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46篇
  免费   1622篇
  国内免费   3630篇
测绘学   99篇
大气科学   1823篇
地球物理   1556篇
地质学   3696篇
海洋学   6038篇
天文学   49篇
综合类   586篇
自然地理   851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20篇
  2022年   336篇
  2021年   368篇
  2020年   369篇
  2019年   482篇
  2018年   397篇
  2017年   441篇
  2016年   406篇
  2015年   458篇
  2014年   677篇
  2013年   699篇
  2012年   517篇
  2011年   675篇
  2010年   521篇
  2009年   822篇
  2008年   731篇
  2007年   759篇
  2006年   684篇
  2005年   642篇
  2004年   549篇
  2003年   500篇
  2002年   520篇
  2001年   390篇
  2000年   386篇
  1999年   362篇
  1998年   271篇
  1997年   280篇
  1996年   230篇
  1995年   194篇
  1994年   186篇
  1993年   157篇
  1992年   130篇
  1991年   100篇
  1990年   61篇
  1989年   76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7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7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通过综合分析有关文献资料,提出了东海表层各个水团的温、盐指标并把它们分成3个水系(沿岸水系、混合水系和黑潮水系)。把1999年7月和2000年2月的观测结果与历史(1907~1986年的7月和2月)平均值比较后发现:1999年7月,东海表层水团及台湾暖流北上势力弱于历史平均状况,但它们朝东北方向推进;长江冲淡水的外侧部分在济州岛西南具有朝东南方向伸展的特征。2000年2月,黑潮入侵势力强于历史平均状况;黄海水团入侵东海的势力不大;与10~14℃等温线组成的浙江沿岸温度锋相对应,盐度锋不明显。根据东海各水团的温、盐判别数据,将实测资料和历史平均值资料进行对比,可判别各水团的分布和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992.
东、黄海海表面温度季节内变化特征的EOF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1998—2004年的TRMM/TMI卫星遥感海面温度(SST)数据,在初步分析东、黄海SST的季节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采用EOF方法分析了SST的季节内变化特征,进而对SST季节内变化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EOF分析获得的前4个模态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7.07%,其结果基本反映了东、黄海SST变化的主要物理过程。其中,EOF的第一模态的方差贡献率占30.17%,其空间模态揭示了以东海北部为中心的、整个海域SST变化趋于一致的特征,这一模态的显著变化周期为6.3周;第二模态的方差贡献率占14.36%,其空间模态呈现东南海域与西北海域SST的反相变化趋势,显著变化周期为8.7周和10.6周;第三模态的方差贡献率占7.02%,其空间SST变率最大的区域位于黄海海域,显著变化周期为6.8,8.7,10.2周等;第四模态的方差贡献率占5.52%,其空间SST变率最大的区域位于东、黄海近海,显著变化周期为6.8周。东、黄海SST季节内变化与此海区大气中的季节内振荡是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993.
渤海的平均余环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72个渤海石油平台、站点测流资料,阐明了渤海的平均余环流特征,并用已有的数值计算结果阐明了其形成机制。观测表明在黄河三角洲近海存在一支北-东北向的流动,可抵达秦皇岛附近水域,数值计算表明该支流动主要是潮生的;在辽东湾北部存在一顺时针向的涡旋运动,在冬半年该涡旋是风生的;在渤海湾北部存在潮生的逆时针向的余环流。  相似文献   
994.
国际上对于微玻璃陨石、磁性铁质球粒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包括研究其年代学、分布特征、矿物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等[1~5].人们认为,形成这些微玻璃陨石、磁性铁质球粒的地质事件对生物灭绝、古气候、古环境演变有明显影响[3,6,7].  相似文献   
995.
黄海冷水团演变过程及其与邻近水团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43,自引:12,他引:43  
黄海冷水团是出现在黄海的一种独特的水文现象.文中利用覆盖整个黄海的GDEM三维水温资料,结合近期一些大型调查所获得的有关观测研究结果,首先较系统地分析了黄海冷水团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并对冷水团3个冷中心的季节演变提出了一些与前不同的认识.同时,通过对黄海冷水团形成、发展和消亡与该海域温跃层演变关系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黄海冷水团演变的机理.然后,探讨了黄海冷水团演变过程中与青岛和仁川东南海域冷水团以及东海北部底层冷水的关系.分析表明,在黄海冷水团发展的鼎盛时期,青岛冷水团和仁川东南海域冷水团以及东海北部底层冷水皆包络其中.  相似文献   
996.
左涛  王荣  高尚武  王克 《海洋与湖沼》2006,37(4):330-336
2000—2002年6月在黄海西南侧、山东半岛南部鳀鱼产卵场专项调查中,由底至表垂直拖网获得浮游生物中网(网孔径160μm)浮游动物样品,作者就该产卵场内四种主要小型桡足类(体长<1mm)双刺纺锤水蚤、小拟哲水蚤、拟长腹剑水蚤和近缘大眼剑水蚤的数量分布进行分析。在连续三年的6月,测区内均以小拟哲水蚤和拟长腹剑水蚤数量最多。四种小型桡足类的数量空间分布虽有一定的种间、年间差异,但总体上来说,四种小型桡足类的密集中心大多分布于山东半岛沿岸或近苏北浅滩沿岸水域。相关性分析表明,双刺纺锤水蚤和近缘大眼剑水蚤与底层水温呈正相关,与盐度呈负相关,拟长腹剑水蚤与底层水温呈负相关,与盐度呈正相关。小拟哲水蚤与温度的相关性较大。双刺纺锤水蚤和小拟哲水蚤与鳀鱼仔、稚鱼的数量分布有着较为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997.
Development of fouling communities on vertical structures in the Baltic Sea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The pillars of the bridge connecting the Island of Öland with the Swedish mainland were rebuilt between 1990 and 2000. The renovation produced pristine vertical concrete substrates, which became submerged in known years and seasons. The fouling communities on the pillars were examined in 2001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could be explained in terms of either orderly successional development or of seasonal variation in the settlement of benthic organisms. As well, the communities on the pillars were compared to communities on the vertical surfaces of boulders in the are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n annual species composition is the final stage in the succession on the observed, vertical constructions. The few perennial species add to the variation between pillars as they increase in biomass (Polysiphonia fucoides) or become out-competed (Balanus improvisus). Also, observed seasonal differences in the biomass of these perennial species indicated that the time of year free space becomes available might be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the future structure of the community.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illar and boulder communities showed that the artificial structures were not surrogates for the natural hard substrate: pillar communities differed in that they lacked most perennial algal species and had a high biomass of B. improvisus.  相似文献   
998.
文章以2012年新加坡籍"BARELI"轮触礁事故后的海洋环境污染应急监测为例,对多参数水质测试仪的基本情况、操作步骤、监测结果和质量保证等进行简述。多参数水质测试仪具有便携性、易于操作性、测试快捷性和数据准确性等优势,应用效果良好,适用于海洋环境监测尤其是应急监测,应促进其标准化、规范化和业务化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99.
东海西南近岸海域污损生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13年12月~2014年11月在东海西南近岸海域进行污损生物周年挂板试验,全年共记录污损生物10门49科69属84种,群落组成以近岸暖水种为主,为典型的亚热带内湾型群落,附着盛期为4–9月,夏季污损生物的附着强度最高。固定生活类型的悬浮物食者是该近岸海域污损生物群落的附着主体,网纹藤壶(Amphibalanus reticulatus)是最主要的优势种和代表种,其它优势种还有长鳃麦杆虫(Caprella equilibra)、中胚花筒螅(Ectopleura crocea)、太平洋侧花海葵(Anthopleura nigrescens)、今岛柄涡虫(Stylochus ijimai)、克氏无襟毛虫(Spirobranchus kraussii)、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廉形叶钩虾(Jassa falcata)、强壮板钩虾(Stenothoe valida)、光辉圆扇蟹(Sphaerozius nitidus)和大室别藻苔虫(Biflustra grandicella)等。污损生物群落个体间因附着空间和食物竞争而存在着相互依存或互相制约的关系,又依照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而存在着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温度是决定污损生物地理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因素,物种的温度属性是不同气候带污损生物群落组成差异的本质体现,污损生物的种类数、附着期和附着量与水温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盐度、水流、光、水产养殖等自然环境或人为因素也是影响污损生物附着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000.
采用碳氮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分析了东海渔山列岛浅海岩礁区生物的碳氮稳定性同位素比值,研究了浅海岩礁区14种初级生产者、61种消费者的营养级。结果表明,东海渔山列岛浅海岩礁区消费者的营养级(TL)变化范围为2.000—4.760,推断东海渔山列岛浅海岩礁区生物有4个营养级;初级生产者δ~(15)N值变化范围为2.75‰—6.85‰,消费者δ~(15)N值变化范围为4.57‰—13.39‰;通过对不同生物δ~(15)N值的比较发现,各类别生物间的δ~(15)N值差异高度显著(P0.01),短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的δ~(15)N值最低(4.57‰),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m)和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的δ~(15)N值最大,分别为11.87‰和13.39‰;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表明4类食源间δ~(15)N和δ~(13)C值差异高度显著(P0.01);食源分析表明,鱼类的贡献范围(0.00%—7.09%)最小,初级生产者的贡献范围(27.05%—57.99%)最大;比较发现不同海域同一种生物体内富集的15N量也存在差异,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不同海域间生物的群落结构和稳定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