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5篇
  免费   203篇
  国内免费   160篇
测绘学   154篇
大气科学   102篇
地球物理   149篇
地质学   883篇
海洋学   187篇
综合类   204篇
自然地理   1289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111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124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38篇
  2011年   174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65篇
  2007年   170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36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991.
通过开展野外调查、震源深度校核、震源机制解反演等多项工作,综合研究了2011年7月威海地震序列.利用P波初动方法反演震群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本次震群的破裂方式均为走滑型,节面Ⅰ(走向北东向)是最可能的破裂面.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初步推断震群的发生受北东向断裂的控制.通过识别地震波形的Pn震相和sPn震相,计算得到地震震源深度,推测本次地震发生在上地壳.由于震源深度较浅,地震烈度调查工作表明震中最大烈度能达到Ⅴ度.  相似文献   
992.
《Urban geography》2013,34(2):208-227
Theories of place have yet to be developed to explore societal responses to terrorism in the post-9/11 city. Urban geographers have shown the relevance of pla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way people live in cities, including conceptualizations of the way people perceive those places. Geographers working on environmental risk have also conceptualized perception, but only in regard to hazard perception. They have not focused on the city itself as a hazard site, nor have they studied how the contours of place affect hazard perception. Joining urban geography and risk-hazards scholarship, this study argues for a terrorism-place nexus that links terrorism hazard perception to urban place. Using survey and interview data collected from 79 financial service executives in New York City, it will be shown that terrorism has created a place-based ontological dissonance among financial executives, and we speculate about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 city should these workers restore ontological order by moving away their establishments.  相似文献   
993.
从资源、市场、政策、产业转移等角度,结合区位熵、半结构式企业访谈和案例分析等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探讨清远市再生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现状、存在问题及其成长机制,提出在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中,其成长的动力机制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在不断地演变。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初期,除了传统要素外,历史偶然性和市场自发性为集群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而在中后期,政府作为制度的提供者在集群的发展和演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体而言,巨大的有色金属再生资源蓄积量和庞大的劳动力资源等内生资源优势,加上政府对再生资源产业和集群的政策扶持、跨区域产业转移的制度安排、有意识地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等外生制度优势,内源和外源动力共同促成高端要素的集聚发展、产业集群转型升级、集群化生产网络和专业化分工的形成。这种欠发达地区经济崛起的内生性推动力,能为其他城市发展再生资源产业提供重要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994.
地下水在饮用水、灌溉农田和工业生产供水中占有重要地位,湛江市的发展离不开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湛江市的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污染,水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本研究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湛江市市区在2001年和2011年丰水期期间中浅层地下水水质监测点的水质状况进行评价分析,探讨了10年间湛江市地下水水质状况的变化,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2001年Ⅰ类水仅占13%,Ⅴ类水比重高达67%,2011年接近一半的监测点属于Ⅴ类水,超过六成的监测点处于Ⅳ、Ⅴ类水.对比2001年和2011年可以看出,2001-2011年期间湛江市市区中浅层地下水水质状况未有明显变化,地下水受污染程度严重,主要污染物为NH4+,NO2-和Fe.  相似文献   
995.
赵静  闫小培  朱莹 《地理科学》2016,36(12):1802-1810
基于住房普查和建筑普查资料,对深圳市城中村“非正规住房”的空间特征与演化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城中村“非正规住房”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并形成若干集聚区,且表现出明显的圈层分化,非正规住房规模比重从城市中心到边缘呈先增长后降低的发展态势。影响城中村“非正规住房”空间结构的主因子包括规模因子、住房构成因子、增长因子、建筑特征因子和使用状态因子,城中村“非正规住房”可以划分为边缘增长型、空间集聚型、相对稳定型和中心转化型等4种类型。 深圳市城中村“非正规住房”的发展演化过程包括形成阶段、快速发展阶段、高潮阶段和缓慢增长阶段,不同阶段的非正规住房具有差异化的演化背景与空间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996.
该文以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区域,利用2003,2007和2010年3个时相的遥感影像,分析了土地利用的变迁状况。研究表明,在研究时段的7年间,耕地面积减少趋势显著,总面积减少了1 727.00hm2;另一方面工矿仓储用地面积直线上升,总面积增加了1 703.12hm2。总体上来说,主要表现为耕地向工矿仓储用地和城镇住宅用地的转化,两者的转化量分别占耕地减少总面积的71.16%和14.35%;其次是林地和空闲地向工矿仓储用地的转化,前者的转化量占林地减少总面积的68.86%。  相似文献   
997.
林耀忠 《福建地质》2012,31(2):140-146
南平下明洋铅锌钼多金属矿区土壤测量发现Pb、Zn、Mo、W、Bi等异常。北部西部以Pb-Zn组合为主,元素相互套合较紧密,异常浓度以外带为主;东南部岩体接触带附近以Mo-W-Bi组合为主,元素相互套合紧密,异常浓度高,浓集中心清晰,分布连续,规模较大。分析认为矿区土壤Pb、Zn、Mo、W异常为矿致异常。  相似文献   
998.
《福建地质》2012,31(2)
根据福安市地质灾害复核调查的资料,统计分析了该市十多年来地质灾害发生的现状,研究地质灾害发生与地形(地貌)、岩土体、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密切关系,总结出大多数地质灾害点分布于自然坡度为25°~45°的陡坡地段,滑坡崩塌发生多为5~8月份的雨季或台风暴雨季节,人类工程活动致灾因素主要是削坡建房等,并提出相关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999.
杜建文 《福建地质》2012,(2):107-114
天堂铅锌锰多金属矿地处闽中裂谷带北段、武夷山成矿带东缘,矿体明显受南北向断裂带及其派生的北东东向断裂构造控制。矿区发现铅锌锰多金属矿体3条,均产于北东东向断裂构造破碎带内。在矿体空间分布上分带明显,具有上锰、下铅锌(银)的特点。初步研究认为矿床属中低温热液成因,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马面山群变质基底,深部铅锌(银)多金属矿的找矿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000.
梁乐辉 《福建地质》2012,(2):185-190
根据福安市地质灾害复核调查的资料,统计分析了该市十多年来地质灾害发生的现状,研究地质灾害发生与地形(地貌)、岩土体、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密切关系,总结出大多数地质灾害点分布于自然坡度为25°~45°的陡坡地段,滑坡崩塌发生多为5~8月份的雨季或台风暴雨季节,人类工程活动致灾因素主要是削坡建房等,并提出相关的防治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