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57篇
  免费   1469篇
  国内免费   1693篇
测绘学   231篇
大气科学   965篇
地球物理   2078篇
地质学   5045篇
海洋学   915篇
天文学   81篇
综合类   465篇
自然地理   939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25篇
  2022年   306篇
  2021年   318篇
  2020年   281篇
  2019年   359篇
  2018年   278篇
  2017年   319篇
  2016年   321篇
  2015年   344篇
  2014年   454篇
  2013年   456篇
  2012年   451篇
  2011年   507篇
  2010年   418篇
  2009年   478篇
  2008年   508篇
  2007年   538篇
  2006年   538篇
  2005年   408篇
  2004年   429篇
  2003年   343篇
  2002年   317篇
  2001年   238篇
  2000年   272篇
  1999年   207篇
  1998年   243篇
  1997年   229篇
  1996年   192篇
  1995年   140篇
  1994年   126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106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61篇
  1989年   55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通过对陕西省泾惠渠灌区现场调查及土壤样品的采集,分析了灌区土壤中Hg、Cd、Cr、Pb、As、Cu、Zn等7种元素的含量,应用地质累积指数对灌区土壤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从区域分布看,阎良区、临潼区、高陵县所属采样点污染较严重;Hg污染最严重,地质累积指数为1.007~3.117,58%的采样点级别为3级,属中度污染到强污染,38%的采样点级别为2级,属中度污染;Zn污染程度次之,地质累积指数为-0.407~1.644,71%的采样点级别为1级,属无污染到中污染;Cd污染变异程度最大,地质累积指数为-2.705~3.312,70%的采样点级别0级,属无污染,但个别采样点达到了强污染;Cu的地质累积指数为-0.535~0.421,Pb为-1.119~-0.144,Cr为-1.005~-0.458,As为-0.562~0.077,除个别点外这些重金属污染级别皆为0级,属无污染。  相似文献   
942.
塔里木盆地英买力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族群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英买力地区油气成因复杂,采用多馏分、多组分化学成分分析及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途径,对该区海相、陆相油进行精细分析。结果表明,英买力油田主要有两大类油组,分别是南部YM2井区的海相油(I类)和北部YM7井区的陆相油(Ⅱ类),各自具有典型的海相油与陆相油的特征。进一步分析表明,两大油组内部仍有分异。将第二油组进一步分为两亚类,以中、古生界产层为主的正常黑油和重质油为一类(Ⅱa),以古近系为主的凝析油为另一类(Ⅱb)。两亚类原油正构烷烃单体烃同位素稍有差异,芳烃组成与分布具有显著差异。较之于Ⅱa原油,Ⅱb原油富含联苯系列与氧芴系列、不同类型芳烃系列中以低分子量同系物占绝对优势,其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更重,与相邻的羊塔克地区原油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表明两者之间有一定的成因联系,前者可能为混源油,由位于库车坳陷中拜城凹陷提供两种陆相烃源岩。英买力地区陆相油并非以往确认的一种成因类型,可能至少由两套性质迥异的中生界烃源岩供烃。英买力地区第一类海相油(I类)尽管生物标志物特征相近,但分析原油的单体烃碳同位素具有显著差异,同样存在油气混源的可能。英买力地区海、陆相原油特征与成因的深入剖析,对于该区精细油源确认、油气成藏机制乃至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43.
To assess the contamination trends and potential bio-availability of sediment-bound heavy metals, concentrations of heavy metals in acid-leaching fraction and in bulk sediments from the two typical bays (the Meiliang Bay and Xuhu Bay) of the Taihu Lake, East China, were studied. Pb and Zn showed elevated concentrations in the sediments from both areas, although sedimentation history and degree of pollution are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bays. In the Meiliang Bay, both Pb and Zn pollutions started in the late 1970’s, the same time as the beginning of eutrophication of the lake, while the in the Xuhu Bay the metal contamination started since recent 10 years. The concentrations of acid-leachable Pb in the sediments from the Meiliang Bay are correlated with the historical eutrophication process. Before the eutrophication and heavy metal pollution, the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lake sediments were the same as the source compositions of the Xiashu loess. Both Pb and Zn in the sediments mainly occur in leachable forms by nitric or hydrochloric acid, whilst most of Cu is in residual frac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oth Pb and Zn may have higher mobility and bioavailability in water and biology than Cu.  相似文献   
944.
The concentration of gaseous elemental mercury (GEM) in the atmosphere of urban Beijing was measured from October 2003 to September 2004 to investigate the origins and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s of atmospheric Hg. The mean value of Hg concentration is 17.1 ng·m-3 (n=653). The atmospheric Hg data showed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s throughout the duration of our observation. The maximum GEM concentration (53.7 ng·m-3) was observed at Gucheng in the western area of urban Beijing. The GEM concentrations increased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 of the studied area, and were higher in winter than in summer. The highest and lowest monthly averages of GEM concentrations were measured to be 23.3 and 4.1 ng·m-3 in January and July,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GEM concentrations are higher in the daytime than at night in Autumn and from 14 March to 15 April, but daily GEM variation showed an inverse pattern from 22 April to 22 May. In winter, two peak values of GEM concentrations occurred at 13:30 and 21:30. Daily variation of GEM concentrations in summer was the lowest in the four seasons. Mercury from coal combustion was estimated to be the main source of anthropogenic emissions in Beijing from October 2003 to September 2004. Additionally, Hg emission from natural gas burning was estimated to be another dominant source of atmospheric Hg in Beijing.  相似文献   
945.
刘顺民 《福建地质》2010,29(3):238-243
在福建省沿海经济带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的基础上,应用富集因子法对福建省沿海地区表层土壤中铅的来源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福建沿海地区约98.2%的土地面积表层土壤中铅属于自然来源,其余地区含有人为来源铅,且集中分布于个别市县城区;铅自然来源区呈现广域性分布特征,人为来源区则呈现零星的斑点状分布特点;铅自然来源区和人为来源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土壤类型、森林植被分布以及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6.
流域-河口-近海系统氮、磷营养盐输移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流域-河口-近海系统氮、磷营养盐的主要来源、营养盐输移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介绍了当前营养盐输移研究的主要方法,并概括了氮、磷营养盐在流域-河口-近海系统的整体性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领域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展望,强调了将流域、河口与近海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并充分发挥分布式模型的优势开展营养盐输移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47.
城市非点源污染管理的制度、信息和决策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一  王学军  吴斌  韩峰 《水科学进展》2010,21(5):726-732
城市非点源污染对中国水环境的威胁日益加剧。制度不健全、信息基础薄弱和缺少决策支撑是当前城市非点源污染管理的主要制约因素。短期内,改善城市非点源污染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夯实信息基础。从长远来看,制度的完善是落实城市非点源污染管理的根本保障。发达国家在信息基础建设和制度设计方面的成果和经验对于中国城市非点源污染管理工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先进的决策支撑技术是管理获得预期成效的重要保障。国际上决策支撑技术研究的最新发展动态值得国内相关领域借鉴。  相似文献   
948.
巴林左盆地烃源岩分布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林左盆地是松辽盆地外围一个断坳叠合盆地,沉积岩厚度10000多米,具有一定的生油成气条件。  相似文献   
949.
天津市是我国水资源缺乏、人均占有淡水资源最少的城市之一,也是我国地面沉降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地面沉降现已成为天津市的主要地质灾害,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天津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天津市平原区洼地众多,这些洼地大部分是天津市的湿地分布区。在洼地内建设应急地下水水源地,既可以起到为城区供水,缓解城区的地面沉降,又可以改善洼地生态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950.
沂源县田庄水库农业面源氮素淋滤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辉  刘庆福 《地下水》2010,32(2):71-73
受农业面源影响,典型山区水库-田庄水库氮素超标,通过模拟土壤在不同降雨强度与不同降雨类型下的淋滤行为,探讨氮素淋溶释放规律,并对田庄水库农业面源氮素入库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降雨类型和降雨强度只影响土壤中氨氮峰值浓度出现的时间,对其数值影响不大,由于土壤中硝氮含量较高,使降雨强度和类型对其淋出液中的硝氮峰值浓度产生的时间和数值都有所影响;农业面源氮污染通过田庄水库四条入库河流年均排入水库中的硝氮总量高达604.49t,氨氮为23.85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