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9篇
测绘学   5篇
地球物理   51篇
地质学   108篇
海洋学   20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The results of synchronous observations of the electric field on the shallow crustal layers of the Earth’s crust and the microseismic vibrations are presented. On the basis of the coincidence of the statistics of the electric and microseismic pulses of the relaxation type, and, also, the fact that the indicated pulses accompany each other, the conclusion is reached about the unique source of both pulses. The constrained rotation of the structural block during its relaxation is considered as such a source. A mechanism is propos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signals, connected with the separation of electric charges as a result of the rapid change in the stress-strain state of the rocks of a complex hierarchic-block structure. A model developed by the authors, for the gener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signals during the relaxation processes in the Earth’s crust of a heterogeneous structure,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82.
大地震(特别是8级以上的大地震)的发生必须满足2个基本条件:一个是震源附近要有超过岩石弹性极限的高应力背景;另一个是该处的岩石具有发生地震的能力,即在大地震孕育所需的时间尺度(几千年以上)内岩石能长期保持弹性。为考察第1个条件,分析了中国周边三大板块的作用力。认为太平洋板块在海沟附近的俯冲方式所产生的水平力分量较小,而且海沟离中国大陆较远,因此它对中国的地震影响不大;菲律宾海板块对台湾的碰撞使台湾及福建沿海地区为高应力区,但由于碰撞边界的长度只有200km左右,其影响范围不大;印度板块向北推挤是产生中国西部及华北高应力区的最主要原因,文中较详细分析了它的作用,并据此尝试性划分了3个对中国具有强烈影响的地震带。根据岩石的流变性质和地质形成时代把地质体分成了刚性、次刚性和较柔性3类。初步计算了刚性地块的弹性持续时间至少在1Ma以上,而柔性地块的弹性持续时间最多为1ka。因此,8级大地震的位置与刚性地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3.
用哈佛CMT目录和中国地震震源机制目录给出了地震矩张量元素Mrr的符号的空间分布。这种空间分布图像相当于Tanimoto等 ( 2 0 0 0 )的“地壳势能变化”的空间分布图像的一种简化形式 ,Mrr的符号代表了地震震源处的应力状态。之所以进行这种简化是因为在相当多的情况下 ,地震的震源或矩心深度难以测准 ,并且震源机制目录的完整性得不到保证。将Mrr的分布图像与中国大陆岩石层地块的分布图像进行对照 ,可以发现由Mrr标志的地块内部的应力状态具有相当的一致性。地块边缘处的应力状态与地块内部的应力状态不同 ,似乎表明地块本身具有一定的整体性 ,同时地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  相似文献   
184.
One in-line wide-angle seismic profile was conducted in 1990 in the course of the Southeastern China Continental Dynamics project aimed at the study of the contact between the Cathaysia block and the Yangtze block. This 380-km-long profile extended in NW–SE direction from Tunxi, Anhui Province, to Wenzhou, Zhejiang Province. Five in-line shots were fired and recorded at seismic stations with spacing of about 3 km along the recording line. We have used two-dimensional ray tracing to model P- and S-wave arrivals and provide constraints on th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upper crust, middle crust, lower crust, Moho discontinuity, and the top part of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P-wave velocity, S-wave velocity and VP/VS ratio are mapped. The crust is 36-km thick on average, albeit it gradually thins from the northwest end to the southeast end (offshore) of the profile. The average crustal velocity is 6.26 km/s for P-waves but 3.6 km/s for S-waves. A relatively narrow low-velocity layer of about 4 km of thickness, with P- and S-wave velocities of 6.2 km/s and 3.5 km/s, respectively, marks the bottom of the middle crust at a depth of 23-km northwest and 17-km southeast. At the crust–mantle transition, the P- and S-wave velocity change quickly from 7.4 to 7.8 km/s (northwest) and 8.0 to 8.2 km/s (southeast) and from 3.9 to 4.2 km/s (northwest) and 3.9 to 4.5 km/s (southeast), respectively. This result implies a lateral contrast in the upper mantle velocity along the 140 km sampled by the profile approximately. The average VP/VS ratio ranges from 1.68–1.8 for the upper crust to 1.75 for the middle and 1.75–1.85 for lower crust. Wit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wide-angle seismic data, Jiangshan–Shaoxin fault is considered as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Yangtze and the Cathaysia block.  相似文献   
185.
1999~2000年从青海玛沁到陕西榆林,横跨青藏高原东北缘和鄂尔多斯布设了一条由47台宽频带数字地震仪组成的长约1000km的流动地震台阵观测剖面.利用记录到的远震体波波形资料和接收函数方法获得了剖面下0~100km深度的地壳和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沿观测剖面地壳结构显示了明显的分块特征; 地壳厚度自东向西由40km增加到64km左右;在海原地震带下方和西秦岭断裂以西到日月山断裂之间的区域Moho间断面结构复杂;在1920年海原震区及其西侧,上地壳存在明显的低速层,在该地区的绝大部分地震分布在该低速层东边界偏向高速区一侧;祁连山东缘Moho面有约4km的深度间断,壳内向西逐渐减薄的低速层内有大量微震发生,沿祁连山的逆冲加走滑的构造运动在深度上已经穿透了Moho面;在玛沁断裂和日月山断裂之间,上地壳存在厚度很大的低速层,同时该区域下地壳也明显加厚.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与鄂尔多斯地块之间的过渡带地壳变形强烈,地壳结构较为破碎,这与该地区地震频发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6.
川西及其邻近地区活动构造基本特征与强震复发模型   总被引:75,自引:9,他引:7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川西及其邻近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川滇、巴颜喀拉和华南三大活动块体的交接部位,发育着多组具有发震能力的活动断裂。由于横向次级活动断裂的存在,川滇块体可进一步划分为滇中和川西北2个次级块体,巴颜喀拉块体可划分出东端的龙门山次级块体。深部探测反映出川滇和巴颜喀拉块体地壳中均存在着低速-高导层(体),它们是上地壳多震的原因之一。地质研究和现今GPS观测表明:各级块体均存在着SE向或SSE向平移运动、顺时针转动和隆升运动,但量值存在着一定差异。文中还给出了各主要活动断裂带的地质或GPS滑动速率,讨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87.
陆松年 《地学前缘》2001,8(4):441-448
概略介绍了中—新元古代罗迪尼亚和冈瓦纳超大陆研究工作取得的主要进展 ,简要总结了中国中部年轻造山带和相邻克拉通区新元古代早期陆块汇聚和嗣后所发生的裂解地质记录的特征和时代 ,指出中国新元古代重大热构造事件所发生的时间滞后于北美格林威尔造山运动 ,二者不是同一时代。同时根据中国西部已获得的不少 60 0~ 5 0 0Ma之间的同位素年代学信息 ,强调不应忽视泛非期超大陆事件对我国西部地区的影响。在研究中国大陆新元古代地质时 ,应通过比较大地构造地质学的研究 ,立足于中国的实际 ,重视全球构造研究 ,推进超大陆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88.
林宝玉  任纪舜  李明  武振杰 《地质学报》2018,92(10):2002-2017
根据中国主要块体奥陶纪达瑞威尔期地层学、古生物学和岩石学的特点,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国9个块体,其中包括5个主要块体(扬子克拉通、中朝克拉通、塔里木克拉通、拉萨地块和喜马拉雅北坡)中达瑞威尔晚期—凯迪期早期海相红层的分布、岩性特征和古动物群。它们的岩性特征:如红色灰岩;古生物群特征:如牙形石Pygodus serra动物群,P.anserinus动物群和Hamarodus europaeus动物群,珊瑚Yohophyllum动物群,以及头足类Sinoceras chinense动物群均十分相似或相同。这就充分阐明,中华古陆块群(包括扬子、中朝和塔里木克拉通等)与冈瓦纳古陆北缘古陆块群(包括拉萨地块和喜马拉雅北坡等)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可能在此之前它们同属于冈瓦纳古陆。这对于阐明中华古陆块群与冈瓦纳古陆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还将海相红层分为两类:陆棚红层和大洋红层。陆棚红层主要见于寒武纪至三叠纪,大洋红层主要见于白垩纪至现代。  相似文献   
189.
大港滩海关家堡地区油气分布规律及有利区块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港滩海关家堡地区的油气控制因素分析及有利区块的评价,取得了3点主要认识:①三种控藏因素,即有桥梁及纽带作用的地层不整合面、断层控制油气的纵向运移及分布、不同类型的输导网络控制油气的分布;②三种油气成藏模式,即斜坡带阶梯状成藏模式、断层与次级断层组成“Y”字形成藏模式、次级小断层成藏模式;③三种数学地质评价方法(地质风险概率法、模糊数学评判法、专家系统方法)综合评价认为D18断鼻→庄海4X1断块→庄海8井区→庄海808X1井区油藏依次变差.  相似文献   
190.
豫西是中国重要的金、银、钼、铅锌及多金属产地,近年来不断有新的矿床陆续被发现,多位专家学者对该区的资源量预测差异较大。本文运用地球化学块体理论,通过对区域化探数据的处理和计算,划定豫西金地球化学块体边界,计算了金、钼各含量级别对应的地球化学块体的面积、可供金属量和成矿率。通过计算预测豫西金资源量,分别预测得到豫西Au资源总量为2 445 t,Mo资源总量为1 110万t,目前探明储量占预测资源量的比例还很小,与世界同等级别异常的矿集区相比,其探明资源量明显偏低,资源潜力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