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601篇
  免费   13166篇
  国内免费   18332篇
测绘学   5732篇
大气科学   10568篇
地球物理   13474篇
地质学   41472篇
海洋学   12509篇
天文学   3701篇
综合类   5299篇
自然地理   14344篇
  2024年   283篇
  2023年   946篇
  2022年   2520篇
  2021年   2981篇
  2020年   2866篇
  2019年   3677篇
  2018年   2826篇
  2017年   3212篇
  2016年   3276篇
  2015年   3586篇
  2014年   4660篇
  2013年   4451篇
  2012年   4700篇
  2011年   5049篇
  2010年   4164篇
  2009年   5216篇
  2008年   5125篇
  2007年   5388篇
  2006年   5209篇
  2005年   4788篇
  2004年   4307篇
  2003年   3980篇
  2002年   3486篇
  2001年   2973篇
  2000年   2847篇
  1999年   2554篇
  1998年   2169篇
  1997年   1780篇
  1996年   1531篇
  1995年   1275篇
  1994年   1200篇
  1993年   968篇
  1992年   806篇
  1991年   624篇
  1990年   403篇
  1989年   379篇
  1988年   278篇
  1987年   166篇
  1986年   94篇
  1985年   75篇
  1984年   49篇
  1983年   34篇
  1982年   36篇
  1981年   29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22篇
  1978年   30篇
  1977年   10篇
  1976年   6篇
  1954年   2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闽浙沿岸上升流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将闽浙沿岸作为研究海区,采用坐标下三维斜压非线性的浅海陆架模式,综合考虑风、边界流(台湾暖流、黑潮、长江冲淡水)及地形等动力因子对上升流形成的影响,较好地模拟了闽浙沿岸上升流的分布。得出夏季闽浙沿岸近海岸区域有三个比较强的上升流中心,分别位于2520′N,12000′E、2640′N,12015′E、2720′N,12045′E附近,并且在对闽浙沿岸水文结构的模拟中,同样得出夏季沿岸的低温高盐区与计算出的三个较强的上升中心一致。冬季沿岸上升流的强度和范围都明显减弱,但在2520′N,12000′E和2600′N,12030′E及2830′~3000′N,12200′E附近仍有相对较强的上升流存在。  相似文献   
992.
The use of diving animals as autonomous vectors of oceanographic instruments is rapidly increasing, because this approach yields cost-efficient new information and can be used in previously poorly sampled areas. However, methods for analyzing the collected data are still under development. In particular, difficulties may arise from the heterogeneous data distribution linked to animals’ behavior. Here we show how raw temperature data collected by penguin-borne loggers were transformed to a regular gridded dataset that provided new information on the local circulation off Kerguelen. A total of 16 king penguins (Aptenodytes patagonicus) were equipped with satellite-positioning transmitters and with temperature–time–depth recorders (TTDRs) to record dive depth and sea temperature. The penguins’ foraging trips recorded during five summers ranged from 140 to 600 km from the colony and 11,000 dives >100 m were recorded.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recorded during diving were used to produce detailed 3D temperature fields of the area (0–200 m). The data treatment included dive location, determination of the vertical profile for each dive, averaging and gridding of those profiles onto 0.1°×0.1° cells, and optimal interpolation in both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using an objective analysis. Horizontal fields of temperature at the surface and 100 m are presented, as well as a vertical section along the main foraging direction of the penguins.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temperature databases (Levitus World Ocean Atlas and historical stations available in the area), the 3D temperature fields collected from penguins are extremely finely resolved, by one order finer. Although TTDRs were less accurate than conventional instruments, such a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of penguin-derived data provided unprecedented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the upper level circulation pattern east of Kerguelen, as well as the iron-enrichment mechanism leading to a high primary production over the Kerguelen Plateau.  相似文献   
993.
南海混合层深度的季节变化及年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新的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资料,得到南海混合层时空场的分布特征,剖析了南海混合层深度的季节及年际变化特征。资料分析表明:南海混合层存在着显著的季节和年际变化,且两者的均方差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季节变化中,冬季混合层在南海北部及西北陆架区深,在南海南部及吕宋冷涡处浅;夏季混合层在南海西北部浅,东南深。南海这种混合层深度分布特征除了与热通量的季节变化有关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季风引起的Ekman输送及Ekman抽吸有关。混合层深度距平场EOF(Empirical Othorgnal Function)第一模和第二模时间变化的主信号均为周期的年际变化信号,其中第一模态约为3 a,第二模态则有1.8,2.4和4.3 a的3个显著周期。EOF第一模显示混合层深度在南海东南部年际变化幅度最大,且滞后Nino3指数7个月时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为0.422 3);EOF第二模显示在南海南部和北部混合层深度呈反位相变化。  相似文献   
994.
本文分析了东、黄海典型海区3个测站在2000~2003年间4个航次的叶绿素a周日变动特征,结果表明由于地理环境、水文特征以及季节差异,各海区叶绿素a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变动特点.在东海陆架区,日变化上表层各粒级主要以半日周期为主,受黑潮入侵程度不同而略有变化;长江口由于受到潮汐的影响,各粒级的日变化同潮汐的涨落相对应,主要为半日周期;黄海中部海区叶绿素a尤其是NANO级浮游植物在周日变化上以全日周期为主,受黄海冷水团强弱不同而不同.本文进一步应用渐近回归初步分析了多种环境因子对叶绿素a周日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5.
北极楚科奇海海冰面积多年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极气候系统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其中,海冰面积和厚度的减小是其最主要的特征.楚科奇海是海冰面积变化最有代表性的区域.文章利用积累了9a的高分辨率海冰分布数据研究海冰面积的多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年的冰情有显著的季节内变化,海冰面积距平曲线体现了不同时期海冰面积变化的动态过程.在1997~2005年间,楚科奇海海冰面积经历了轻(1997年)-重(2000~2001年)-轻(2002~2005年)的变化过程.9a的数据总体上体现了海冰面积减小的趋势,2005年的冰情呈现了历史新低.每年融冰期的长短与冰情轻重有密切的关系,冰轻年份融冰开始时间早,冻结结束时间晚.各年海冰面积最小值发生在9月下旬至10月初,各个年份海冰最小面积差别很大.有的年份只有4%,而重冰年可以大于50%.文章采用4个重要参数表达海冰多年变化.其中海冰面积指数反映了当年总体平均的海冰面积距平;海冰最小面积反映了融冰期海冰的极限情况;上一个冬季的气温积温也与翌年海冰面积有良好的关联;分析了风场对海冰的影响,表明风场在融冰期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变海冰的覆盖面积.  相似文献   
996.
海中悬移质是决定海洋光学性质、海洋水质,河口海岸带演变动力过程的重要环境参数。本文利用模拟遥感反射比数据集建立人工神经网络反演悬移质浓度,并利用东中国海现场同步数据对该算法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997.
关于底侵作用和拆沉作用在南海中的指示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海位于印度板块、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是世界上最大的边缘海。许多学者对其成因模式和动力学机制进行过多方面的探讨,但往往只注重地壳浅部和侧向碰撞的研究,而忽视了深部的壳幔相互作用。从地形地貌、岩石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岩相古地理学等地质事实出发,论述了南海存在着大规模的底侵作用和拆沉作用,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简单的以底侵作用和拆沉作用为主的壳幔相互作用模型来模拟南海的形成演化过程,指出底侵作用和拆沉作用是南海形成演化过程中深部的主要推动力,对南海的形成演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8.
冬季东中国海环流中的中尺度涡旋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高精度的POM模式 ,考虑了海底地形、外来流、长江径流、海面风应力、海面热通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模拟了冬季东中国海环流结构。模拟结果显示 :在黄海东部很可能存在两个涡 ,中心分别在124°37′E ,37°N ,124°E ,35°30′N ;东海北部存在一个大型的气旋式涡旋 ,其中心位置在125.1°E ,30.5°N附近 ,该涡旋是由东北向的台湾暖流、西北向的黄海暖流及南下的沿岸流组成的封闭结构 ;日本九州以西黑潮入侵分支形成一涡旋 ,黑潮分支是形成此涡旋的直接动力因素 ,另外地形和冬季盛行的偏北风也对该涡旋的形成有一定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999.
In this paper, we derive an unsteady refraction–diffraction model for narrowbanded water waves for use in computing coupled wave–current motion in the nearshore. The end result is a variable coefficient, nonlinear Schrödinger-type wave driver (describing the envelope of narrow-banded incident waves) coupled to forced nonlinear shallow water equations (describing steady or unsteady mean flows driven by the short-wave field). Comparisons with experimental data show that good accuracy can be obtained for cases of nonbreaking wave transforma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s show that the interaction of wave groups with longshore topographic nonuniformities generates strong edge wave resonances, providing a generating mechanism for low-order edge waves.  相似文献   
1000.
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探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9  
深部地震和重力资料反演揭示了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在总体上由北部的华南沿海(厚约30km)向南部的洋盆(5──8km)逐渐减薄。南海的近SN向拉张不仅造成南北方向地壳结构的巨大变化,也造成东西向的明显变化。在南海北部陆缘的西部,局部拉张产生了一系列裂谷构造。西沙海槽作为一条狭窄的陆内裂谷向西延伸,海槽南北两侧地壳厚度超过25km,海槽中部地壳减薄至不足10km。西端的莺歌海盆地地壳厚仅5km,缺少明显的壳内反射-折射。在珠江口盆地中部,地壳厚度在下陆坡明显减薄,地壳下部存在较薄的(3──4km)高速层(地震波速7.2──7.5km·s-1);在珠江口盆地东部,地壳底部存在约 10km厚、300km宽的高速层。在台湾地区,由于弧陆碰撞,曾经减薄的陆壳在碰撞带增厚,莫霍面深度超过30km。南海北部陆缘在裂谷拉张和海底扩张期间岩浆活动平静,表明南海北部陆缘为非火山型陆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