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9篇
  免费   436篇
  国内免费   895篇
测绘学   225篇
大气科学   1657篇
地球物理   304篇
地质学   257篇
海洋学   222篇
天文学   179篇
综合类   198篇
自然地理   248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114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132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138篇
  2012年   180篇
  2011年   142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47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117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91.
将SPOT卫星自身近红外波段的数据作为气溶胶信息的来源,假设近红外波段暗像元受到大气影响较弱,卫星表观反射率近似等于地表反射率,且近红外波段暗像元与红光波段具备近似的线性关系,通过开源6S大气辐射传输模型的调试运行,并结合敏感性实验建立大气校正所需的查找表,最后通过一定的算法,实现了SPOT卫星Level_0级数据的大...  相似文献   
992.
高原地区的强对流天气突发性强、易多发、强度大、影响重、预报难,但针对高原地区强对流天气及其短临预报系统的总结还较少。由于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及显著的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的影响,高原强对流天气具有不同于东部平原地区的独特特征,其研究进展概括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概括了青藏高原地区尤其是西藏地区强对流天气研究的进展,包括高原地区强对流天气气候特征,高原强对流天气的环流背景及影响系统,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技术、相关短临预报系统等,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和短临预报系统建设提供研究背景。  相似文献   
993.
能否解决飞机在恶劣环境下飞行的问题,对降低与气象有关的飞行事故和备降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以V-30图作为分析工具的数字化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类型云的V-30图结构特征,并实例分析了一次航线上云的变化过程。分析结果如下:(1)V-30图能快速区分层云积云、能识别层状云冷暖性,同时对垂直面上不同层次是否有云、云层多高多厚等也有较好识别;(2)实例分析结果与卫星云图和天气实况作比较,效果较好。实例分析验证了文章所述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4.
区域自动气象站统一数据收集平台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自动气象站中心站软件目前在区域站的监测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设备厂家的不同,造成中心站软件的不统一,带来了硬件资源配置增加、观测数据产品生成及时性减低、软件升级难度大等一系列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将中心站软件统一的思想;结合目前的统一性现状,采用分层的思想,综合运用.NKF平台下的反射、多线程等技术,设计了一个能够无缝接人多厂家设备的统一数据收集平台;经过一段时间的测试运行,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995.
南海夏季风爆发与南海热含量异常特征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利用1958—2007年SODA月平均海温资料、1958—200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1974—2008年NOAA卫星月平均OLR资料,分析了南海季风与南海上层海洋热含量之间的可能关系,发现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与前冬南海上层海洋热含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即当冬季南海上层海洋热含量偏高(低)时,次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进一步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异常年前期及前冬南海东部热含量异常年的相关大气环流特征分析后发现,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和偏晚年前期的OLR特征、对流层环流特征及位势高度场分别与前冬南海东部热含量异常偏高和偏低年相一致。得出冬季南海东部热含量偏高(低)时,OLR在赤道东印度洋至我国南海及菲律宾以东为负(正)距平,南海地区对流加强(减弱);在纬向方向上,大气环流特征表现为正(负)的Walker距平环流,低纬Walker环流发展(减弱);在经向方向上,南海地区南北向局地Hadley环流加强(减弱);次年初春(3—4月)500hPa位势高度场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区总体为负(正)距平,副热带高压偏弱(强)。因此有(不)利于南海夏季风的早爆发。南海和西太平洋暖池区热含量异常都通过对流作用影响其上空大尺度...  相似文献   
996.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atmospheric fluctuations on 6 h?2 d,2?8 d,and 8 d?1 month time scales to the changes in the air?sea fluxes,the SO circulation,and Antarctic sea ice are investigated.It was found that the imposed forcing variability on the three time scales create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wind power input,and hence an increase of about 50%,97%,and 5%of eddy kinetic energy relative to the simulation driven by monthly forcing,respectively.Also,SO circulation and the strength of the upper cell of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become strengthened.These results indicate more dominant effects of atmospheric variability on the 2?8 d time scale on the SO circulation.Meanwhile,the 6 h?2 d(2?8 d)atmospheric variability causes an increase in the total sea-ice extent,area,and volume,by about 33%,30%,and 19%(17%,20%,and 25%),respectively,relative to those in the experiment forced by monthly atmospheric variables.Such significant sea-ice increases are caused by a cooler ocean surface and stronger sea-ice transports owing to the enhanced heat losses and air-ice stresses induced by the atmospheric variability at 6 h?2 d and 2?8 d,while the effects of the variability at 8 d?1 month are rather weak.The influences of atmospheric variability found here mainly result from wind fluctuations.Our findings in this study indicate the importance of properly resolving high-frequency atmospheric variability in modeling studies.  相似文献   
997.
2020年4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良  张涛  刘自牧 《气象》2020,46(7):994-1000
2020年4月大气环流呈单极型分布,中高纬环流为三波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与常年相当,南支槽较常年偏弱。4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1.2℃,接近常年同期,全国共有18个站日降温幅度达到极端事件标准。全国降水量为33.7 mm,较常年同期(45.1 mm)偏少25.3%。月内共出现2次主要冷空气过程,4次大范围降雨过程;云南气象干旱缓解,长江以北多地气象干旱发展;北方地区出现1次沙尘暴天气,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  相似文献   
998.
过氧乙酰硝酸酯(PAN)是由VOCs和NOx的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一种典型二次污染物,比O3更适合作为光化学污染的指示剂.2019年6—10月对浙江中部盆地金华市大气中PAN进行了在线监测,并对影响其体积分数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还分析了一次典型的光化学污染过程.结果表明,观测期间PAN的平均体积分数为0.656×10-9,最高体积分数为4.348×10-9,日均体积分数水平在0.130×10-9~2.203×10-9之间.PAN日变化特征显著,9月为明显的双峰变化,其他月份均为单峰.受气象条件的影响,夏季的污染程度显著低于秋季.9月27—30日典型污染时段内,PAN的小时均值是整个观测期均值的2.8倍,污染以本地积累为主.前体物浓度水平差异与去除机制的不同是影响PAN和O3相关性的重要因素,此外NO/NO2的比值是影响PAN生成速率的重要因素,PAN的峰值基本出现在NO/NO2比值较低的时段.在生成PAN的VOCs物种中,丙烷、乙烷和间/对二甲苯所占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999.
利用1961—2018年广东8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最高气温资料,NCEP/NCAR月尺度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海表温度资料(ERSST V5),国家气候中心大气环流指数资料,采用相关、合成、突变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广东高温的气候变率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8年来广东平均高温日数以3.0 d/(10 a)的速率显著上升,并在1998年发生增加的突变。广东高温日数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并且其对应的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异常特征基本相同,但年际差异比年代际差异更加明显。在6—9月,对流层中高层位势高度正异常是广东高温日数偏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影响华南的偏北气流偏强,大陆高压加强也对应高温日数偏多。在5—8月,热带印度洋、热带西太平洋、南海海温偏高有利于广东高温日数增多。   相似文献   
1000.
2019年冬季(2019年12月—2020年2月)大气环流特征为:北半球的极涡呈偶极型分布,中高纬呈3波型分布,西风带槽脊较常年明显偏弱。位势高度距平场显示,东亚中纬度地区处于正距平区,东亚大槽强度弱,冷空气强度较常年同期偏弱,大风过程显著偏少,我国近海共出现7次明显的8级以上大风过程,冷空气和温带气旋共同影响的大风过程有2次,冷空气与热带气旋共同影响的大风过程有2次。浪高在2 m 以上的海浪过程有10次。近海出现大范围的海雾过程12次,海雾区域主要出现在渤海、渤海海峡、黄海北部和中部海域、琼州海峡及北部湾,出雾时段多集中于夜间至早晨。海面温度随时间逐渐降低,其从北到南的温度差在冬季由22 ℃加大到27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1个台风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