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0篇
  免费   233篇
  国内免费   370篇
测绘学   125篇
大气科学   335篇
地球物理   213篇
地质学   683篇
海洋学   298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82篇
自然地理   24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 for Groundwater Pollution Remediation: An Review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s an in situ, simple and passive technology, 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 (PRB) is becoming widely used in groundwater remediation. Based on its defini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development of PRB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The traditional zero-valent iron PRB before 2000 and the PRB composed of novel mixed media after 2000. With the rapid worsening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the increasing application of PRB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the development of PRB technology in future will be mainly focu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mixed and novel media, the design of mixed PRBs, the combination of PRB technology with other remedi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long term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of PRB projects.  相似文献   
172.
钦-杭结合带在中生代构造转折事件以前的板块构造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钦州湾—杭州湾结合带是位于扬子与华夏两大古陆块中间的巨型构造结合带,在演化成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之前,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岩浆事件。扬子和华夏板块于新元古代通过四堡造山运动(1 000~880 Ma)沿江山—绍兴断裂,经赣东北、湘中至钦州湾地区发生碰撞-拼合事件,拼合界线大致位于钦州湾—杭州湾结合带内,形成"两陆夹一盆"的主要格局。后碰撞过程经历了造山后岩浆活动和大陆拉张裂解两个过程,在结合带形成广阔的拉张盆地,加里东期(460~410 Ma)以及印支期(250~200 Ma)发生的碰撞-拼合事件导致扬子和华夏地块多次再造,引发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并形成了华南统一的沉积环境。受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华南地区中生代构造转折事件(125~140 Ma)使华南地区主要构造背景由碰撞挤压调整为岩石圈减薄,成为华南最重要的岩浆活动和成矿期。根据内部结构的不均一性和演化历史差异,钦州湾—杭州湾结合带可分为北段、中段和南段3段。其中,中段与传统南岭大体一致;北段为南岭以北地区,即绍兴—江山—萍乡一带;南段为南岭以南地区,大致与云开隆起—十万大山盆地相当。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在云开地块西缘的一系列变质基性岩、超基性岩和变质基性火山岩形成于新元古代洋中脊(MORB)或者岛弧(ITA)特征的构造环境,最近在岑溪一带发现形成于加里东期(441 Ma)的变质火山岩同样具有MORB型地球化学特征。在十万大山两侧发现早中生代的酸性火山岩和流纹岩具有典型岛弧型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可见结合带南段曾经存在古老洋壳,先后经历了新元古代、加里东期和印支期的碰撞造山事件,与北段演化历史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3.
冈底斯带广泛分布晚古生代火山岩地层。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冈底斯带的构造属性在晚古生代已经发生转变。在冈底斯带中西部塔惹增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拉嘎组中发现了火山岩夹层。根据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该火山岩属岛弧环境,标志着晚古生代冈底斯发生首次造弧作用,该时期冈底斯中西部已经由被动大陆边缘向主动大陆边缘转化。  相似文献   
174.
南海珊瑚岛礁资源极为丰富,实时、快速、高效、准确地获取大范围珊瑚岛礁地貌遥感信息具有现实意义.研究提出了一种双尺度转化下的模型与数据混合驱动的岛礁地貌信息提取框架,并设计了珊瑚岛礁地貌分类体系及相应技术流程:首先采用自上而下模型驱动的GVF Snake模型进行宏观地理分带的粗分割,然后采用自下而上数据驱动的云影极值抑制下多阈值OTSU分类算法进行微观地貌类型的精细分类,最终利用区域生长算法提取离散分布的暗沙、暗滩等浅水地貌单元.针对西沙永乐环礁利用CBERS-02B数据进行实验,精度验证表明:珊瑚岛礁地貌遥感信息提取方法总体精度优于经典数据驱动的监督分类算法,且具有抗噪能力强、顾及空间拓扑关系、自动灵活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5.
李瑶  潘竟虎 《干旱区地理》2015,38(1):111-119
在ENVI和GIS支持下,提出了基于Landsat 8遥感影像的地温反演劈窗算法,提取兰州市中心城区地表温度。利用FNEA和混合光谱分解法确定了兰州市中心城区的城市热岛中心、不透水面和植被盖度,分析了城市热岛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地表温度与下垫面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基于Landsat 8数据地温反演的劈窗算法是可行的。兰州中心城区的高温区分布较集中,地表温度与植被呈较强的负相关,与不透水面呈不显著的正相关,与其他非光合物质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6.
This study presents a detailed reconstruction of the sedimentary effects of Holocene sea‐level rise on a modern coastal barrier system. Increasing concern over the evolution of coastal barrier systems due to future accelerated rates of sea‐level rise calls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oastal barrier response to sea‐level changes. The complex evolution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the investigated coastal barrier system is reconstructed using facies analysis, high‐resolution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and radiocarbon dating.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coastal barrier system starting 8 to 7 ka rapid relative sea‐level rise outpaced sediment accumulation. Not before rates of relative sea‐level rise had decreased to ca 2 mm yr?1 did sediment accumulation outpace sea‐level rise. From ca 5·5 ka, rates of regionally averaged sediment accumulation increased to 4·3 mm yr?1 and the back‐barrier basin was filled in. This increase in sediment accumulation resulted from retreat of the barrier island and probably also due to formation of a tidal inlet close to the study area. Continued transgression and shoreface retreat created a distinct hiatus and wave ravinement surface in the seaward part of the coastal barrier system before the barrier shoreline stabilized between 5·0 ka and 4·5 ka. Back‐barrier shoreline erosion due to sediment starvation in the back‐barrier basin was pronounced from 4·5 to 2·5 ka but, in the last 2·5 kyr, barrier sedimentation has kept up with and outpaced sea‐level. In the last 0·4 kyr the coastal barrier system has been prograding episodically. Sediment accumulation shows considerable variation, with periods of rapid sediment deposition and periods of non‐deposition or erosion resulting in a highly punctuated sediment record. The study demonstrates how core‐based facies interpretations supported by a high‐resolution chronology and a well‐documented sea‐level history allow identification of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erosion surfaces and hiatuses within a very homogeneous stratigraphy, and allow a detailed temporal reconstruction of a coastal barrier system in relation to sea‐level rise and sediment supply.  相似文献   
177.
本文介绍了苏门答腊岛上两个成矿带(即铜-金矿成矿带和锡矿成矿带)的矿产分布,岩浆岩的岩石类型和地球化学特征。根据本研究课题在巴东地区岩石化学资料,本文总结了铜-金矿成矿带含矿母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探讨其岩浆岩成因和源区。同时,将其锡矿成矿带岩浆岩的岩石类型和地球化学-大地构造环境与其相邻地体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西苏门答腊地体的铜-金矿成矿带的含矿母岩为SI-型埃达克质花岗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ACM)火山弧构造环境,其岩浆物质主要来源于俯冲洋壳板片局部熔融叠加上弱的地幔楔熔融-混染作用(MASH)。而东苏门答腊地体‘锡岛’和"暹缅马苏"地体的锡矿带含矿母岩为过铝质(S-型)花岗岩类,其形成构造环境为碰撞带的弧后盆地和陆内裂谷,物质源区来自地壳重熔和岩浆分异。地球化学资料表明,该两地体具有共同的深部岩浆源区。  相似文献   
178.
地表种类的城市化对城市区域的热力结构和局地环流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利用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和MODIS地表覆盖资料,使用耦合城市冠层模式(UCM)的区域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13年8月8日福州地区的一次极端高温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地表利用变化对福州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对福州城市区域局地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表利用的城市化使得午后城市热岛现象更加明显而夜间热岛效应呈现出减小的趋势;地表利用城市化后,中心城区的近地面风速减小,但城区与山区以及城区与海洋之间的局地热力环流明显加强,促进了山谷风和海陆风环流的发展;同时地表加热效应增强,促进了垂直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9.
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热岛效应研究——以石家庄地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鹏  陈静  侯晓玮  高祺  赵强 《气象》2013,39(10):1304-1313
以石家庄地区为研究对象,选取地面气象观测站数据、区域自动站数据、MODIS 1B以及Landsat7 ETM+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作为主要数据源,从气温和地表温度两个角度考虑,分析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市热岛的时间变化规律以及空间分布规律等。研究结果表明:(1)石家庄城市热岛强度随时间逐年增加且呈继续上升趋势,与城市化进程呈同步变化趋势;(2)采用同一时次气温和地表温度资料分别研究石家庄城市热岛空间分布特征,发现夏、秋季白天和四季晚上石家庄城市热岛效应明显,春、冬季白天有时出现“冷岛”效应;(3)与白天相比,在晚上气温和地表温度两者的相关性较好,其相关系数可达0.80;(4)选用Landsat7 ETM+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数据研究不同土地覆盖类型对城市热岛的影响,发现地表温度随着植被指数NDVI的增大而减小,两者之间呈现很好的负相关性,R2=0.72。  相似文献   
180.
采用城市化的多项要素指标,系统考察了太原1980-2009年期间城市化的发展对其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关系,发现城市化的发展是导致城市热岛效应形成和加剧的主要原因.认为:①近30年,太原市郊区的增温率为0.51℃/10a,市区的增温率为0.90℃/10a,热岛强度的增温率为0.39℃/10a,热岛效应不断增强;②各类城市发展指数与城市热岛效应都有很好的相关关系;③太原城郊温差和总人口对数呈线性相关关系,其长期变化相关系数为0.81;④太原城郊温差和城市房屋建筑面积对数呈线性关系,其长期变化相关系数为0.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