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10篇
  免费   1109篇
  国内免费   1631篇
测绘学   94篇
大气科学   202篇
地球物理   795篇
地质学   4579篇
海洋学   622篇
天文学   2148篇
综合类   317篇
自然地理   1193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06篇
  2022年   315篇
  2021年   322篇
  2020年   298篇
  2019年   328篇
  2018年   284篇
  2017年   274篇
  2016年   259篇
  2015年   314篇
  2014年   316篇
  2013年   370篇
  2012年   337篇
  2011年   347篇
  2010年   297篇
  2009年   550篇
  2008年   442篇
  2007年   489篇
  2006年   541篇
  2005年   409篇
  2004年   404篇
  2003年   449篇
  2002年   363篇
  2001年   305篇
  2000年   308篇
  1999年   258篇
  1998年   280篇
  1997年   190篇
  1996年   141篇
  1995年   126篇
  1994年   132篇
  1993年   84篇
  1992年   84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971.
珠江口盆地重要不整合界面与珠江沉积体系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永凤  李冬  王英民  徐强 《沉积学报》2015,33(3):587-594
以珠江口盆地区域二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为基础, 结合南海扩张演化历史, 重点研究了盆地内部重要不整合面、盆地演化以及对珠江沉积体系演化的控制作用, 旨在为南海北部珠江沉积体系深水油气勘探提供支持和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盆地除基底外, 发育三个重要的不整合面, 即破裂不整合、陆坡跃迁不整合和陆坡坡度突变不整合;据此将珠江口盆地珠江沉积体系演化划分为四个阶段:裂陷期主要发育河流、湖泊相沉积;断陷陆坡期主要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前积层较陡);拗陷缓陆坡期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前积层较缓);拗陷陡陆坡期主要为三角洲-海底峡谷-海底扇沉积。断陷陆坡期与拗陷缓坡期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勘探, 应沿陆架坡折横向去勘探;而拗陷陡陆坡期三角洲-海底峡谷-海底扇, 应采取纵向勘探的思路, 垂直于陆架坡折方向寻找油气。  相似文献   
972.
孙伟  陈明  何江林  曹竣锋  王东 《沉积学报》2015,33(2):265-274
西藏羌塘盆地中生代发育广泛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前人对该区地层的对比研究多局限于古生物地层学,本文尝试通过锶同位素地层学方法对上侏罗-下白垩统索瓦组地层进行全球对比。根据锶同位素地层学的基本原理,本文在对样品进行显微组构分析、阴极发光分析、Ca、Si、Sr和Mn等元素含量分析及评估其对同期海水代表性和样品溶解过程合理性的基础上,测试了羌塘盆地半岛湖地区上侏罗-下白垩统锶同位素组成,并建立了相应的演化曲线,进行了全球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样品的锶同位素组成与前人已公布的同期海水锶同位素组成数据较为接近,其演化曲线与国际上已公布的锶同位素演化曲线有着较好的可对比性,晚侏罗-早白垩世时期全球海平面的变化和侵蚀作用的强弱是控制锶同位素演化曲线的主要因素。此外,通过对索瓦组海相碳酸盐锶同位素的研究,我们认为索瓦组的顶部可能延伸到早白垩世欧特里夫期,近而说明了羌塘盆地在早白垩世欧特里夫期还存在大规模的海相地层。  相似文献   
973.
安徽巢北地区五通组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扬子地区广泛发育泥盆系五通组地层, 因为处于海侵初期, 地层中陆相和海相特征共存, 导致对该组沉积环境认识上的分歧;安徽巢北地区泥盆系五通组为一套厚层砂岩夹泥岩组合, 其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一直不清。为此, 在前人研究成果和野外剖面实测基础上, 采用沉积学、地层学等方法, 结合室内磨片和粒度分析方法, 对其厚层砂岩段进行了详细分析, 研究发现巢湖地区五通组形成于海相沉积环境, 即具滚动组分和跳跃组分组成的多段式的后滨-前滨, 跳跃组分和悬浮组分组成的两段式的前滨-上临滨, 有跳跃组分和悬浮组分组成的两段式的沙泥混合坪, 结合沉积序列特点和沉积特征, 最终确定五通组的观山段下部为滨岸相的后滨-前滨的砾石海滩沉积, 观山段上部为滨岸相的前滨-上临滨的砂质海滩沉积, 擂鼓台段下部为滨岸相的混合坪粉砂岩泥岩沉积, 擂鼓台段中部为滨岸相的泥坪、海湾、滨岸沼泽沉积间有前滨的砂质海滩沉积, 擂鼓台段上部为滨岸相的含铁质的混合坪沉积。该文不仅具有理论价值, 也具有一定的教学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974.
通过对西南天山阿克雅孜和木扎尔特地区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构造几何学和岩石变形相关运动学的详细剖析,厘定出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及其相关围岩的构造单元。详细研究表明,研究区可划分为三个构造单元:北部单元、中部单元和南部单元。确定了每个构造单元的构造几何学特征及各个构造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分析岩石变形特征和叠加关系,确定了岩石所记录多期变形的运动学特征。根据研究区的多期构造变形特点,建立了阿克雅孜和木扎尔特河地区构造演化序列。共划分出四期构造可识别的事件(E1-E4),分别代表了E1:高压-超高压岩石折返过程;E2:高压-超高压岩石造山带的早期改造过程;E3:北部构造事件对高压-超高压造山带影响;E4:走滑构造对高压-超高压造山带的叠加。沿造山带系列构造分析表明,西南天山高压-超高压带中发育的四期构造事件沿中天山北缘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各期构造事件也有一定的横向可对比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多期变形事件的构造背景的探讨,建立了整个天山在古生代的构造拼合过程,揭示我国西部洋壳相关的深俯冲造山带形成过程和参与深俯冲作用(超)高压变质岩的变形变质历史。  相似文献   
975.
孙敬博  孙腾飞  陈文  喻顺  尹继元  李超  张彦  刘新宇 《岩石学报》2015,31(12):3732-3742
红云滩岩体位于东天山觉罗塔格西部,对其进行热演化历史研究对于揭示觉罗塔格地区乃至整个东天山地区的构造-热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红云滩岩体进行黑云母Ar-Ar、锆石(U-Th)/He和磷灰石(U-Th)/He测年,并结合前人的锆石U-Pb测年结果,精细刻画出该岩体自形成以后经历的热演化过程,并据此识别出东天山红云滩地区发生过多期快速抬升冷却事件。黑云母阶段升温Ar-Ar法同位素定年得到的坪年龄为316.9±1.8Ma,单颗粒锆石和磷灰石(U-Th)/He同位素定年得到的平均年龄分别为213.7±9.6Ma和65.5±1.3Ma。热年代学数据及模拟结果表明东天山红云滩地区自晚古生代以来经历了3个快速冷却阶段,分别为: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ca.330~296Ma)、晚三叠世(222~220Ma)、晚白垩世(91~77Ma)。其中,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的快速冷却作用是岩体侵位后与围岩热传导冷却及伴随天山造山隆升冷却综合作用的结果,晚三叠世和晚白垩世的两期快速冷却事件分别与羌塘-欧亚板块、Kohistan-Dras岛弧-拉萨地块碰撞的远程效应造成的东天山地区隆升作用有关。新生代以来,红云滩岩体所在的阿奇山-雅满苏地区构造活动相对较弱,未发生较为明显的隆升作用,与天山西段新生代的构造活动有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976.
中国西北部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新发现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文渊 《中国地质》2015,42(3):365-380
西北地区地处中亚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的交汇处,中间夹有塔里木克拉通和华北克拉通的西段。地质历史上,两个克拉通及其裂解的微陆块的形成和运动史,基本约束了中国西北部的构造发展历程。围绕克拉通及微陆块的显生宙造山带基本是其周缘增生的结果,由于大陆运移,其他大陆边缘增生的产物,在早三叠世(210 Ma)大陆汇聚中也添加了进来,这些造山带及其陆块边缘的增生是西北各种内生金属矿床的重要形成背景。同时,新元古代、晚古生代陆内与地幔柱有关的大火成岩省的发育,为铜镍等重要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此外,在克拉通及其微陆块形成和后期的叠生盆地中,形成了重要的沉积和沉积变质矿床。西北地区近年来重要找矿发现,不断印证了西北克拉通边缘板块构造增生和板内幔源构造岩浆作用成矿的特点,并对传统的地质背景构造认识提出了挑战。这其中,最具经济价值和地质意义的是3个超大型金属矿床的发现:西天山早石炭世阿吾拉勒火山-次火山岩浆喷溢型磁铁矿矿床、东昆仑早泥盆世夏日哈木岩浆深部熔离-贯入型铜镍矿床和西昆仑侏罗—白垩纪火烧云构造热液型铅锌矿床。阿吾拉勒磁铁矿矿床是中国首例火山-次火山岩浆喷溢型磁铁矿矿床,可与智利的拉科超大型典型磁铁矿矿床对比,且更具有经济价值,该矿床的勘查和研究为深入理解中亚造山带天山及其邻区石炭纪裂谷型火山岩浆作用与成矿提供了研究的范例;夏日哈木铜镍矿是中国近年来最重要的铜镍矿发现,探明镍资源量已达百万吨以上,该矿床的发现为查明中国早古生代末期新的岩浆铜镍成矿事件及其找矿潜力提供了研究新区;火烧云铅锌矿床是新近发现的具有超大型资源潜力的铅锌矿床,也是喀喇昆仑—三江造山带中蕴藏的中新生代巨型铅锌成矿带上最重要的成矿发现,为深化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巨型铅锌成矿带的成矿物质来源和构造控矿机制提供了新的基地。  相似文献   
977.
中南部非洲优势矿产资源有金、铜、铁、铬、金刚石,锰、铀、镍、钒、钴、铂、锑的储量也居世界前列。主要的矿产集中分布于前寒武纪地体内,中南部非洲前寒武纪地体的形成演化决定了矿产的种类和主要成矿类型。文章总结了中南部非洲的地质构造演化以及其主要矿产资源的成矿类型和分布规律,并划分成矿区带至三级。探讨了部分主要成矿区带的成矿规律:太古宙的矿产主要与花岗-绿岩地体有关;古元古代的矿产主要分布于陆缘盆地,与岩浆作用有关;中元古代的矿产主要与岩浆作用有关,次为沉积变质作用;新元古代的矿产主要与沉积变质作用有关,次为岩浆作用。  相似文献   
978.
塔西南新生代前陆盆地东段盆山结构与冲断带变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西南新生代前陆盆地受西昆仑山造山带南北向挤压和帕米尔弧形构造带向北突进的影响,导致盆山结构与盆地冲断带构造变形在平行造山带方向表现出明显差异。本文通过地震资料解释,系统研究了塔西南新生代前陆盆地东段盆山结构与冲断带的构造变形特征,认为塔西南新生代前陆盆地东段盆山结构表现为西昆仑造山带向北大规模冲断,盆地区挠曲沉降,前陆地区发育宽的褶皱冲断带,冲断带前锋已扩展至捷得背斜一线,褶皱冲断带与前渊坳陷存在大范围重叠。盆地东段的褶皱冲断带在纵向上可以分为基底卷入变形带、滑脱变形带。山前第一排变形带受多期构造叠加影响,产生横向变形的分异:西段柯东段早期为构造楔形体变形形成的背斜构造,后期被甫沙–克里阳右行走滑断裂改造,剖面呈现复杂的变形特征;东段克里阳段构造变形以早期的逆冲推覆为主。结合生长地层与磁性地层分析,冲断带的变形总体表现出前展式的构造变形特征,上新世阿图什组沉积期开始形成柯东构造带;随后变形向北传播,在上新世早中期形成柯克亚构造带;至早中更新世晚期,构造变形扩展至固满–合什塔格构造带。  相似文献   
979.
在弯道水槽中展开系列试验,研究水力冲刷过程中均质土岸坡冲刷崩塌输移与河床冲淤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该过程及变化特征可描述为:水下坡面侵蚀及坡脚淘刷导致岸坡失稳崩塌;暂时堆积在凹岸坡脚处的崩塌体加剧附近水流紊动程度利于其输运与分解;分解后较粗的颗粒随弯道螺旋流以推移质形式被输移至下游凸岸落淤,较细的颗粒大部分都随水流以悬移质形式被携带至下游出口;水流结构随岸坡及河床变形而调整;如此循环往复。试验成果进一步表明:冲刷状态下,试验材料黏性越小、近岸流速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岸坡冲刷崩塌量及河床冲刷量都越大;同条件下岸坡冲刷崩塌总量大于河床冲刷总量,且河床相对冲刷率随岸坡冲刷崩塌量的增大而减小,数值范围为0.40~0.92。  相似文献   
980.
以SRTM3-DEM为数据源,在ArcGIS支持下,采用水文分析以及DEM分析数据与地质图、卫星图像和地形图区域数据综合对比分析,结合实地调查及前人研究成果,对莱州湾南岸的弥河、白浪河、潍河3条典型河流河网河间地的提取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流域河间地比率的空间关系、流域地貌侵蚀对比与区域变化、全新世河型及河型转换以及区域地貌发展阶段进行了研究.通过DEM的水文分析、河网提取、河间地制图,得到了每条河流、每种累积流量取值下河网中的河间地,从而提出了快速提取河间地的一种新方法.区域空间上,河间地比率自西向东存在弱的增大变化.流域侵蚀综合分析表明:3条河流曾明显下切,即西部的弥河以单河道截切式下切;中部的白浪河以拓展式下切;东部的潍河呈嵌入式下切.表明西部侵蚀下切幅度大于东部(西部河流侵蚀速度快于东部),从而印证了河间地比率西小、东大的空间变化.对古河型(/河网)分析表明,全新世以来有网状河、扇状分汉河、汇聚型河、顺直河和曲流河5种河型.河型转换受控于气候变化、基准面下降和不均衡的构造抬升.将研究区全新世的河流地貌演化分为全新世早阶段、全新世中期早阶段、全新世中期晚阶段、全新世晚期早阶段和全新世晚期晚阶段5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