陷中心呈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30.
Abstract. Survival and behaviour of the hermatypic coral Diploria strigosa was studied during 6–24 h doses with water-accomodated fractions of chemically dispersed crude oil, and for a subsequent recovery period of 1 month. Experiments utilized a flow-through laboratory dosing procedure and incorporated petroleum hydrocarbon measurements in order to simulate a major but short-term oil spill in shallow subtidal benthic reef environments. Chemically dispersed oil treatments consisted of Arabian Light Crude oil with Corexit 9527 or BP1100WD at 1–20 ppm concentrations of oil.
In general, effects observed were sub-lethal, temporary, and associated with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s tested. Responses to the presence of dispersed oil at 20ppm for 24 h included mesenterial filament extrusion, extreme tissue contraction, tentacle retraction and localized tissue rupture. The nature and severity of reactions during the dosing phase varied between colonies and treatments, but colonies typically resumed normal behaviour within 2 h to 4 d of the recovery period. It therefore seems unlikely that observed biological effects would impair long-term via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