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3篇
  免费   276篇
  国内免费   474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316篇
地球物理   346篇
地质学   706篇
海洋学   454篇
天文学   393篇
综合类   62篇
自然地理   23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144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中国省域碳排放时空差异及碳补偿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周嘉  王钰萱  刘学荣  时小翠  蔡春苗 《地理科学》2019,39(12):1955-1961
选择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基于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等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2003~2016年中国土地利用碳源/汇进行计算,探究中国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和碳吸收时空演变,并以碳盈亏时空分析为基础,通过生态补偿系数和经济贡献系数分析碳排放的差异性,以净碳排放量作为基准值进行碳补偿价值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碳排放总量和净碳排放量除在2015年出现小幅度下降现象,其余年度均呈现不断增加趋势;碳吸收总量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土地利用碳吸收的主要载体是耕地和林地,碳汇资源空间差异明显,基本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多数省份在研究期内基本保持一致的碳吸收类型。碳排放总量分布空间差异显著,且主要来自建设用地。依据净碳排放量的区域差异,将其划分为高碳排放区、一般碳排放区、低碳排放区、碳汇区4种类型。由于各省域碳补偿标准和净碳排放量的差异导致碳补偿价值区域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02.
北极冰下声传播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17年8月6日在北极海域开展的一次声传播实验,开展了冰下声传播特性实验研究。结合Burke-Twersky (BT)散射模型与射线模型,分析了冰下声传播的多途到达结构,研究了接收声强变化规律,解释了接收声强在30 min内衰减20 dB的现象,分析了接收信号的时间相关性,探讨了接收信号相关性较低的原因。实验结果表明,表面接收信号主要由小角度多次反转反射声线、一次海底反射声线和二次海底反射声线依次构成,表面声道到达信号显著强于海底反射信号。试验冰站在试验期间的运动导致了声传播信号强度和相关性的迅速衰减,并通过仿真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103.
基于正交匹配追踪的声层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声速剖面的变化会对声传播产生较大的影响,经验正交函数模型经常用来实现对声速剖面数据的简化描述。然而在内波、湍流等海水不均匀性存在时,这种正则化操作会造成声速重构精度的大幅降低。本文利用字典学习生成声速剖面的非正交原子,在稀疏编码时采用正交匹配追踪(OMP,Orthogonal Matching Pursuit)算法,更新字典则使用KSVD (Kernel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的字典更新算法。由于字典学习不需要强制使用正交条件,对于训练数据更加灵活,从而可以使用少数的原子组合达到更高的重构精度。利用一次浅海声学实验多次测量的声速剖面研究了海水声速剖面的经验正交函数表示和字典学习,研究表明:相比于正交函数表示,学习字典可以利用少数原子(甚至一个原子)更好的解释声速剖面扰动。字典学习可以提高声速剖面的稀疏性,从而提高声速剖面的反演精度。  相似文献   
104.
声速是海洋声呐测量中最重要的声学参数之一。拖缆式声速剖面仪可提供实时测量功能,但其缆长不能满足深海测量要求;自容式声速剖面仪可满足深海测量要求,但工作效率低。如何提高野外深海声速剖面测量工作效率是深海调查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文中详细介绍了基于声学调制解调器的声速剖面遥测系统的主要结构和功能,揭示了水声通信技术在深海非铠装缆测量中的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105.
刘广发  林均民  林枫 《海洋科学》2006,30(11):23-27
以羟基磷灰石柱层析法从小珊瑚藻(Corallinapilulifera)中提取出藻红蛋白,其纯度可达A565/A280大于3,得率为0.173g/kg。该藻红蛋白在498nm和565nm处有两处荧光激发峰,为双峰型。荧光发射光谱检测表明藻红蛋白在pH5.0~10.0溶液中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其中以pH6.0和pH10.0的稳定性最高。该藻红蛋白对光照敏感,光照度800lx照射17h后荧光基本消失。对氧化剂(H2O2)敏感,在9℃以0.1%的H2O2处理24h,荧光基本消失。藻红蛋白不耐高温,80℃处理0.5h,导致蛋白液褪色,荧光消失。  相似文献   
106.
人类活动影响下淡水沼泽湿地温室气体排放变化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三江平原淡水沼泽湿地及垦殖农业利用下CO2、CH4、N2O排放变化。不同类型湿地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以季节性积水的小叶章草甸最大,湿地垦殖后土壤呼吸速率明显增大。不同类型沼泽湿地CH4排放在时空两个方面都有明显的变化,与土壤水分条件、植物群落类型和生长状况有密切关系。沼泽湿地及垦殖后农田土壤在植物生长季都为N2O的源,常年积水沼泽湿地在植物生长季N2O排放通量值较小,而土壤水分常年处于非饱和的草甸灌丛土壤N2O排放相对较高,垦殖后农田土壤N2O排放通量最大,沼泽湿地土壤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关系,而垦殖后农田土壤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7.
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北极冰下水声通信的最小均方/四次方直接自适应均衡器(LMS/F-DAE)。它能处理基带复信号,与LMS相比,具有更好的均衡效果。考虑到均衡器的稀疏特性,在其代价函数中加入自适应范数(AN)作为约束。它能根据均衡器系数的大小自适应变化:对于小系数,此约束项存在以加快收敛速度;对于大系数,此约束项不存在以减小均衡误差。利用第九次中国北极科学考察得到的实验数据验证AN-LMS/F-DAE的性能。结果表明,与传统的LMS/F-DAE相比,AN-LMS/F-DAE能提升均衡器的稀疏性且均衡性能更优。  相似文献   
108.
以水族馆内圈养的北海狮为研究对象,利用长达29 h的连续被动声学观测数据,对北海狮水下声信号类型进行了研究。共检测出22 689个水下声信号,对时长、最小频率、最大频率和峰值频率这4个声学参数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信号分为10种类型:单脉冲(SP)、哨声(WS)、咕咕声(GG)、咚咚声(DS)、狗吠声(BK)、吼叫声(WY)、嗡嗡声(BZ)、撞击声(BG)、单频声(SF)以及咩咩声(BT)。该分类方式涵盖了北海狮92.6%的水下发声。北海狮水下声信号时长的均值为5~1 244 ms,峰值频率一般小于10 kHz。10种类型信号的占比各有不同,BK,BT和BG信号的比例较高;SP,WS和BZ信号的比例次之;DS,WY,SF和GG信号的比例较低。对北海狮水下声信号类型的分析能帮助了解北海狮的声行为特征,对野外北海狮的声学观测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9.
基于BDS的混合动力船舶节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一种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的油电混合动力推进系统,柴油机和电动机采取PTH驱动方式,采用燃油和电能混合提供推进动力,可以依据BDS导航的航行区域以及航行速度选择不同动力源输出.经过燃油经济性和效益分析,与传统推进系统相比,应用基于BDS的混合动力推进系统,公务船运营成本降低26%,增加的初始建造投资成本3年内可以收回;金枪鱼延绳钓船综合节油15%~20%,通过节油方式可在4年内收回初始建造投资成本.基于BDS的混合动力系统可以增加推进冗余度,提高船舶安全性,具有良好的节能减排和节约运营成本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0.
基于国内外4类常用的污染源排放清单数据(EDGAR:全球大气研究排放数据库;CEDS:社区排放数据系统;MIX:亚洲排放清单;PKU-FUEL:全球燃料排放数据),对东北区域5类人为排放源(工业源、能源、交通运输源、生活民用源和农业源)的8种污染物(PM2.5、PM10、SO2、NOx、NMVOCs、NH3、OC和BC)从排放总量、来源贡献和时空分布特征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东北污染物排放主要以SO2、NOx和NMVOCs为主,工业、能源和交通运输为主要贡献源;PM2.5和PM10主要来自生活民用源和工业源,贡献率前者大于后者。辽宁省污染物(除NH3外)排放最大,其次为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内蒙古东四盟市,冬季排放强度明显高于其他季节。NH3主要来自农业源,排放峰值发生在5~7月;各清单间排放总量和来源贡献差异明显,EDGAR和PKU清单对NH3估算差异度为170.3%;SO2、NOx、BC和OC的排放差异度均在30%以上。不同活动水平和排放因子的使用是造成清单差异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可以掌握东北污染状况,了解清单差异,为本地化清单工作开展提供研究方向,同时也可为模式模拟合理选择清单数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