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3篇
地球物理   1篇
海洋学   78篇
综合类   2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采用ISSR标记对龙须菜一个野生型群体和选育品系两个不同年代的栽培群体,进行了亲缘关系分析,构建了龙须菜选育品系的指纹图谱。通过实验从22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16条引物,可以产生清晰稳定及可重复的带,共扩增出118个位点;野生型和选育品系两个群体的遗传相似率分别为0.7301、0.7189,选育品系的两养殖种群间的遗传相似率为0.9375;遗传距离聚类分析证明,龙须菜选育品系与其青岛野生型亲缘关系很近。7条引物产生的12条特异片段可用于龙须菜选育品系的种质鉴定,每条引物都能将龙须菜选育品系和其野生型分开;根据引物S848扩增的位点构建了指纹图谱,可用于区分龙须菜选育种群及野生种群。  相似文献   
72.
菊花心江蓠对中国明对虾养殖环境净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陆基围隔探讨了菊花心江蓠(Gracilaria lichenoides)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养殖环境的净化作用。虾的放养密度为32ind.m-2,混养不同放养密度的江蓠(120,240,360,480g.m-2)。经90d的养殖,实验统计结果表明,混养江蓠的中国明对虾的生长和总产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水质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环境条件和管理方式下,各处理组NH4 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O43-和叶绿素a的含量也低于对照组(P<0.05)。因此,混养江蓠可以改善水质条件和提高混养对虾的生长和成活率,菊花心江蓠对中国明对虾的养殖具有一定的净化产作用。在菊花心江蓠不同放养密度的处理中,在此对虾放养密度的池塘中混养江蓠的最佳放养密度为360g.m-2。  相似文献   
73.
4 种经济海藻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改进的Bligh-Dyer法提取脂溶性成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进行分离和鉴定,C19:0内标确定总脂及各组分含量,研究了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和红毛菜(Bangia sp.)4种经济海藻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4种海藻都检测出C14-C22脂肪酸,总脂含量在12~19 mg/g之间,不饱和脂肪酸为主要组成成分,含量均超过60%。不饱和脂肪酸中以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为主,富含n-3和n-6系列PUFAs,n-6与n-3系列PUFAs之比均低于2。比较4种海藻脂肪酸组成特点表明,鼠尾藻以C16、C18和C20为主要组成成分,具褐藻类脂肪酸组成特征;浒苔以C16和C18为主要组成成分,具绿藻类脂肪酸组成特征;龙须菜和红毛菜以C16和C20类脂肪酸为主,具典型红藻类脂肪酸组成特征,同时二者又有不同之处,分别显示真红藻与原始红藻脂肪酸组成的特点。  相似文献   
74.
研究以江蓠为养殖基质的双齿围沙蚕的配子发生及性腺发育。结果表明:1)根据双齿围沙蚕卵细胞形态特征、内部结构、卵径大小,卵母细胞的发生可划分为第Ⅰ时相(卵原细胞)、第Ⅱ时相(小生长期初级卵母细胞)、第Ⅲ时相(大生长期初级卵母细胞,卵黄形成前期、卵黄形成中期、卵黄形成后期)和第Ⅳ时相(成熟卵母细胞,胶膜形成前期、胶膜形成后期)等4时相;根据各时相卵子的数量变化及体腔中其他结构的形态变化,将雌性性腺分为Ⅰ期卵巢、Ⅱ卵巢、Ⅲ卵巢、Ⅳ卵巢和Ⅴ期卵巢等5个阶段。2)根据双齿围沙蚕体腔内精母细胞的大小、形态和所处的位置,将双齿围沙蚕的精子发生划分为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和精子;根据各时相精子的形态和数量变化以及体腔中其他组织器官的形态变化,将双齿围沙蚕的雄性性腺划分为Ⅰ期精巢、Ⅱ期精巢、Ⅲ期精巢、Ⅳ期精巢和V期精巢等5个阶段。3)Ⅰ-Ⅳ期的性腺主要包含对应时相的生殖细胞,同时,也存在有少量其他时相的生殖细胞,生殖细胞的发育速度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75.
四种植物生长激素对海带雌配子体克隆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海带(Laminariajaponica)雌配子体克隆LH10品系为材料,用4种植物生长激素:三十烷醇(TA)、2,4-二氯苯氧乙酸(2,4-D)、吲哚乙酸(IAA)和腐植酸钠加以处理,对其生长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它们的最佳生长浓度分别为:TA,0.01mg/L;2,4-D0.5mg/L;IAA,0.5mg/L;腐植酸钠,0.5mg/L;最佳发育浓度分别为:TA,0.01mg/L;2,4-D,1mg/L;IAA,0.1mgL-1;腐植酸钠,0.05mg/L。该研究为加速配子体克隆的生长发育和育苗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6.
龙须菜野生型于1996年采自青岛太平角,经性别、相态确认后进行实验;突变株为野生型经诱变的配子体。用RAPD技术检测野生型龙须菜及3株色素突变体的基因组特性及差异。共选用10个随机引物进行扩增,产生167条DNA片段,检测到38个多态位点,并显示gr184在0.66、079、2.0kb处的特征带。结果表明,野生型株藻与突变株基因组有明显差异,在3个突变藻株中,有2株以突变体的基因组更相近。  相似文献   
77.
测定不同光强下菊花心江蓠(Gracilaria lichevoides)的产氧率和耗氧率.结果表明,20 000 lx以内菊花心江蓠的产氧率和光强的相关曲线的回归方程为y=0. 000 144 3x-0. 122 1,R2=0. 993 8,实验条件下菊花心江蓠的耗氧率为0. 121±0. 010 mg/(g·h),光补偿点为825 lx,光饱和点在20 000~22 000 lx之间,光饱和时的产氧率为2. 723±0. 329 mg/(g·h).光饱和以后菊花心江蓠的产氧率基本保持不变,45 000 lx以后出现轻微光抑制现象.测量水下光强随水深变化情况,发现水深达到水体透明度深度时,光强约14 000~15 000 lx,与菊花心江蓠的最大生长率的光强接近.测量不同养殖模式的溶解氧浓度昼夜变化,发现养殖密度过大可能在凌晨出现缺氧状态.根据菊花心江蓠的光合特性,提出江蓠养殖、江蓠用于生态修复的水深调控方法以及江蓠用于生态养殖的密度调控方法,以保持不同需求条件下较高的经济或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78.
利用形态学和解剖学方法, 对采自海南省东南和西南沿海的大型海洋红藻江蓠属(Gracilaria)进行了分类学研究。经鉴定, 共发现4个物种, 即凤尾菜G. eucheumoides、芋根江蓠G. blodgettii、缢江蓠G. salicornia和刺边江蓠G. spinulosa。文章对此4种江蓠的内、外部形态特征进行了较详细描述与介绍。结合生物冷冻切片技术, 获得了各个物种的比较清晰的解剖学特征图片。其中, 缢江蓠藻体表面瘤状突出物, 与其他文献报道的同体蓠生藻Gracilariophila deformans Weber-van Bosse相一致。  相似文献   
79.
光照和营养盐胁迫对龙须菜生长及生化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为实验材料,分别研究了光照强度、营养盐胁迫对其生长及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800~3000lx的范围内随光强的升高,龙须菜生长率增加,但藻红素(PE)、叶绿素a、蛋白质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却降低,即低光强更利于龙须菜生化组分的积累。饥饿处理组、饱和处理组及正常对照组的生长率分别为0.9%,5.01%,3.06%。饥饿处理组的总C含量最高,总N及C/N比值高(>15),饱和处理组则相反,C/N比值<10,即存在C高N低、N高C低的现象。表明水体营养状况对龙须菜生长、体内生化组分有显著影响。总C、总N及C/N比都能很好地反映藻体的营养状态。饱和处理组藻体呈现深红色,饥饿处理组藻体色泽为浅黄色,因此也可根据藻体色泽的变化来估计藻体的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80.
Effects of temperature, salinity and light intensity on growth rates of Gracilaria lichenoides and G. tenuistipitata var. liui Zhang et Xia were tested. Eight to ten levels of each factor were first tested separately. The best growth rate was obtained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32°C, 30 and 240 μmol/(m2·s) for G. lichenoides, and 24°C, 20 and 200 μmol/(m2·s) for G. tenuistipitata, respectively. Then a uniform design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optimal combinations of the three factors. The best conditions for the highest daily specific growth rates (% increase in wet weight) are determined to be 31.30°C, 32.10, and 287.23 μmol/(m2·s) for G. lichenoides (16.26%/d), and 25.38°C, 21.10, and 229.07 μmol/(m2·s) for G. tenuistipitata (14.83%/d), respectively. Supported by the 908 Special Program (908-02-04-07), the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973 Program, No. 2006CB400608), and K. C. Wong Magna Fund in Ningbo Univers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