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8篇
地球物理   3篇
海洋学   147篇
综合类   3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01.
王彬  孙金生 《海洋与湖沼》2008,39(3):217-221
利用细胞分层液(比重为1.083)进行养殖牙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分离、纯化及培养,并采用膜片钳技术观察了单核细胞膜的电生理特征.结果表明,牙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添加PHA(30(u)g/ml)的M199(20?S)培养液中,于25clC塑料培养(Costar,美国)中能够贴壁生长传至6代,存活30天以上.单核细胞呈不规则圆形,细胞长径为(12.30±0.62)μm,短径为(10.29±1.05)μm,并具有较强的吞噬活性,吞噬率(PP)和吞噬指数(PI)分别达到(61.9士3.05)%和1.58±0.51;淋巴细胞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长径为(8.50±0.82)μm,短径为(7.46±1.07)μm,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分别达到(42.1±2.33)%和3.17±1.57.膜片钳研究结果表明,牙鲆单核细胞适宜进行膜片钳研究,记录的细胞均表达电压门控钠、钾、钙离子通道.  相似文献   
102.
为了解河流弧菌对牙鲆表皮黏液的黏附特性,采用3H-TdR同位素示踪方法研究了细菌浓度、孵育时间、孵育温度、pH值、阳离子、碳水化合物等因子对河流弧菌黏附作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河流弧菌能很好地黏附于牙鲆表皮黏液,黏附量随菌浓度升高而增大并符合饱和黏附动力学:y=417.89ln(x)+691.57(R2=0.986);在30℃下黏附量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而增加,180min趋于饱和;孵育温度在4~30℃范围内黏附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多,30℃时黏附量最大;pH值酸性较碱性黏附作用明显,pH为5时最强;NaCl浓度在0.5%~4.5%范围内,细菌黏附作用随着浓度升高而增强,较纯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Ca2+,Mg2+能显著加强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但Ca2+作用明显超过Mg2+;葡萄糖等8种碳水化合物能显著促进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P<0.05)。以上结果说明:河流弧菌对牙鲆表皮黏液的黏附量较大,这有利于进一步感染、致病;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受温度、pH值、阳离子、碳水化合物等多种环境因子的影响,较高的水温有利于河流弧菌的黏附,有利于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3.
牙鲆是太平洋西岸海水养殖、捕捞和自然增殖的主要鱼类,但是人工养殖病害多、生长慢,针对这一问题,从2003年开始开展了牙鲆选择育种。本文利用筛选和培育的F1、F2代牙鲆家系核心群体,构建了F3代家系52个,在生长到196d时,对家系1 560尾鱼苗全长、体宽、体质量、全长日增量和体重日增量5个生长性状进行测量和计算,获得7 800个数据。采用"加性-显性"线性模型、最小范数二阶无偏估计法(MINQUE)对以上生长性状的边际平均值、加性方差分量、显性方差分量、随机方差分量、狭义遗传力、广义遗传力、亲本加性效应、杂交随机效应等遗传参数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1202、1206、1226和1211家系以上生长性状的边际平均值同时显著高于其他家系。以上5个生长性状的加性方差分量比率为(0.099±0.01)~(0.24±0.02),显性方差分量比率(0.30±0.02)~(0.31±0.02),随机方差分量比率(0.48±0.02)~(0.61±0.01),5个性状狭义遗传力0.099~0.24,广义遗传力0.38~0.54,以上遗传参数均达极显著性水平(P0.01)。综合比较18个亲本5个性状的加性效应预测值,发现F0917、F0908、F0905、F0915、F09125和KS(韩国牙鲆)亲本在5个性状上都具有极显著的正向效应(P0.01),其他亲本5个性状都不同程度的表现为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负向加性效应。对42个杂交组合显性随机效应进行预测,D(2×6)、D(2×18)、D(3×4)、D(7×12)、D(7×14)和D(8×13)6个杂交组合在5个性状上都表现为极显著(P0.05)正效应,利用这些杂交组合建立家系将促进牙鲆以上5个性状的生长。本文研究结果,为牙鲆优良家系的建立及新品种的培育初步筛选出了性状优良的亲本、杂交组合和家系,同时为牙鲆进一步选择育种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04.
105.
以鱼粉为蛋白源,小麦粉为糖源,鱼油为脂肪源配制基础饲料,分别添加不同浓度梯度(0.1%、0.4%和0.8%)的大豆异黄酮和大豆皂甙。以不添加大豆异黄酮和大豆皂甙的基础饲料作为对照组,共制成7种等氮(粗蛋白49.1%)、等能(总能20.1kJ/g)的实验饲料。在循环水系统中养殖初始体质量为(2.58±0.01)g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8周后观测牙鲆肝脏和肠道蛋白质消化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牙鲆肠道胰蛋白酶的活性不受饲料中大豆异黄酮的显著影响(P>0.05),却随大豆皂甙添加量的升高而显著下降(P<0.05)。肠道糜蛋白酶的活性在饲料中大豆异黄酮添加量为0.1%时取得最大值(37.3±5.9)U/mg,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大豆异黄酮对肝脏中胰蛋白酶-1和糜蛋白酶-1基因表达量有显著(P<0.05)的影响,而添加大豆皂甙却对这些基因表达量的影响不显著。由此可见,大豆异黄酮直接作用于基因表达和酶活两个水平,而大豆皂甙只在酶活水平发挥显著的作用。同时,大豆异黄酮对牙鲆饲料利用率影响的双重性依赖于剂量的大小,其中的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6.
INTRODUCTIONBillard ( 1 986)studiedthespermatozoonultrastructuresinteleostsandfounddistinctdifferencesa mongdifferentspecies.Studyonspermatozoonmorphologyandfunctionisachallengebecauseofthesperm’sspecialenvironment (Gageetal.,1 998;WangandZhang,1 999) .Sinceleft ey…  相似文献   
107.
为鲆鲽鱼耐低温标记辅助育种研究和应用提供候选基因,并了解耐寒相关基因在低温下的表达图示,作者通过同源克隆以及5?/3?RACE的方法扩增得到了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CIRP和HMGB1基因。组织表达谱分析显示,这两个基因在脑、鳃、心脏、肌肉、肝脏、肠等组织均有表达,但HMGB1基因在鳃中表达较弱。低温胁迫后,两基因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其表达量在肌肉中都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0~12 h逐渐上升并达到最大值,然后下降恢复至最初水平。但在肝脏和脑组织中的变化趋势却不同,低温胁迫后0~2 h HMGB1基因在脑中的表达量上升至最高,然后下降至最初水平,在肝脏中变化不大。而CIRP基因在低温胁迫后0~2 h在肝脏中表达量处于上升趋势,然后下降至初始水平,在脑中变化不大。由此推测,这两个基因在低温条件下都参与了机体对外界的抵抗,特别是在抵抗外界寒冷的主要组织—肌肉中发挥作用,可能共同参与了机体的免疫反应,对低温胁迫环境下的鱼体进行保护,可以作为鱼类耐低温标记筛选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08.
分别采用浓度0.1μmol/L、1μmol/L的雌二醇(E2)和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IOP)对褐牙鲆幼鱼进行连续5周的暴露实验,取鳃、肝、肾进行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显微镜观察。实验结果显示,在2种试剂的暴露胁迫下,鱼体组织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随着试剂浓度的增加、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变化明显。研究表明,E2可以导致鳃小片弯曲变细,末端弯曲膨大,鳃小片断裂,细胞坏死、脱落;肝细胞排列紊乱,肝细胞肿胀,出现脂肪变性和空泡化;肾小管形态崩解,肾小管变细,肾小管管腔变大,肾小球结构遭到破坏。DIOP可以促使鳃小叶之间发生组织增生、粘连,鳃小叶末端弯曲膨大,出现非组织性空腔;肝细胞出现轻微的细胞脂肪变性和空泡化;肾小管形态遭到破坏,出现管细胞受损或不可见现象。  相似文献   
109.
In vitro acute cytotoxicity of neonicotinoid insecticide imidacloprid (IMI) to the gill cell line of flounder (FG) that collected in the gill of Paralichthys olivaceus, was examined by 3 widely used endpoint bioassays: NR (neutral red), MTT (3-(4,5-dimethylthiazol-2-yl)-2, 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 and TCP (total cell protein).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IMI increased at concentrations ≥0.5 μg/ml. The IC50 value of NR, MTT, and TCP was 41.86, 38.46, and 39.08 μg/ml, respectively. The ultrastructural observation revealed that the mitochondria of the cells exposed to 60 μg/ml IMI for 48 h were severely damaged, swollen or disrupted, while their nuclei and 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m (RER) remained normal. This would suggest that the mitochondria are probably the primary target of IMI.  相似文献   
110.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消化道形态学及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大体解剖及光镜技术研究了牙鲆消化道形态学和组织学。牙鲆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小肠、幽门垂和直肠构成。牙鲆口咽腔较大 ,牙锥形 ,为颌齿 ,舌三角形 ,粘膜表面为复层扁平上皮 ;食道粘膜也衬着复层扁平上皮 ,在食道起始处存在少量味蕾和较多的杯状细胞。由食道到胃 ,杯状细胞逐渐减少直至消失。肌肉也由横纹肌变成平滑肌。胃稍膨大 ,弯曲呈 J型 ,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贲门部、胃体和幽门部均有胃腺分布 ,尤以胃体处最多。小肠短 ,为体长的 1/ 2左右。小肠上皮为具微绒毛的单层柱状上皮 ,幽门垂 4个 ,无括约肌 ,组织结构与小肠相似。直肠粘膜上皮为假复层柱状上皮 ,粘膜上皮中散布着较多的杯状细胞 ,环肌比较发达。牙鲆的消化道组织特点表明 ,其消化过程的特性就是食物停留胃内的时间较短 ,因而牙鲆的进食间隙也较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