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42篇
地球物理   79篇
地质学   54篇
海洋学   53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81.
郯城-涟水综合地球物理剖面   总被引:85,自引:13,他引:7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穿过苏鲁地体的郯城-涟水剖面上进行了深反射地震和大地电磁调查,剖面全长139.5km,取得了高质量记录,一级品记录高达85%。结果表明:(1)苏鲁超高压-高压变质岩片向北西倾斜,表现为高速高阻岩片,并受到强烈的变形,反映了超高压岩片的俯冲与折返;(2)杨子克拉通向北俯冲在苏鲁地体之下,表现为常速、中低阻的挠曲板状体,内部有大量反映碰撞的反射楔形体;(3)嘉山-响水断裂带向南陡倾,低阻带直通浅地幔,具有燕山期裂谷的特征,估计有可能是与沂沭断裂带同期的中生代裂谷;(4)印支期俯冲扬子地壳的古Moho面与期后形成的新Moho面都有强反射,表明中新生代在地壳底部有强烈的岩浆活动与壳幔相互作用,促使新Moho面的形成;(5)超高压变质带下方有一组南倾的逆断层,与折返有关,在此处进行科学钻探对了解超高压变质带形成和折返机制很有利。  相似文献   
282.
利用甘肃省某风电场2017—2020年测风数据,基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模型,通过评估不同输入数据和模型时间窗口长度下的预报精度,设计一套适用于风电场的风速超短期快速滚动预报方案。结果表明:通过输入不同的特征变量,在风速的超短期(未来4 h内)预报中,风速自身变化起主导作用,模型输入变量中只加入各高度层的风速能得到更好的模拟效果。通过评估LSTM模拟时间窗口长度L对模拟效果的影响,当时间窗口长度L≤24 h时,模拟效果较好,说明超短期风速变化主要和风速自身临近时刻的变化有关;当L>24 h时,模拟效果快速下降,说明过长的L会削弱模拟能力,降低模拟精度。 通过分析LSTM在未来4 h内的风速模拟能力,发现随着预报时长的增加,模拟精度逐步下降,但在未来2 h内的风速均方根误差RMSE均小于2 m〖DK〗·s-1,结果较为理想,且该方法对计算资源要求不高,经济实用性强,在业务中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83.
刘志丰  丁锋 《气象科技》2022,50(6):851-858
基于气象历史观测资料,将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方法和Transformer模型结合提出了混合短期风速多步预测模型BLSTM TRA。以山东半岛南部沿海6个台站为研究区域,通过气象台站观测数据构建数据集。经与2018年ECMWF模式6 h预报结果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构建的BLSTM TRA多步预测模型可大幅度降低风速误差,BLSTM TRA的1 h单步预测结果和ECMWF预报模式结果对比,其RMSE平均降低了58.9%,MAE平均降低了63.2%;风速误差和大风统计过程分析发现,BLSTM TRA模型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可以抓住短时大风等敏感信息,对于大风预报结果明显优于ECWMF模式和传统LSTM模型。  相似文献   
28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产品、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加密自动站等资料分析了2016年6月14日山东中西部地区一次长生命史超级单体的环境条件和雷达回波结构演变。结果表明,强对流发生在华北冷涡天气背景下,中层有中空急流配合的冷槽叠加在低层低空急流配合的暖脊上,中低层之间水汽和热量的平流差异不断增大。地面露点锋生和中尺度辐合线触发的对流云团在深厚的垂直风切变和强的垂直不稳定层结作用下逐渐发展成超级单体风暴。超级单体低层反射率因子呈现明显"V"型缺口,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呈现典型的有界弱回波区,回波悬垂和回波墙,相应的中高层径向速度呈现出一个强中气旋,旋转速度达29 m/s,中气旋的发展和维持使得超级单体发展和维持。6月,当最大反射率因子值达到60 dBZ,出现中等强度以上中气旋且VIL值和VIL密度分别达59 kg/m2和4.7 g/m3以上时,在强对流预报业务中需要注意大冰雹的出现。冰雹发生在风暴单体强中心所在高度和回波顶高下降期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