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8篇
  免费   436篇
  国内免费   391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60篇
地球物理   131篇
地质学   1669篇
海洋学   9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82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123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李阳 《地质学报》2009,83(3):426-434
从断层岩入手,分析了断层岩与断层封闭性的相关性,进一步建立起断层岩纵向类型变化与断层封闭性的关系。根据断层岩的类型及含油气沉积盆地的埋深,把泥岩涂抹类型分为未成岩塑性剪切型泥岩涂抹及成岩脆性研磨型泥岩涂抹。根据岩石纵向流变性,把断层封闭性分为浅层高渗封闭开启段、中层碎裂封闭开启段及下层韧性变形封闭段,并加以对比与剖析。探讨了泥岩涂抹定量表征问题,指出不同泥岩涂抹类型应采取的计算方法及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东辛油田营32断层的泥岩涂抹研究表明,该断层南段几个重要含油层位的封闭性不好,导致油气穿越断层,发生了油气再运移,而北段所有含油层位都是封闭的。这说明了同一条断层封闭的差异性及动态性。  相似文献   
992.
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层序地层特征与沉积体系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田继军  姜在兴 《地质学报》2009,83(6):836-846
本文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通过钻井、测井、地震反射等标志, 将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划分为一个三级层序,并以地层叠置样式、岩性、岩相的变化细分出低位、湖侵和高位体系域,在连井剖面层序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沙四上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岩心、钻井、测井、古生物等资料的分析识别出沙四上亚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三角洲、滩坝等主要相类型。本文首次系统分析了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沉积相的构成、演化与分布规律,明确了各种不同沉积砂体的相互联系以及共生规律,建立了沙四上亚段沉积模式,这对于指导研究区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3.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火山活动与烃源岩成烃史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岭断陷SN109井地震层序地层表明断陷期主要存在三次较大规模的火山活动。烃源岩在3次热事件的长期作用过程中,有机质在沉积初期就处于较高的热演化环境中,加速了有机质的成熟过程。沙河子组—营城组烃源岩约在122Ma(登娄库组沉积末期)埋深1500m,Ro达到0.5%,烃源岩开始生烃,此时,还没有有效的盖层;119Ma时(泉头组沉积末期),烃源岩约埋深2000m,Ro大于1.3%,进入生气高峰和油裂解气阶段,泉二段盖层刚刚形成,天然气以散失为主,约95Ma(青山口组沉积末期)泉二段和青一、二段有效盖层形成,营城组烃源岩热演化Ro达到1.3~2%,油裂解气和高成熟天然气大量聚集,现今气藏中的天然气应以干气为主,勘探方向应加强盆地坳陷和斜坡区古构造,古气藏研究。  相似文献   
994.
渤海海域辽东湾坳陷正断层联接及其转换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渤海辽东湾坳陷发育的大量正断层通过硬联接和软联接的形式发生了相互作用,并形成了丰富的转换带。根据正断层的倾向及其组合特征,将正断层软联接类型分为同向、对向和背向叠覆型三类,其形成的转换带类型相应分为转换斜坡、斜向背斜和地垒。发育在正断层叠置段内的转换带传递了正断层之间的伸展应变量,使其在三维空间里保持应变守恒。辽东湾坳陷转换带的形成演化主要经历了孤立正断层、转换带形成、转换带复杂化和转换带破裂等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995.
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天然气盖层特征及封盖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钻井、测井和分析测试资料,结合天然气气藏剖面可知:徐家围子断陷共发育两种类型盖层,即泥岩和火山岩.通过对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天然气盖层识别标志、分布、封闭能力及对天然气成藏与分布控制作用的分析表明: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天然气发育泉一、二段,登二段两套区域性盖层;营一段顶部局部性盖层和营一段、三段内的隔层.区域性盖层和局部性盖层分布范围广、厚度大、排替压力较高、封闭能力强,控制着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天然气的区域聚集与分布;隔夹层分布范围小、厚度薄、排替压力低、封闭能力弱,仅控制着天然气在储集层中的局部聚集与分布.  相似文献   
996.
Abstract: The Ordos Basi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oil and gas basins in China. Based on surface outcrop, key exploratory wells and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and by using the technology of “prototype basin recovery”, seismic profile “layer flattening” and “restoration of balanced section”,and other methods, the sedimentary boundary, structure and 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Tianhuan depression on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Ordos Basin are reestablished. The following results have been obtained. (1) The west boundary of the Late Triassic Ordos Basin was far beyond the scope of the current basin. The basin is connected with the Late Triassic Hexi Corridor Basin, and its western margin did not have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of a foreland basin. (2) The Tianhuan depression was first formed in the Late Jurassic. At the late stage it was impacted by the late Yanshanian and Himalayan tectonic movement and the depression axis gradually moved eastwards to the present location with a cumulative migration distance of ~30 km. (3) Eastward migration of the depression axis caused adjustment and even destruction of the originally formed oil and gas reservoirs, so that oil and gas remigrated and aggregated, resulting in secondary structural reservoirs formed at high positions on the western flank of the depression.  相似文献   
997.
在沉积砂岩中铀受地球化学环境的影响以U^4+和U^6+的形式存在,铀的迁移和富集被砂岩的孔隙度、胶结类型、胶结程度和地下水的氧化一还原能力等因素控制。通过对铀的价态研究划分托斯特凹陷乌伦古河组第Ⅲ旋回的氧化-还原过渡带,确定了地下水的流向,这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998.
构造、储层和烃源条件研究表明,东濮凹陷潜山主要为断裂控制的后成潜山,储层条件以下古生界峰峰组风化壳和上马家沟组相对较好,油气源为下第三系源岩和上古生界煤系地层,通过原油生标物对比发现,下第三系源岩对潜山油气藏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999.
陈莉琼  李浩  刘启东  张明 《地球学报》2009,30(3):404-412
陈堡油田是高邮凹陷东南部吴堡断阶带上的断块油田, 由陈2和陈3两个断块构成,其油气来源和运移路径一直存在多种推测。本文在分析吴堡断裂带断层形成特征, 以及陈堡油田的原油组成和成熟特征基础上, 明确了断层构造对陈堡油田烃源岩的演化、油气运移路径和成藏时期的控制作用。陈堡油田两断块上下层段原油成熟度不同是由于油气充注时期不同以及油气运移路径不同所致。刘五舍次洼烃源岩不同时期形成不同成熟度的原油,吴堡断裂系统的分布以及不同时期断层的活动强度影响断层封闭性, 导致不同时期油气运移路径不同。不同成熟度的油气从刘五舍生烃中心通过与吴①断层相交的羽状小断层先后向吴①断层做“切入式”运移汇流到吴①断层面,再通过不同路径运移到陈堡油田不同储层中形成油气藏。陈堡地区不同断块的油气经历了“同源不同期、同期不同路”的运移过程。  相似文献   
1000.
川西坳陷中侏罗统的千佛崖、沙溪庙组是重要的油气勘探层位。通过沉积特征分析和对比,砂泥百分含量平面变化研究,建立了各亚段的沉积古地理面貌及可能的砂体叠合分布区。结合有利相带特征研究认为,千佛崖组的河床亚相或滨湖滩环境形成的砂、砾岩储集体具有相对较好的物性条件,沙溪庙组的储集砂体主要为辫状河道及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砂体,其它微相类型砂体较少见,在此基础上预测出了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