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8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137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324篇
地质学   219篇
海洋学   377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9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乐清湾潮汐特征及对潮滩沉积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通过对乐清湾潮汐特征的研究,结合流路的模拟结果,阐述了湾内泥沙输运的途径,从而说明了潮动力对湾内潮滩沉积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2.
珠江河口海区潮流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ADI法首次对整个珠江口河口海区的潮汐和潮流进行了数值模拟。与实测值相比,潮位、潮流场、佘流场和八大河口门潮量等的模拟计算结果令人满意;还计算了拉格朗日余流场和拉格朗日标识质点运动轨迹,并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43.
杭州湾潮致余流数值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1959年10月-1992年5月在杭州湾250余测次海流周日连续观测资料,运用σ坐标系下的三维潮控制方程,模拟该湾的欧拉余流,进行欧拉余流产生机制的数值试验;并根据欧拉流动的数值计算结果,采用拉格朗日速度在欧拉流场的近似展开,求得水质点运动轨迹和速度。结果表明,杭州湾潮致余流的最大余流速度为46.0CM/S,惯性效应是杭州湾潮致余流产生的主要原因,杭州湾拉格朗月余流场被逆时针的大涡旋控制,表层  相似文献   
944.
The temporal variation of tidal-front sharpness (i.e., the maximal gradient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in Iyo-Nada, Japan has been investigated using SST obtained by a commercial ferryboat. Tidal-front sharpness varies in time with a period of 15 days. A numerical model approach was also adopted to investigate the temporal variation of frontal sharpness. The numerical model, which contains a restoring term to express the tidal front reconstructed fortnightly by tides, reproduces the tidal front accompanied by growing and/or decaying frontal waves. The amplitude of modeled frontal sharpness agrees well with the observation. The amplitude of sharpness is much smaller than the observed value, unless frontal waves develop along the modeled front. This therefore implies that tidal fronts are destroyed mainly due to growing frontal waves, and are restored fortnightly at spring tides. We quantitatively evaluated the subsurface intrusion of seawater into the stratified region from the mixed region by conducting passive-tracer experiments. We find that the cross-frontal transport with frontal waves is 4.9 times larger than that without frontal waves. In addition, the cross-frontal transport reaches a long distance (about 25 km) because of heton (mushroom)-type eddies developing along the front with frontal waves.  相似文献   
945.
极浅海域潮流数值模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以往的浅水环流数值模型进行改进,建立适用于极浅水域的且能达到较高分辨率的潮汐环流数值模型。模型的主要特点是:(1)通过改进海底摩擦项的表达式来克服传统的二次方律在极浅的潮滩区所产生的不稳定问题;(2)采用逆风格式处理动量方程中的平流项,有效地抑制由于岸边界移动引起的数值短波的扩散。结合老虎滩湾海上工程的需要,利用本模型进行一系列的数值模拟试验。经过实测资料验证表明,改进后的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  相似文献   
946.
利用最新研制测温链浮标,根据1994年6-8月在辽宁省长海县海鲜岛扇贝养殖区现场连续观测的水温实测数据,分析该区域水温连续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0-10m范围内,水温存在着极为频繁的急剧变化,而且水温的连续与潮位的变化基本相同。通过时间序列频谱分析可以看出水温波动存在着明显的潮周期特征,并且水温剧烈波动的时间与扇贝出现大量死亡的时间相吻合。  相似文献   
947.
河口潮滩沉积物磷的季节性累积和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长江口潮滩表层沉积生磷的赋存形态和含量的研究表明,碎屑态磷为沉积物中磷的主要形态,约占总磷的62.52%;铁结合态磷和有机磷次之,分别占总磷的18.06%和14.69%;自生磷灰石加钙结合态磷和吸附态磷最少。综合研究区内的各种理化条件,指出弱吸附态磷、铁结合态磷和有机磷是长江口潮滩潜在生物可利用磷,约占总磷的33.16%,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潜在因素。上覆水的盐度效应是影响沉积物铁结合态磷含量的关键性因子;而自生磷灰石加钙结合态磷的含量变化则与上覆水的温度、溶氧量及沉积物有机质的分解有关;有机磷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都存在较大变化,主要与潮滩生物动态过程,即磷的再矿化有关。  相似文献   
948.
厦门湾水体中2 3 4 Th 2 3 8U不平衡的时间序列数据表明 ,无论是溶解态、颗粒态2 3 4 Th还是总2 3 4 Th ,相对于母体2 3 8U均严重亏损 ,呈现出与开阔大洋水明显不同的特征。溶解态、颗粒态2 3 4 Th的停留时间介于 0 .5— 41d之间 ,其中低潮时停留时间比高潮时小 2— 4倍 ,证实近岸海域具有强烈的清除、迁出作用 ,且潮汐变化对海域颗粒动力学特征有重要影响。2 3 4 Th停留时间与总悬浮颗粒物浓度 (TSM)、Chl.a的关系则表明 ,近岸海域元素的清除、迁出作用主要受陆源颗粒物输送的影响 ,与生物活动关系并不密切。此外 ,非稳态与稳态清除模型结果的对比证明 ,稳态模型对于具有强烈清除、迁出作用的近岸海域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949.
海州湾及邻近海域潮流数值计算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采用不规则三角形网格的分步杂交法,建立海州湾及邻近海域二维变边界潮流数值模型,计算得到最大潮流分布、同潮时线与等振幅线、潮流椭圆、潮致欧拉余流分布及不同时刻潮流场分布。  相似文献   
950.
The five chemical associations ofheavy metals have been extracted continuously using the Tessier extracting method.Results show that Cu,Pb,Fe,Zn and Cr in the sediment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residual fraction,while the major chemical association of Mn is carbonates.Carbonate heavy metals are converted into Fe-Mn oxides in autunm.And in the low tidal flat,after carbonates have changed into ionic heavy metals,some of the elements are transported to the overlying water,Cu,Pb,Fe and Mn have good correlations with each other,and Zn,Cr also show their similarity of chemical behavior in the sedi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