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5篇
  免费   251篇
  国内免费   529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192篇
地球物理   250篇
地质学   1261篇
海洋学   256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61篇
自然地理   14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1996年包头西6.4级地震震兆特征的特殊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孙加林 《地震》1998,18(3):233-239
1996年包头西6.4级地震是一次十分重要的地震,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震。集二十多年对强震前主要震兆特征和地震活动图像演化的认识,无论在6.4级地震前看到的,还是震后震例总结的,种种震兆异常基本集中在临河地区,而不是包头地区。  相似文献   
152.
Ammonite faunas consisting of Neolobites vibrayeanus (d'Orbigny), Calycoceras (Calycoceras) naviculare (Mantell), C. (Lotzeites(?)) sp., Pseudocalycoceras lattense Thomel, Metoicoceras geslinianum (d'Orbigny) and Euomphaloceras septemseriatum (Cragin) from Saumur, within the type area of the Turonian stage, are described from the collections of the Château de Saumur. They allow the recognition of two Upper Cenomanian horizons at Saumur, the one equivalent to the Sciponoceras gracile/Metoicoceras geslinianum Zone as developed in the Sables à Catopygus obtusus/Sables de Bousse of the Cenomanian stratotype; the other, older assemblage equates with the Calycoceras naviculare/Eucalycoceras pentagonum Zone fauna known from the Marnes à Ostracées of the type Cenomanian. From lithological comparison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is area is the source of the types of both Metoicoceras geslinianum and Neolobites vibrayeanus, which are redescribed.  相似文献   
153.
辽西火山岩型金矿分布在中生代陆相火山盆地边缘活动带内,受辽西弧形构造带控制,为火山期后热液矿床,可初步划分为3种成因类型:次火山(斑岩)热液型(二道沟式),火山—次火山热液型(红石砬子式)和爆发角砾岩型(水泉式),成矿作用与中酸性火山—次火山岩关系密切,成矿时代为燕山期(90—110Ma)。稳定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含矿热液为富含挥发组份和多金属成矿元素的富金水溶液,来源于地壳深部或上地幔,即高温热卤水对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长期侵蚀、淋滤和溶解,获取大量的金属成矿元素,在不透水层之下形成深部液态矿源层。  相似文献   
154.
印度洋中西部大眼金枪鱼年龄与鱼体脂肪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2012年10月—2013年3月在印度洋中西部海域金枪鱼延绳钓渔业调查所获得的样本,利用其脊椎骨鉴定了334尾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的年龄,并利用鱼类脂肪含量仪测定了其肌肉的脂肪含量,进而对年龄与脂肪含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样本金枪鱼的特征如下:(1)年龄组成为1—9龄,其中4—6龄比例最大,约占样本总数的66.4%;(2)脂肪含量范围为3.1%—29.8%,平均为13.4%,优势范围在7.0%—17.0%之间,其中13.0%—17.0%的比例最高达51.4%;(3)通过比较不同年龄组的脂肪含量发现,鱼体脂肪含量1—3龄随年龄增加而下降。4—5龄脂肪含量较高,6龄急剧下降到最低,7—9龄又呈升高的趋势;(4)雌性和雄性大眼金枪鱼的新陈代谢变化无明显差异,雌性比雄性的性成熟年龄要早1年左右,雌性3—4龄时性成熟,而雄性为4—5龄时性成熟;(5)脂肪含量的变化可能与大眼金枪鱼生长、繁殖、衰老等过程中的新陈代谢变化相吻合。  相似文献   
155.
中西太平洋延绳钓黄鳍金枪鱼渔场时空分布与温跃层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解热带中西太平洋延绳钓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适宜的温跃层参数分布区间,采用Argo浮标温度信息和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The 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Fisheries Commission,WCPFC)的黄鳍金枪鱼延绳钓渔获数据,绘制了热带中西太平洋月平均温跃层特征参数和月平均CPUE的空间叠加图,用于分析热带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中心渔场时空分布和温跃层特征参数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热带中西太平洋温跃层上界深度、温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而温跃层下界深度、温度季节性变化不明显,黄鳍金枪鱼中心渔场分布和温跃层季节性变化有关。全年中心渔场的位置分布在温跃层上界深度高值区域,随温跃层上界深度高值区域季节性南北移动。在新几内亚以东纬向区域(5°N~10°S,150°E~170°W)上界深度值全年都在70~100m之间,全年都是延绳钓黄鳍金枪鱼中心渔场。中心渔场上界温度多在26℃以上,但是在上界温度超过30℃区域,CPUE值较小。中心渔场主要分布在温跃层下界深度两条高值带之间区域,在温跃层下界深度超过300m和小于150m区域,CPUE值均偏低。中心渔场主要分布在下界温度低于13℃区域,下界温度超过17℃难以形成中心渔场。频次分析和经验累积分布函数计算其适宜温跃层特征参数分布,得出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适宜的温跃层上界温度和深度分别是27~29.9℃和70~109m;适宜的温跃层下界温度和深度分别是11~13.9℃和250~299m。文章初步得出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中心渔场温跃层各特征参数的适宜分布区间及季节变化特征,为我国金枪鱼实际生产作业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6.
利用Argo剖面数据和水声学数值模型,分析了西太平洋夏季在热带海区(I型)、亚热带南部海区(II型)和亚热带北部海区(III型)三类典型声速环境下的会聚区特性。声场计算结果表明,声速环境的区域性差异及声源深度的变化对会聚区声场特性有明显影响。当声源深度为20m时,热带海区会聚区距离较远,第一会聚区约为65km,超出亚热带海区约5km;当声源深度为200m时,亚热带北部海区会聚区距离较远,第一会聚区约为60km,亚热带南部海区、热带海区依次递减约5km。I型和III型剖面在特定的声源深度条件下出现波导型声场,当声源位于表层时热带海区产生表面波导,当声源位于次表层时亚热带北部海区产生次表层波导,对于1kHz的声波,波导深度范围内的传播损失比波导深度以外高出10~20dB。  相似文献   
157.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是影响东亚夏季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其年际变率受热带多个海区的海-气相互作用过程的调控。为明确影响夏季西太副高的关键海区及其影响机制,在总结最近十余年来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归纳出影响夏季西太副高年际变率的5个关键海区,包括赤道中东太平洋、热带印度洋、副热带西北太平洋、海洋大陆附近海区以及热带大西洋。阐述了这5个关键海区的海温异常影响西太副高年际变率的机制,并探讨了5个关键海区海温异常的形成机制。围绕夏季西太副高的年际变率,回顾了当前气候模式的模拟和预测研究的现状。最后,提出了本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58.
东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特征及环流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1961-2012年中国东北地区91个气象站逐月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海温资料,以及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显著性检验等方法,分析了东北地区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年代际变化特征及相应的环流分布型变化,探讨了不同年代际背景下东北夏季降水年际变化的环流差异。结果表明,东北夏季降水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1961 1983年(P1)期间降水偏少,19841998年(P2)期间降水偏多,1999年之后(P3)又进入偏少时段。P2与P1时段相比,东北气旋式环流和蒙古反气旋式环流异常增强,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地区为气旋式环流异常,来自西北太平洋偏东水汽输送贡献明显。P3与P2时段相比,东北冷涡活动偏弱,东北地区东部在850 h Pa为偏北风异常,偏南水汽输送有所减弱。进一步分析证实,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对于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及相关环流型的年代际变化有重要的调制作用。P1与P3同为降水偏少时段,PDO都处于负位相,东北地区反气旋式环流都偏强;然而P1时段的多雨年,水汽输送主要来自较强的夏季风偏南气流;P3时段的多雨年,水汽输送可能主要来自西北太平洋地区。  相似文献   
159.
High-pressure mafic granulites occurring as lenticular bodies within garnet-amphibolites in Kangxiwar Fault have been first reported in this paper. The P-T conditions of two metamorphic stages were ob-tained using calibrated geothermal barometers and ThermoCalc Program. The peak metamorphic con-dition of these high-pressure granulites is about 760―820℃,1.0―1.2 GPa and the retrograde meta-morphic condition is about 620―720℃,0.7―0.8 GPa. The petrological studies show that they have a near-isobaric cooling P-T...  相似文献   
160.
王峰  萨仁高娃  王峰  马学恩 《地质学报》2010,84(8):1105-1111
以提取并纯化的西太平洋深海沉积物DNA为模板,利用古菌PCR特异性引物扩增出样品中古菌的16S rDNA片段,构建其克隆文库,建立阳性克隆子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酶切图谱。据酶切图谱对所获得的90个克隆进行测序,并与数据库中的序列进行比对,从而进行古菌的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扩增的16S rDNA古菌序列分别来自泉古生菌(Crenarchaeota)和广古生菌(Euryarchaeota),以Marine Benthic Group B (11.8%)、Marine Benthic Group D (13.6%)、Marine Crenarchaeotic Group (68.69%)为主。少量序列为South African Gold Mine Euryarchaeotic Group (1.07%)、Deep-Sea Hydrothermal Vent Euryarchaeotic Group (1.61%)、UIIB(1.25%)、VALIII(1.79%)、Marine Benthic Group E (0.18%)。以上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深海沉积物中有丰富多样的古菌群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