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质学   5篇
  202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油藏地球化学的形成和发展丰富和扩大了油/源(油)对比技术和概念。本文综合常规对比和分子对比的地球化学油/油对比技术,分析了辽河油田千12区块油藏之间的相关关系,探讨了油藏的注入史,指出千12区块莲花油藏、兴隆台油藏与馆陶油藏的甾萜类和多环芳香烃宏观组成特征相似,它们可能来自相同的主力油源层。但馆陶组原油与兴隆台组原油的成熟度比莲花组高,表明它们的运移途径比莲花油藏远,注入时间亦比莲花组晚,且兴隆台组原油遭受了激烈的降解作用。因此,对兴隆台油藏的开发评价应当考虑到油藏发育历史的特殊性。应用油藏地球化学的油/油对比技术研究不同油层之间油/油关系,加强对其油藏形成机理及时空分布规律的认识,对加强该区块油藏的开发将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油藏流体状态方程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将成为流体热力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生长点,论文从流体状态方程的推导方法,影响因素,产要类型等方面较系统地论述了油藏流体状态方程的研究思路和发展方向,并且从含油气系统中烃类相态的判断,油气藏类型的识别以及确定储层质量评价的物理化学模型等方面总结了其研究成果的应用进展,它将为油气藏成藏机理物理化学模型的建立和合理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新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火山活动与烃源岩成烃史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岭断陷SN109井地震层序地层表明断陷期主要存在三次较大规模的火山活动。烃源岩在3次热事件的长期作用过程中,有机质在沉积初期就处于较高的热演化环境中,加速了有机质的成熟过程。沙河子组—营城组烃源岩约在122Ma(登娄库组沉积末期)埋深1500m,Ro达到0.5%,烃源岩开始生烃,此时,还没有有效的盖层;119Ma时(泉头组沉积末期),烃源岩约埋深2000m,Ro大于1.3%,进入生气高峰和油裂解气阶段,泉二段盖层刚刚形成,天然气以散失为主,约95Ma(青山口组沉积末期)泉二段和青一、二段有效盖层形成,营城组烃源岩热演化Ro达到1.3~2%,油裂解气和高成熟天然气大量聚集,现今气藏中的天然气应以干气为主,勘探方向应加强盆地坳陷和斜坡区古构造,古气藏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三大海相盆地原型及对油气形成原始物质条件的控制,古生代多次构造运动和中新生代差异性迭加改造对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成藏、富集的控制作用,以及复杂构造区及超深层海相油气动态成藏过程与富集规律,是制约海相油气勘探发现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认为,在不同板块构造旋回背景下,中国三大克拉通不同时期盆地原型及其沉积模式存在明显差别,可分为台内坳陷、被动大陆边缘和裂谷(陷)三大组合类型,其中被动大陆边缘可以分为陡坡、缓坡两种类型,形成了海相地层内多种类型的源-储配置关系;显生宙以来几次全球板块构造重组,特别是晚三叠世以来在多板块俯冲会聚构造格局下,三大海相克拉通盆地分别经历了4次迭加改造并形成了相应的陆相盆地原型,形成了多种类型的迭加改造地质结构,包括:山前带冲断-褶皱、差异沉降-隆升、多重滑脱构造、深断裂的走滑活动、构造-岩浆作用形成的相关构造;塔里木台盆区“大埋深、高压力、低地温”条件下的生烃抑制控制了油气分布,液态烃分布深度可以超过10 000 m,加里东中晚期和海西期古构造高部位控制了早期油气的运聚,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活动的走滑断裂带控制了晚期高熟油气的富集;四川盆地古隆起、古斜坡控制了原始油气聚集,形成了特殊的古油藏烃源灶,后期深埋裂解产生的油型裂解气成了大中型气田的主要气源,晚白垩世之后大规模褶皱变形和抬升剥蚀造成了盆地内流体压力系统重组再造,按照改造程度将油气聚集保存模式划分为:(1)弱改造型,常规、非常规气可在原位长期保存;(2)中改造型,常规气调整再成藏,页岩气规模富集;(3)强改造型,常规气藏大多遭破坏,部分非常规气藏得以保存。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天然气具有“两源三向”的特征,天然气成藏与不整合面-地层层序界面、岩性-岩相变化密切相关,气藏普遍经历了一次调整过程。  相似文献   
5.
油藏色谱指纹非均质性形成机理及其稳定性实验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油田开发动态地球化学监测的基本地质概念模型出发,应用油藏流体非均质性理论,分析了不同地质时期原油色谱指纹变化的地质因素。通过指纹GC/MS鉴定和实验模拟地下不同温度和不同时间的开采条件,分析了油藏开采过程中色谱指纹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原油色谱指纹稳定性主要和化合物的性质、含量以及色谱柱分离度有关。油藏开采过程中,适当碳数范围内的原油色谱指纹在井底和井口的不同温度条件下以及同一单层在一定的观测时间范围内具有稳定性。研究结果对进一步开拓原油色谱指纹在油田开发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