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7篇
  免费   416篇
  国内免费   775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18篇
地球物理   237篇
地质学   1914篇
海洋学   1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81篇
自然地理   58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111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133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144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25篇
  2006年   132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内蒙古赤峰市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赤峰双尖子山矿床是近年在大兴安岭南段新发现的一处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床,其规模很可能刷新中国银矿规模的记录。文章对该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表明银多金属矿化主要分布在中二叠统大石寨组的泥质、粉砂质板岩中,呈脉状、细脉浸染状产出,矿脉成群分布,构成长大于2000 m、宽大于1500 m的矿脉群。矿化与燕山期花岗岩、闪长玢岩、隐爆角砾岩、大石寨组上覆侏罗系地层的底砾岩具有密切的时空分布关系。根据矿床产出环境及矿化和热液蚀变等特征的初步研究,认为该矿床为多期次成矿叠加形成的中低温岩浆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962.
岔路口和大黑山钼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北段,是近年来新发现的2个斑岩型钼矿床。文章通过对这2个矿床的硫、铅同位素的研究,探讨了成矿物质来源。岔路口矿区硫化物的δ34S值为1.8‰~2.9‰,平均2.4‰;大黑山矿区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于0.4‰~2.3‰,平均1.53‰,均显示出典型的岩浆硫特征。岔路口矿区硫化物的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值分别变化于18.311~18.356、15.536~15.573和38.115~38.229,大黑山矿区硫化物的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值则分别变化于18.341~18.719、15.529~15.637和38.033~38.363。铅同位素进一步指示铅的来源与燕山期岩浆作用有关。在铅同位素构造模式图中,矿石铅主要投点于地幔演化线和造山带演化线之间,表明铅来自于壳幔物质的混合。大兴安岭北段在晚侏罗世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发生了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并产生了大量含钼岩浆,为该区斑岩型钼矿床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63.
岔路口斑岩钼(锌铅)矿床是在大兴安岭北段新发现的超大型斑岩钼矿床,伴有一定规模的锌铅矿化,钼矿体呈拉长穹窿状,空间上呈上锌铅下钼的分带特征。钼成矿作用与晚侏罗世细晶斑岩和花岗斑岩的关系最为密切,矿化呈网脉状、脉状和浸染状产出,发育多期_多阶段脉体。根据形成温度、穿插关系、矿物组合和蚀变晕特征可划分出14类脉体,成矿前表现为石英±钾长石±磁铁矿±赤铁矿±硬石膏脉体(共4类),成矿期发育辉钼矿脉、钼铅锌过渡脉以及锌铅脉体(共7类),成矿后发育萤石、石膏和碳酸盐等脉体(共3类)。脉体内萤石的持续发育且早期硬石膏、磁铁矿、赤铁矿等矿物的存在,指示成矿流体具有高氟性质且早期具高氧化特征;脉体两侧蚀变晕从钾长石/黑云母→钾长石+绢云母→绢云母+黄铁矿→绢云母的变化,表明成矿流体具有从碱性向酸性演化的特征。高温脉体穿插低温脉体这类反切脉体的存在,反映岔路口矿床成矿流体具有多期脉动涌入的特征。成矿系统内脉体倾角研究表明,产状较平缓的脉体主要环绕成矿岩体分布在外围,高角度的放射状脉体(倾角60°)主要形成于成矿岩体的顶部;且高角度脉体与高品位矿体密切相关,矿体品位高的区域同时也是脉体集中发育区。脉体_蚀变_矿化的系统研究可指示矿床的剥蚀深度,岔路口矿区地表仅出露黏土化带和青磐岩化带,产出黏土矿物脉、碳酸盐脉等低温脉体,钻孔显示金属矿化自上而下具有Ag—Pb_Zn—Mo的分带,表明岔路口矿床的剥蚀程度较低,保存完整。  相似文献   
964.
新疆东天山是中国重要铁铜多金属成矿带之一,磁海大型铁矿床位于该成矿带南缘的北山裂谷带内。铁矿体赋存于早期辉绿岩和矽卡岩中,呈透镜状、脉状近平行排列,后期辉绿岩脉穿切早期辉绿岩和矿体。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文章对早期辉绿岩和成矿期后辉绿岩脉进行了年代学研究。锆石LA-MC-ICP MS U-Pb测年结果表明,赋矿辉绿岩的形成时代为(286.5±1.8)Ma和(284.8±1.3)Ma,辉绿岩脉形成于(275.8±2.2)Ma,由此限定磁海铁矿床的形成年龄在286~275 Ma,属于早二叠世成矿。结合区域岩浆和构造活动研究成果认为,磁海铁矿床成矿作用与东天山地区早二叠世大规模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浆作用密切相关,形成于碰撞后伸展构造环境中。  相似文献   
965.
西秦岭中—新生代红层的构造层划分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秦岭及其邻区中—新生代红层地层包括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这些红层地层的沉积组合、构造变形、空间分布及相互关系等是西秦岭中—新生代陆内地质过程的客观记录,对其系统研究是重建西秦岭及其邻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之基础。依据这些红层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沉积序列与沉积环境、空间分布型式和构造线方向及构造样式,西秦岭及邻区中—新生代红层地层可分为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古近纪—新近纪三个构造层。三个构造层对应于西秦岭中—新生代陆内构造演化的三个不同阶段,即早白垩世北东向盆—山构造、晚白垩世区域左旋走滑拉分构造和渐新世—上新世区域伸展泛盆地阶段。结合印支期多块体拼贴形成的中国大陆中—新生代陆内构造格局与岩石圈动力学过程分析,认为西秦岭早白垩世北东向盆山构造格局是中生代以来西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导致的东亚区域性伸展构造的组成部分;晚白垩世走滑拉分盆地则是白垩纪拉萨地块与羌塘—昌都地块汇聚碰撞背景下中国西北大陆区域性左旋走滑作用的结果;而渐新世—上新世的泛盆地阶段则指示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构造—地貌响应之前经历了漫长区域伸展均衡坳陷和侵蚀夷平期,这说明上新世,西秦岭尚未成为现今青藏高原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汇聚的构造响应起始于上新世末期。  相似文献   
966.
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鄂尔多斯盆地深地震测深剖面沿近东—西向布设长约420km,跨越鄂尔多斯盆地、六盘山和秦祁地块。本文根据沿测线爆破地震的6炮记录截面图中,6个震相的到时资料,结合地震记录中的振幅信息,确定了沿剖面的二维纵波地壳速度结构。鄂尔多斯盆地的地壳平均速度为6.38~6.40km/s,地壳厚度为41.7~48.2km。六盘山地区的地壳平均速度最高为6.40~6.42km/s,地壳厚度最大为53~54km。六盘山以西秦祁地块的地壳平均速度最低为6.32~6.40km/s,地壳厚度为50.3~53km。整个莫霍面形态东浅西深,明显向西倾斜。鄂尔多斯盆地东侧的莫霍面深度最浅为41.7km,六盘山下方莫霍面的深度最深为54km。莫霍面首波Pn在220km之后出现,速度为7.8~8.1km/s。最后讨论了本区的深部特征和盆山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967.
东昆仑之祁漫塔格成矿带以矿床类型、金属种类丰富多样为特征,以矽卡岩型矿床为典型,是地质学者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近年来此成矿带中的斑岩型铜钼矿找矿不断有新的突破,2013年在该成矿带东侧克停哈尔地区又新发现一典型斑岩型铜钼矿。矿区地层以古元古代金水口岩群为主,岩性为片麻岩、大理岩等变质岩,华力西期、印支期中酸性岩体广泛侵入,后者为赋矿岩石,岩体内有隐伏的小斑岩体及隐爆角砾岩,矿区北西向、北东向构造发育,有多个物化探异常分布。本区找矿突破是在全面认识分析以上成矿地质条件、物化探异常特征,类比已知典型铜钼矿床基础上,初步建立寻找斑岩型矿床的找矿思路,并据此思路开展勘查工作,最终取得了找矿突破,进而总结出克停哈尔斑岩型铜钼矿的找矿思路方法,建立了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综合信息找矿模型,为区域上开展同类型矿床的找矿工作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968.
沙泉子铁铜矿床是东天山地区赋存于火山岩中的矿床之一。矿体产于底坎尔组玄武岩与英安岩接触部位,在闪长玢岩与围岩接触带上也可见不规则铁矿化。对火山岩的形成时代以及构造地质背景的研究是重建成矿过程的关键。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沙泉子铁铜矿区底坎尔组流纹岩和闪长玢岩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321.7±1.7)Ma和(322.2±1.7)Ma,是早石炭世末岩浆活动的产物。元素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特征表明,底坎尔组火山岩属钙碱性系列,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具有岛弧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基性岩来源于受俯冲板片流体交代的亏损地幔,中性岩为基性岩分离结晶的产物,流纹岩是新生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综合前人研究成果表明,沙泉子铁铜矿床形成于早石炭世末陆缘弧环境,铁矿化不早于322 Ma。  相似文献   
969.
艾日垦其垦矿床是近年发现的铜钼矿床,位于中国西天山东部,处在中亚成矿带腹地。主要赋矿岩石为二长花岗岩,可划分为钾化带、硅化带、青磐岩化带和绢英岩化带等4个明显的蚀变带,且成带状分布,主要受那拉提南缘断裂控制。本文对矿脉中钾长石和岩体中绢云母进行了年龄测试,结果显示热液作用时限为268.35±4.05 Ma,岩浆作用时限为321.43±4.24 Ma。主微量元素分析测试显示出赋矿岩体富Si(SiO2=71.01%~73.94%),富碱(Na2O+K2O=5.53%~7.80%),贫钙(CaO=1.95%~2.93%),高Sr(>417×10-6)低Y(<12.3×10-6),总体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Ba、Th、Rb、K),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Ti),微量元素比值暗示曾发生下地壳加厚作用。流体包裹体测试结果显示出本矿床含矿脉体主要为变质流体包裹体,且近定向排列,具有低温低盐度特征,这与典型斑岩型矿床区别很大。研究认为本区在石炭纪岩浆侵入阶段并未形成矿床,但形成了铜钼等金属的预富集,二叠纪的热液作用是形成矿床的关键过程,与当时发生的韧性剪切作用关系密切,断裂为成矿热液上移提供动力和通道。  相似文献   
970.
长白山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作为典型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比较敏感,其生长季及积温的变化是准确评价该我国东北林区气候变化的重要依据。本研究采用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获取的1982-2010年气温目值观测资料,分析了近20a该地区生长季长度及积温的变化,结果标明长白山温带针阔叶混交林29a的平均温度为3.6℃,29a中该地区气温有较弱的上升趋势;长白山温带针阔叶混交林1990-2010年生长季长度的平均值为174d,近20a中生长季长度呈弱增长趋势;长白山温带针阔叶混交林1990~2010年生长季起始日期变化较稳定,生长季终止日期有推后的趋势;长白山温带针阔叶混交林1990-2010年≥5℃的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平均值分别为2616.9℃、1744.8℃。近20a中,≥5℃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都有着缓慢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