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4篇
  免费   325篇
  国内免费   408篇
测绘学   188篇
大气科学   399篇
地球物理   441篇
地质学   755篇
海洋学   210篇
天文学   153篇
综合类   112篇
自然地理   13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51.
EH-4电导率成像系统的特点及其在金属矿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孟贵祥  兰险 《矿床地质》2006,25(1):36-42
EH-4电导率成像系统是一种混场源频率域电磁观测系统,具有轻便、高效、勘探深度大、分辨率高的特点。通过在块状硫化物铜矿、斑岩铜矿已知矿区的试验研究,证实EH-4系统在这两种矿床类型的隐伏-半隐伏金属矿勘探中有较好的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152.
地质研究发现,南金山金矿区出露的下石炭统白山组上岩组的部分岩石为隐爆角砾岩,其中厚层-块状变花岗质砂砾岩为隐爆岩浆角砾岩,厚层-块状变凝灰质砂砾岩为隐爆凝灰角砾岩。隐爆角砾岩体呈近EW向带状分布,隐爆岩浆角砾岩分布于岩体中部,构成岩体的内带,隐爆凝灰角砾岩对称分布于岩体南北两侧,构成岩体的外带。经矿床地质研究,提出了新的认识,认为该矿床的形成受隐爆角砾岩体及隐爆断裂构造的控制,金矿体分布于隐爆角砾岩体外带的隐爆凝灰角砾岩及隐爆断裂中;提出了隐爆角砾岩体外带成矿、对称成矿和双层成矿等3条矿体分布规律。采用EH-4连续电导率成像仪进行了深部地球物理测量,测量结果验证了隐爆角砾岩体控矿及其成矿规律。  相似文献   
153.
钨酸铅晶体是一种非化学计量化合物,缺陷丰富,蕴含着利用掺杂产生新效应和开发新功能的广泛可能性。探讨了不同浓度La3 掺杂对于钨酸铅晶体发光性能的影响,如热释光、X射线激发发光、光致发光等。La3 掺杂有效地抑制了陷阱中心,使发光受到强烈的抑制,在高浓度掺杂的钨酸铅中,激发机制有所改变,通过XPS测试的结果分析了不同浓度La3 掺杂机制。低浓度掺杂中,La3 取代Pb2 ,形成缺陷复合体[2(La3Pb ).-(VPb)″];高浓度掺杂晶体中,La3 离子不但占据Pb2 位置,而且也会占据W6 位置(La3W ),产生La3 的自补偿机制,形成La3 的自补偿对[(La3W )-(La3Pb ).]-(VO)..或缺陷聚集体[3(LaP3b ).-(La3W )]。  相似文献   
154.
L i4T i5O12是一种循环性能好、有很好的充放电平台、理论比容量较大、不与电解液反应的新型负极材料,研究探索以偏钛酸和碳酸锂为主要原料制备含部分晶须的尖晶石型晶型L i4T i5O12的一种方法。通过此工艺在1 000℃煅烧8 h后在样品中约20%的晶须出现,晶须的直径≤0.5μm,晶须的长度约为7μm。  相似文献   
155.
合成了1-(4-硝基苯基)-3-(3,5-二溴吡啶)三氮烯(NPDBPDT),并研究了NPD-BPDT与镍的显色反应。在pH 10.0的Na2B4O7-NaOH缓冲溶液介质中,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存在下,镍与试剂生成摩尔比为1∶4的络合物在470 nm处有最大正吸收峰,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02×105L.mol-1.cm-1;在540 nm处有最大负吸收峰,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15×105L.mol-1.cm-1;以540 nm为参比波长、470 nm为测量波长进行双波长测定,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2.17×105L.mol-1.cm-1。镍含量在0~480μg/L内符合比尔定律。方法用于合金样品中镍的测定,结果与原子吸收法相符,加标回收率为98.0%~102.0%;精密度小于5%(RSD,n=6)。  相似文献   
156.
文章提出了一个四维经验正交函数(4D-EOF)方法,原理是三维经验正交函数(3D-EOF)与扩展经验正交函数(EEOF)简单的组合,此方法不仅提供空间水平分布特征场及其对应的月际变化特征和年际变化特征,而且还提供空间垂直结构特征。利用这个新方法分析东亚季风国际区域模式比较计划(RMIP)MM5V3模拟的1989—1998年10a积分结果———包括中国大部分区域(4941个格点,格距60km)月平均100,500,700,1000hPa4个位势高度场(模拟场)及其距平场;同时分析对应的NCAR/NCEP再分析资料(观测场),进而对比两者检验模式模拟东亚季风气候及其变化能力。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月平均高度场的第一特征向量场,模式能比较准确地模拟出平均气候场的分布及其垂直相当正压性的结构特征;对于月平均高度距平场第一、二特征向量场,模式对于距平场的模拟也较成功,垂直方向有明显的相当正压性特征;月平均高度场及其距平场相应的月际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也在模拟中得到较好的反映。本研究表明:4D-EOF具有综合检验数值模式模拟气候及其变化的能力,而MM5V3模拟20世纪90年代东亚气候及其变化能力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57.
华北平原冬麦田土壤CH4的吸收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GC)法,对华北平原冬小麦拔节—成熟期间麦田土壤CH4气体通量进行了测定,得出华北平原典型冬麦田土壤是大气CH4的弱吸收汇。试验期间土壤CH4通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麦田拔节—成熟期间土壤CH4通量日平均值为-18.3μg.m-2.h-1,波动范围为-4.3~-24.4μg.m-2.h-1;在土壤CH4通量的日变化中,观测到麦田土壤在午间和夜间都有一个吸收峰,峰值出现的时间因生育期不同而有所不同。试验期间CH4通量日平均值与土壤温度关系不明显,而与土壤水分呈负相关(α=0.01);日变化中土壤CH4通量与地表温度的相关性较差,而与5 cm地温相关密切。麦田拔节—成熟期间土壤CH4通量日平均值随NH4 -N施用量的增加呈递减规律,农田秸秆还田后不利于土壤对CH4的吸收。  相似文献   
158.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GC)法,对华北平原冬小麦拔节-成熟期间麦田土壤CH4气体通量进行了测定,得出华北平原典型冬麦田土壤是大气CH4的弱吸收汇。试验期间土壤CH4通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麦田拔节-成熟期间土壤CH4通量日平均值为-18.3μg·m-2·h-1,波动范围为-4.3-24.4μg·m-2·h-1;在土壤CH4通量的日变化中,观测到麦田土壤在午间和夜间都有一个吸收峰,峰值出现的时间因生育期不同而有所不同。试验期间CH4通量日平均值与土壤温度关系不明显,而与土壤水分呈负相关(α=0.01);日变化中土壤CH4通量与地表温度的相关性较差,而与5cm地温相关密切。麦田拔节-成熟期间土壤CH4通量日平均值随NH4+-N施用量的增加呈递减规律,农田秸秆还田后不利于土壤对CH4的吸收。  相似文献   
159.
Recent stable carbon isotop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occurrence of C4 plants on the Earth was much later than that of C3 plants and there was a global ex-pansion of C4 biomass around 5―8 million years ago[1]. Although far fewer species use the C4 pat…  相似文献   
160.
新疆额尔齐斯金矿带构造控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额尔齐斯金矿带位于新疆阿尔泰南缘。地质研究表明,发生于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的金成矿作用在整个额尔齐斯金矿带中广泛发育,明显受额尔齐斯韧性剪切带及其次级断裂的控制。通过对额尔齐斯构造带及其中发育的21个金矿床(点)尤其是多拉纳萨依、托库孜巴依、萨尔布拉克、科克萨依和马热勒铁等金矿床控矿构造的研究,作者提出如下新认识:额尔齐斯韧性剪切带总体上具有向东收敛、向西散开的基本形式,控矿构造具有向东单一(仅为韧性剪切构造)、向西复杂(脆韧性构造叠加于韧性构造和中酸性岩体上)的特点,由此控制的金成矿作用具有“东浅西深、东弱西强”等6条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EH4深部地球物理测量结果,指出额尔齐斯金矿带西部哈巴河地区和中部富蕴地区是形成大型金矿床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