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58篇
  免费   893篇
  国内免费   1356篇
测绘学   991篇
大气科学   1803篇
地球物理   1013篇
地质学   2146篇
海洋学   763篇
天文学   523篇
综合类   327篇
自然地理   541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133篇
  2021年   191篇
  2020年   195篇
  2019年   238篇
  2018年   175篇
  2017年   267篇
  2016年   247篇
  2015年   262篇
  2014年   306篇
  2013年   341篇
  2012年   310篇
  2011年   335篇
  2010年   303篇
  2009年   386篇
  2008年   370篇
  2007年   439篇
  2006年   390篇
  2005年   363篇
  2004年   340篇
  2003年   289篇
  2002年   275篇
  2001年   254篇
  2000年   257篇
  1999年   222篇
  1998年   197篇
  1997年   164篇
  1996年   162篇
  1995年   122篇
  1994年   127篇
  1993年   86篇
  1992年   83篇
  1991年   67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61.
实验速度场测量技术及对流边界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流槽中对对流边界层(CBL)温度场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尝试通过实验技术测量速度场并分析研究CBL中的速度场特征。在应用PIV测量技术时选用铝粉作示踪粒子。实验证明了在混合层中速度分布明显具有对流边界层热泡特性;混合层顶部的速度分布很好地反应出夹卷层的结构特征;湍流速度特征量的垂直分布合理,与野外实测结果和类似的对流槽实验结果接近;误差分析表明示踪粒子的跟随性良好,粒子速度的测量结果能真实地反应流体的运动特征,从而得证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2.
大气边界层气象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张强 《干旱气象》2003,21(3):74-78
文中回顾了大气边界层气象学的发展历史,总结了目前大气边界层气象学的主要进展,并指出国内外在未来大气边界层气象学研究方面面临的一些主要科学问题,以及对未来大气边界层气象学的发展方向提出若干建议,同时还指出了大气边界层气象学在思想上和方法上应该注意的一些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3.
对下扬子与华南边界结合带东延问题的地球物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江山-绍兴、铅山-宜春等断裂带作为华南与扬子块体之间的边界结合带,这种认识目前已基本为大家所接受.但是,这条边界结合带向东延伸入海之后的位置与去向一直是多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黄、东海研究区的地球物理数据(空间重力数据、布格重力数据和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利用方向导数等处理方法,对研究区的地球物理数据进行处理,并对研究区的地球物理场进行了分析,划分出不同的区块.结合研究区的磁力与地质资料,利用各种成图、成像技术,形成一系列分析图件.在此基础上对华南与扬子块体之间的边界结合带进行了追踪.研究结果认为:该结合带的位置有可能比传统认识中自长江口至大黑山群岛的位置更向南一些,在杭州湾-长崎、对马海峡一线,并呈现向北略微凸出的弓形.边界结合带在深度上属于深大断裂带,一直可以追索到上地幔的顶部.与中朝与扬子块体之间的边界结合带相比较,本条结合带的踪迹不是十分清晰.表明加里东运动之后,该结合带的运动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164.
A case study of warm air advection over the Arctic marginalsea-ice zone is presented, based on aircraft observations with direct flux measurements carriedout in early spring, 1998. A shallow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ABL) was observed, which wasgradually cooling with distance downwind of the ice edge. This process was mainly connected with astrong stable stratification and downward turbulent heat fluxes of about 10–20 W m-2, but wasalso due to radiative cooling. Two mesoscale models, one hydrostatic and the other non-hydrostatic,having different turbulence closures, were applied. Despite these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betweenthe models, the results of both agreed well with the observed data. Various closure assumptions had amore crucial influence on the results tha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odels.Such an assumption was, for example,the parameterization of the surface roughness for momentum (z0) and heat (zT). This stronglyaffected the wind and temperature fields not only close to the surface but also within and abovethe temperature inversion layer. The best results were achieved using a formulation for z0 that took intoaccount the form drag effect of sea-ice ridges together withzT = 0.1z0. The stability within theelevated inversion strongly depended on the minimum eddy diffusivity Kmin. A simple ad hocparameterization seems applicable, where Kmin is calculated as 0.005 timesthe neutral eddy diffusivity. Although the longwave radiative cooling was largest within the ABL, theapplication of a radiation scheme was less important there than above the ABL. This was related to theinteraction of the turbulent and radiative fluxes. To reproduce the strong inversion, it wasnecessary to us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resolutions higher than those applied in most regional andlarge-scale atmospheric models.  相似文献   
165.
We compare flux and concentration footprint estimates of athree-dimensional Lagrangian stochastic dispersion modelapplying backward trajectories with the results of ananalytical footprint model by Kormann and Meixner.The comparison is performed for varying stability regimesof the surface layer as well as for different measurementheights. In general, excellent correspondence is found.  相似文献   
166.
为了适应实时GIS的变比例尺显示与网络GIS的快速矢量数据传输,提出了数字地图的在线综合概念,讨论了对线目标的在线简化算法。提出的两个在线简化算法都是对DP简化算法进行改造,使算法对时间的复杂度从θ(n)~θ(n2)的乘法运算改进为θ(1)~θ(n)的赋值运算,并讨论了减少算法所涉及的空间复杂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7.
对流边界层中泡状结构的大涡模拟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蔡旭晖  陈家宜 《大气科学》1997,21(2):223-230
本文提出“连续垂直运动区”的概念,对边界层中的对流泡状运动进行了重新定义。由此将对流边界层划分为上升泡区、下沉泡区和环境气流区,并利用大涡模拟提供的对流边界层数值模拟结果研究这种泡状运动的结构。研究结果较好地解释了一些有关泡状运动结构方面的似乎相互矛盾的观测事实,并揭示了对流泡状运动的一些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8.
通过对青海省湟水盆地影响较大的5次破坏性历史地震的重新考证,确定了每次地震的宏观震中、震级大小、发震断层以及地震等震线,从而得出盆地东部一平安至民和块体及其周边地区,基底介质强度较弱,为中强地震活动水平较高的危险地区。  相似文献   
169.
利用小震调制比法、动态空区法、震群链式活动轨迹交汇法和短期震中迁移带交汇法这4种地震活动时空图像动态监测方法,结合震源模式中震源和其它单元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各调整单元、调整层、深浅构造之间的差异性对若干震例进行研究,发现应用不同时段多个异常区边界或空区边界或条带交汇可求得未来强震的位置。交汇法使地震的预报范围大大缩小,这对防震减灾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另外,交汇法不仅具有明确的物理基础,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和普适性。只要异常边界比较正确,采用的又是动态监测方法,这种预测强震位置的思路和方法还可推广到其它各种地震活动性参数和前兆场的分析中。  相似文献   
170.
热敏半导体器件中电位与温度满足的方程组,是一个椭圆-抛物耦合组,并带有混合边界条件。利用不动点定理可证明该问题解的存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