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22篇
  免费   949篇
  国内免费   1588篇
测绘学   1552篇
大气科学   1352篇
地球物理   554篇
地质学   2141篇
海洋学   711篇
天文学   71篇
综合类   468篇
自然地理   410篇
  2024年   68篇
  2023年   252篇
  2022年   295篇
  2021年   293篇
  2020年   230篇
  2019年   301篇
  2018年   242篇
  2017年   245篇
  2016年   237篇
  2015年   266篇
  2014年   325篇
  2013年   384篇
  2012年   445篇
  2011年   429篇
  2010年   319篇
  2009年   335篇
  2008年   349篇
  2007年   300篇
  2006年   271篇
  2005年   283篇
  2004年   248篇
  2003年   172篇
  2002年   202篇
  2001年   137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2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31.
Under artificial LD cycles(6,12,18 L),the elvers of Japanese eel,Anguilla japonica,showed a 24 h cycle of locomotor activity rhythm being most active at light transitions:the eels' activity rose to a primary peak after lights-off,followed by a quiescent period during which they buried into the shelters or lying motionlessly on sand for most of the time,and then reached a secondary peak before lights-on.Elvers could resynchronize their activity rhythm with a new photo cycle within 4 d.Moreover,their activity level at dark phas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s the light period was prolonged:higher activity levels during shorter dark period.However,the elvers did not display clearly the existence of a circadian rhythm under constant light or dark conditions.The timing of daily activity rhythm evidenced in the Japanese eels may occur through the action of the LD cycles with a weak participation of an endogenous circadian system.In all the LD cycles,over 99% of the activity occurred in the dark phase,indicating that the eels were always nocturnally active no matter what time of day it might be.Under 12 L conditions,the eels' activity level and the time outside sand were significantly elevated both at light and dark phases as temperature increased from 10~15 to 20~25 ℃.The activity rhythm pattern(i.e.,two peaks occurring around light transitions) did not apparently change among temperatures.However,in contrast with the primary activity peaks immediately after lights-off at 20 and 25 ℃,the timing of the primary peaks at 10 and 15 ℃ showed a latency of a few hours following lights-off,indicating the inhibiting effect of low temperature on the eels' activity.  相似文献   
32.
采用新试剂3-甲氧基-甲亚胺H测定海水中的硼,加入EDTA和酒石酸掩蔽各种干扰离子,不须分离可直接测定,方法简便、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33.
随着世界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能源紧缺问题一直被人们所关注。作为可再生能源的海洋能则被认为是可开发利用的重要领域。据理论统计,使用现代技术,每年可从海洋存储的能量中获取相当于1750亿吨以上的标准燃料的能量。可以解决人类今后若千年的能源需求。海洋热能的利用是海洋开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美国、日本已有中型(20~50kW)的海洋热能转换(OTEC)发电装置。目前,美国海洋能开发公司在美国能源部(DOE)  相似文献   
34.
研究表明 :腐屑食性鱼类——梭鱼对环境中有机氮的摄入能力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加 ,随温度的升高 ,体重系数显著减少。摄入氮 (CN,mg/ d)与体重 (W,g)和温度 (T,℃ )的数值关系可用如下模型表示 :CN=0 .6 370 W1 .0 642 ln(3.70 0 8T)。体重为 1 0 0 g的梭鱼每日可消耗环境中 332 mg氮有机质。梭鱼氮的吸收效率主要受温度的影响 ,而氮的转化效率与体重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随体重的增加 ,排泄氮所占比例降低  相似文献   
35.
氮(N)是生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营养元素,N循环是整个生物圈物质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十年来,环境和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促进了人们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及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海洋中的N循环亦受到了广泛关注。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JGOFS)、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GLOBEC)等重大国际合作计划的实施,海洋中的N循环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本文主要对海洋沉积物中的N循环过程进行了阐述,包括海洋沉积物中N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海洋中N与生物生产过程的关系、早期成岩作用及N的去营养化、沉积物中N循环及其控制机制、颗粒N的形成及其功能、N与其他生源要素循环的关系)及沉积物中N循环的研究方法等,以期对进一步开展N循环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6.
化学处理海带粉对La3,Ce3的吸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洪  宁黔冀 《海洋科学》2002,26(5):21-22
海带中含有大量的褐藻胶,褐藻胶是一种多糖,分子中含有 -COOH, -OH有机官能团,此外海带细胞壁上存在 -SO3H, -OH等[1],因此能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配位化合物,利用此性质,可以用来吸附溶液中的重金属离子[2 ,3] 。理论上海带也能与稀土金属元素形成配位化合物,即可吸附溶液中的稀土金属离子,有关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初步研究海带对稀土La3 +,Ce3 +的吸附作用,旨在为该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海带直接作为吸附剂使用,尚有活性低、粘连、不宜重复使用的缺点,因此,借鉴多糖类方面的处理经验,对人工养…  相似文献   
37.
用m-氨基苯甲酸作原料,经溴代、重氮化、还原脱氨、酰氯化和酯化反应等步骤,合成了六种新型的三溴苯甲酸的溴代和非溴代芳酯,即;双(2,4,6-三溴苯甲酸)-2',3',5',6'-四溴-1',4'-苯二酯,2,4,6-三溴苯甲酸-2',3',4',5',6'-五溴苯酯,2,4,6-三溴苯甲酸-2',4',6'-三溴苯酯,2,4,6-三溴苯甲酸-4'-溴苯酯,2,4,6-三溴苯甲酸-4'-甲基苯酯和2,4,6-三溴苯甲酸苯酯.通过对产物中碳、氢、溴元素的定量分析以及红外吸收光谱和氢核磁共振谱的研究,验证了合成产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38.
对深圳福田、阳江、海南新竹红树林秋茄Kandelia candel及海口榕树Ficusm icrocarpa叶中类脂物进行萃取,分离出正构烷烃,通过气相色谱(GC)及色谱-质谱(GC MS)分析,测出了正构烷烃的碳数分布和相对含量.气相色谱-稳定同位素比质谱仪(GC-IRMS)测定了正构烷烃单体化合物的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秋茄叶和榕树叶正构烷烃的碳数分布均为C17C33,主要集中在C23-C31(>90%).化合物含量最高为C27的有深圳福田秋茄、海南新竹秋茄、海口榕树,而阳江秋茄为C25.单体化合物的稳定同位素δ13C深圳福田秋茄为-31.42‰-34.48‰,阳江秋茄为-31.69‰-33.62‰,海南新竹秋茄为-30.30‰-33.04‰,海口榕树为-29.92‰33.56‰;平均值分别为-32.95‰、32.67‰、31.67‰、-31.74‰.结果表明,秋茄和陆地植物榕树的光合作用都是通过C3途径,是典型C3植物.  相似文献   
39.
以苯酚和4—溴苯甲酸为原料,合成一种尚未见文献记载的新化合物——4—溴苯甲酸—2,3,4,5,6—五溴苯酯,用无水三氯化铝催化苯酚的全溴化。此产物可望在阻燃剂方面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40.
伊利诺斯盆地宾夕法尼亚纪沉积物季节性降雨的证据ErikP.Kvale等根据古纬度位置、动物群证据或气候敏感岩性的出现而恢复的古气候可表达一个地区相当长时期的气候格局,但气候的细节只有通过与目前条件相同地区的比较才能推断。由于时间的迁移、海洋和陆地的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