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4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212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552篇
海洋学   114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4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741.
Fe,Sn氧化物矿产于四川雪宝顶钨锡矿床中,与之紧密共生的矿物是黑气电石,白云母,石英等,Fe-Sn氧化物呈细小的不规则颗粒嵌在锡石中,粒度大小为0.013 mm~0.052 mm之间,偶有个别大的颗粒(d=0.28 mm)淡红褐色,条痕无色,玻璃-金刚光泽,无解理,(因大小硬度无法测定),Dx=5.93 g/cm3.在偏光镜下淡黄褐色,多色性弱,明显的非均质性,按N=1+dk公式,获得N=2.11,矿物的的化学成份SnO273.70,TiO20.60,Fe 2O3 25.26,总计99.56(7个不同测点的平均值),计算出化学式为Fe 23+Sn3O9.矿物的强X射线值3.702(15,511),3.445(5,901),3.348(100,505),3.264(14,711),3.114(40,712),1.487(10,033),单斜晶系,晶胞参数a=3.375 nm,b=0.457 nm,c=2.001nm,β=93°24',V=3.080 74 nm3,Z=18.  相似文献   
742.
蓝藻水华及其释放的蓝藻毒素给我国很多地区的饮用水安全带来较大威胁.尽管去除蓝藻和净化藻毒素的技术目前已有较多报道,但能同时对二者起作用的技术方法还较少,发展能够同时去除蓝藻和蓝藻毒素的技术显得十分必要.根据前期Fe(Ⅲ)化合物去除微囊藻毒素的工作基础,选取4种不同的土壤对其进行Fe(Ⅲ)改性,并应用于微囊藻毒素的去除.结果表明,黏土含量高低决定土壤本身对毒素的吸附能力强弱;土壤经过离子改性后,其毒素吸附能力与其阳离子交换量大小直接相关,且毒素去除能力较未改性前有显著提高,其中效率提升最高的一种土壤离子改性后其吸附能力增加了约148倍.离子改性土壤对微囊藻细胞同样具有絮凝沉降功能,沉降能力同样随土壤对Fe(Ⅲ)负载能力的提高而上升,使用剂量提高时微囊藻沉降平衡时间明显缩短.在野外蓝藻水华去除实验中,蓝藻细胞去除可以保持与室内实验相近的高去除率,但蓝藻毒素的去除效率有一定的下降,可能与天然水体中其它杂质的竞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43.
太湖西岸典型区域沉积物的硫铁分布特征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太湖西岸聚藻区、清淤区和开阔水域3种典型区域为对象,对沉积物中硫铁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各区域沉积物中铁还原均比硫还原活跃,硫铁氧化还原菌的分布表明硫铁循环主要集中于0~15 cm表层沉积物.开阔水域未发现明显硫离子(dS2-)释放与酸性可挥发性硫化物(AVS)沉积,硫还原较弱;二价铁离子(dFe2+)平均浓度为dS2-的5.2倍,说明沉积物仍以铁还原为主导.清淤区硫酸盐还原菌(SRB)相对丰度与dS2-含量均为所有区域中最低,且未见明显dFe2+释放,表明清淤抑制了硫铁还原的进行.聚藻区表层沉积物SRB相对丰度达到2.7%,且出现dS2-和AVS的显著升高,说明沉积物中发生着强烈的微生物硫还原.在表层沉积物也出现了明显的dFe2+释放,反映出强烈的铁还原,但沉积物中铁还原菌(FeRB)的平均丰度仅为0.6%,这一数值与其他区域相似,显然无法解释聚藻区与其他区域巨大的dFe2+差异,因此微生物铁还原并不是铁还原的主要途径.考虑到硫铁化合物的沉积与Fe(Ⅲ)氧化物的消耗一致,沉积物中的铁还原是由ΣS2-诱导的化学铁还原主导.dFe2+平均浓度为dS2-的4.8倍,监测培养沉积物的dS2-、dFe2+变化所得的铁还原速率是硫还原速率的7.4倍,说明铁还原仍比硫还原活跃.但由于AVS的沉积对ΣS2-的消耗,真实硫还原速率应高于测量值.  相似文献   
744.
太湖表层沉积物磷的吸附容量及其释放风险评估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4  
利用沉积物磷吸附指数(PSI)和磷吸附饱和度(DIS)等指标来表征太湖表层沉积物的磷吸附容量,并探讨了太湖沉积物磷吸附容量的空间变化.研究发现:草酸铵提取的磷以及活性铁、铝氧化物含量在梅梁湾东北部至五里湖一带的沉积物中较高,而在太湖南部湖区相对较低,这主要是与附近城市污水的实际贡献有着密切关系;太湖沉积物的磷吸附指数大体上有着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而磷吸附饱和度分布与PSI恰有相反的特征;沉积物中磷的吸附容量可能主要受到无定形的铁和铝的氧化物控制,也受沉积物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初步确定了用磷吸附指数和磷吸附饱和度来表征的湖泊沉积物磷释放风险指数概念,并应用于对太湖沉积物磷诱发的富营养化风险的评估.  相似文献   
745.
通过对松辽盆地梨树断陷南部ZK004钻孔21.47~38.26 m段地层进行孢粉分析研究,并结合氧化物样品定量分析结果,将这段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两个孢粉组合带,其中:ZK004-Ⅰ组合以Classopollis-Cedripites-Schizaeoisporites-Callistopollenites-Borealipollis为主,反映的是半湿润热带—亚热带气候向湿润亚热带气候过渡的特征;ZK004-Ⅱ组合以Cedripites-Rugubivesiculites-Schizaeoisporites-Deltoidospora-Cyathidites-Borealipollis为主,反映的是湿润亚热带气候向半湿润亚热带气候过渡的特征。其总体显示了半湿润的北亚热带气候,为该地区上白垩统嫩江组二段古气候及古植被的恢复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746.
遥感图像蚀变信息的提取是遥感地质找矿的一个重要方法,地质构造信息作为一种指示信息对找矿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用ETM+卫星影像数据,运用PCI软件通过掩膜技术去除白泥地、水体、阴影、植被等干扰信息,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和波段比值,阈值分割技术,对西藏西部某地区进行了铁染及羟基蚀变信息的提取,并根据明显异常区建立参考谱,创新利用光谱角法剔除假异常信息。结合研究区线性、环形构造的特点,对研究区进行成矿预测,圈定找矿远景区。此工作方法较灵活且效果明显,为今后加快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了一条可参考,并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747.
羟基游离基杀死压载水中微生物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介质阻挡强电离放电的方法,将空气中的O2和海水中H2O电离离解成OH等氧化自由基,溶于海水中形成高浓度羟基药剂。羟基致死压载水中入侵的细菌、微藻生物的反应属于游离基反应,具有广谱致死特性,在压载水外排(或输入)过程中就可致死入侵微生物,不存在药剂污染海洋环境等问题。实验室研究结果表明:致死微生物的羟基阚值为O.8mg/L。  相似文献   
748.
郑加金  陆云清  李培丽  陈陶 《海洋学报》2010,32(9):6626-6631
研究了激发态质子转移(ESPT)分子2-(2'-羟基苯基)苯并噻唑(HBT)在不同极性溶剂中的光开关行为,探讨了溶剂极性对HBT分子光开光效应的影响.揭示了光开关脉冲信号的形成原因,建立了基于光诱导HBT分子激发态非线性折射效应的皮秒全光开关的理论模型.根据对时间响应函数的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分析,确定了光开关脉冲信号下降前沿和上升后沿的形成机理以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增强光开关信号下降前沿的关断深度,提升上升后沿的恢复速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本文工作为制成皮秒量级关断,微秒甚至纳秒量级重新打开的快速全光开关器  相似文献   
749.
王其富  王小霞  罗积润  赵青兰 《海洋学报》2010,32(10):7383-7389
介绍一种气-液相合成技术合成氧化物阴极用三元碳酸盐,研究沉淀温度、浓度及搅拌速率对合成碳酸钡锶钙结晶形貌的影响,分析其结晶过程.通过优化合成溶液温度及合成浓度,控制碳酸盐的成核和生长速率,合成了一种颗粒状纳米三元碳酸盐,并进行直流发射测试.实验表明,这种纳米碳酸盐能明显提高氧化物阴极的发射性能.  相似文献   
750.
PACMANUS 热液区Si-Fe-Mn 氧化物的显微结构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显微镜、电子探针和扫描电镜等分析技术,对2008年"KX08-973"航次中国首次在东马努斯海盆PACMANUS热液区用拖网取得的少量Si-Fe-Mn氧化物海底热液产物样品进行显微结构特征研究。研究表明,显微镜下,样品呈隐晶质结构;扫描电镜下可见已石化的硅藻;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Fe和Mn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呈现出Si-Mn质层被Si-Fe质层包裹的特征,反应了Si-Fe-Mn氧化物的形成具有多期多阶段性特征。样品是富Si,Fe和Mn的低温热液流体直接沉淀产物。本研究结果对该区热液氧化物的进一步研究,如Si-Mn质层和Si-Fe质层中Si与Mn和Fe的化合方式、微生物在热液氧化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