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18篇
  免费   1593篇
  国内免费   2628篇
测绘学   1143篇
大气科学   3000篇
地球物理   1875篇
地质学   3337篇
海洋学   1909篇
天文学   589篇
综合类   646篇
自然地理   1440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40篇
  2022年   267篇
  2021年   331篇
  2020年   331篇
  2019年   501篇
  2018年   351篇
  2017年   451篇
  2016年   454篇
  2015年   522篇
  2014年   587篇
  2013年   724篇
  2012年   627篇
  2011年   651篇
  2010年   520篇
  2009年   668篇
  2008年   723篇
  2007年   772篇
  2006年   721篇
  2005年   595篇
  2004年   563篇
  2003年   490篇
  2002年   439篇
  2001年   332篇
  2000年   360篇
  1999年   283篇
  1998年   244篇
  1997年   225篇
  1996年   185篇
  1995年   172篇
  1994年   150篇
  1993年   129篇
  1992年   90篇
  1991年   66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世界石油探明储量分布特征与空间格局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油探明储量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文章对1980年以来不同区域尺度,包括全球、各大区以及国家层面的石油探明储量变化、分布特征等进行分析,得出结论:(1)世界石油探明储量自1980年以来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呈现明显的阶梯状增长的态势,基本每十年出现一次储量跃升,并保持一段时间的平稳。储采比一直稳定在40年以上,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2)大区尺度的石油探明储量分布不均衡,且探明储量的变化趋势不同。中东一直是石油探明储量最大的地区,其次为中南美洲地区。中东、北美占世界比重先升后降。非洲和中南美洲稳步提升,亚太地区持续下滑。(3)国家层面的石油探明储量呈现明显的集中分布。储量前4的国家占世界储量的53.75%,储量超过10亿吨的国家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世界石油开发的基本格局。从各国演变来看,世界石油储量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从中东、北美向中亚、俄罗斯和中南美洲等转移。  相似文献   
992.
张婷  张杰  杨俊钢 《极地研究》2014,26(4):481-486
利用2012年全年的ASCAT散射计风场数据,对55°S以南的南极周边海域海面风场开展了时空分布特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南极周边海域,7月平均风速最大,为12 m·s-1,12月平均风速最小,为8 m·s-1,冬季大于夏季;该区域平均风速主要在9—12 m·s-1之间,全年出现的天数280天,约占全年的77%;风速10 m·s-1所占比例也是冬季大于夏季。从全年来看,南极周边海域在冬季(4—6月)和春季(7—9月)风速普遍较大。该区域0°W—60°W海域内风速明显比其他海域要小。  相似文献   
993.
为了探讨绥中一次暴雪伴雷电天气过程的成因,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每6h间隔的1°×1°的再分析资料和营口多普勒雷达的资料,分析此过程的天气形势特点、高低空急流的作用、雷达回波的特征及反映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的相关物理量场的特征。结果发现:雷电发生在对流层中层的西南风急流和底层偏东风均处在最强的时刻,当对流云团发展到-20℃温度层时,温差起电产生雷电;雷电发生在低层850hPa附近存在的逆温层消失之后,同时配合低层水汽的辐合,产生了暴雪天气;雷电和强降雪发生在大气底层南风和北风转换的过程中,强降雪的时间与冷空气扩散加强的时间比较一致,当冷空气扩散到整个大气底层时强降雪结束;引起雷电和强降雪的对流不稳定层结主要处在对流层中层,并为上升运动的发生提供了动力和热力条件,促使雷电发生和强降雪的维持。  相似文献   
994.
马艳  郭丽娜  黄容 《干旱气象》2014,(5):773-780
2008年5月28日至6月1日青岛市区出现了持续5 d的大气污染,其中29-30日为重度污染,其余3日为轻度污染。本文基于青岛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以及环境监测站SO2、NO2、PM10监测资料,利用资料分析和中尺度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造成青岛此次持续多日的大气污染的污染源、大气环流和气象要素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污染过程主要是外来沙尘引起的PM10污染;持续较强的逆温层结以及近地面层弱南北风频繁交替出现造成沙尘在近地层往复、积聚,最终导致连续多日的空气污染。  相似文献   
995.
QuikSCAT卫星散射计矢量风检验及南海月平均风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2008年建设的,西沙海洋观测研究站上的自动气象站实测数据,对亚太数据研究中心提供的近实时QuikSCAT卫星遥感风场资料(2008年4月6日—12月31日)进行了检验和统计特征分析,得出:这两者风速的相关系数为0.86,平均偏差为-1.50 m/s,均方根误差为1.71 m/s,表明QuikSCAT卫星遥感风场资料在南海具有很高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利用QuikSCAT卫星遥感的月平均风场资料分析了南海月平均风场特征。结果表明:(1)南海季风10月到次年3月盛行东北风,6—8月盛行西南风,4、5、9月为季风转换季节;(2)存在两个平均风速大值中心,一个位于南海南部(10°N,108°E)附近,另一个位于台湾海峡附近,其位置和强度会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动。  相似文献   
996.
高婷  曾燕  何永健  邱新法 《气象科学》2014,34(5):473-482
提出一个基于NCEP风向数据估算全国夏季降水的模型。根据NCEP地面气压、经纬向风数据计算得到全国1971—2000年夏季各月盛行风向;并将盛行风向与宏观坡向夹角的余弦值作为降水的坡向因子,以此区分山体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的空间分布。利用站点观测资料、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坡向、坡度因子,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估算夏季降水的回归方程,得到全国1971—2000年夏季各月及总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图,并对模型结果进行检验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此方法估算夏季总降水量的平均绝对误差为27 mm,平均相对误差为11.8%。模型结果能体现迎风坡与背风坡的雨量差,符合客观规律,能够定性、定量地再现中国夏季降水的实际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97.
针对2010年江淮地区入梅日预报偏差情况,利用2010年6—7月高低空实况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入梅前后湿度、经向风、地转西风急流的变化特征,并结合1985—2005年21 a历史平均状况和近几年的变化特征,分析了江淮地区入梅前后气象因子变化的规律性、普遍性,丰富了江淮地区入梅预报着眼点。研究发现:有些年份地转西风急流从30°N以南北跳到30~37.5°N区域,对江淮地区进入梅雨期有很好的预示作用,且其稳定维持,有利于江淮梅雨期降水的持续。70%湿度区北跳到30°N的时间及持续时间对江淮地区入梅日的预报和梅雨期长度有着较好的指示作用。在30~35°N区域内v850 hPa-v200 hPa风速差值的突然增大和江淮地区入梅有着较好对应关系。这为梅雨的预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98.
利用广东省汕尾红海湾大型浮标站的近4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汕尾红海湾近海海面风的日变化特征、季节变化特征和大风特点.分析表明:红海湾近海海面秋、冬风速大,夏季风速小,风向以东北风为主;平均情况下中午前后风速较小,早晚较大,风向以东北风为主;冷空气和热带气旋是造成红海湾近海大风的主要天气系统;大风平均阵风系数较小,最大阵风系数在热带气旋影响下出现.  相似文献   
999.
低序级断层在地震剖面上,通常表现为具有微小错动,同相轴扭曲,或者振幅变弱,延伸短、断距小、识别难,描述难等特征。在对采集处理过程中影响低序级断层识别的观测系统面元网格、信噪比、频率、速度误差等因素详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全波场正演地质模型,借助方查体属性技术以及井资料,研究了针对性的处理技术。同时利用相干体属性、曲率属性沿层切片、方差体等技术进行有效识别低级序断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GAMIT/GLOBK软件处理2011年特种监测网的观测数据,将IGS站的选取分10种方案进行试验,计算结果从基线长度变化、测站坐标、NRMS、基线重复率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得出利用GAMIT/GLOBK软件处理该特种监测网时的几点建议:建议选取IGS站为GPS网提供参考框架;IGS站选取的数量不一定最多,但空间上应尽量均匀分布;选取7个IGS站时得到较高精度的结果。在日后处理此类型的特种监测网时对IGS站选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